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一直是中亞貿易的中心和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地。古代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以及希臘、羅馬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使新疆成為人類文明的薈萃之地。維吾爾族是新疆世居民族之一,不僅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創造和傳承著許多精湛的民間藝術,維吾爾土布就是其中之一。維吾爾土布通常廣泛應用于墻圍、壁掛、帷簾、餐巾、服飾等日常事物之中。維吾爾土布與一切物質文化的創造物一樣,兼具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屬性。維吾爾土布在體現民族生產技藝水平的同時,更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其土布紋樣與色彩有著濃郁的地域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文化氣息,體現著維吾爾族人的生存方式、宗教意識、心理特征、審美情趣。深受“絲綢之路”多元文化的影響,維吾爾土布紋樣造型精美,應用形式獨特; 色彩既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一面,又有色彩斑斕、對比強烈的一面。下文遂對新疆維吾爾土布紋樣與色彩的特征予以討論。
一、維吾爾土布紋樣的藝術特征
( 一) 寫實與抽象并重
從造型原理上看,典型的新疆少數民族紋樣,無論是農耕民族紋樣還是游牧民族紋樣,取材大都源于大自然和現實生活,在具象寫生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處理,遵循了典型、美觀、富于創意的造型規律,兼具具象和抽象的特征。其理論基礎是伊斯蘭美學,因為伊斯蘭“圣訓”有明確禁止具象和寫實繪畫的戒律,認為對真主的認識并非通過感知,而是感悟; 但穆斯林群眾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以造型藝術表情達意的需求,為消除宗教與藝術的矛盾,穆斯林藝術家另辟溪徑,以兼備具象與抽象雙重特性的紋飾藝術代替寫實造型藝術,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美感效果。如小公羊角紋樣,以幾何紋和忍冬紋相結合,在造型上顯現了典型、美觀的特征,也極具深刻的意蘊。這種抽象處理留給人自由想象的空間,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符合藝術審美需求。維吾爾土布中的墻圍土布紋樣形式非常獨特。
主圖是適合紋樣,由多個龕形( 米哈拉甫) 組成,龕形紋的中心紋樣是由多種紋型結合的組合紋樣,邊飾為纏枝紋,四周是內容豐富的各種說不出名字的花草與幾何紋樣,整個紋樣生動而富于層次變化。不同的紋樣相間雜配,相互融會,彰顯出既帶原紋型味、又有各種紋型組合的審美意蘊,富于秩序感。圖中左右兩個龕形中的雜合紋樣由洗手壺、巴達姆、太陽花、菊花等組成一種新的紋樣,好似一個叉腰的美女在舞蹈或是在做著其他什么事,生動而富于情趣。中間的龕形中的雜合紋樣是由燈籠花( 倒掛金鐘) 、巴達姆、太陽花、菊花紋組成,左右對稱,具有節奏感??傮w而言,主體龕形紋樣由貌似不相干的單獨紋樣組合成植物紋樣,左右對稱,兼具寫實與抽象特征,組合后的植物紋樣給人以擬人化的生命之美。
( 二) 單純與繁復并存
新疆維吾爾土布紋樣多取材于植物、動物( 角紋樣) 、器物,在紋樣運用上不喜空白,紋飾有表現真主“前無始后無終”的寓意。紋樣的組合由基本的幾何紋和動植物紋相互轉換而成,組成各種森羅萬象、奇妙萬千的紋飾,觀者從中可以感受到循環往復的世界以及造物主的存在,思索生命的回旋與更迭,領悟真主之美和無始無終的神力,可得到視覺的享受和思想的陶染??臻g結構形式是以平視體構成為主,立視體構成為輔。立視體構成的紋樣最早出現在建筑裝飾上,后來出現在掛毯、刺繡上,以表現少數民族浪漫的民俗生活和濃郁的地域特點。其表現形式紛雜繁褥,反映了伊斯蘭藝術崇尚繁復、不喜空白的審美特征。伊斯蘭教認為,空間是魔鬼出沒的地方,故應以稠密的紋飾填滿空間,阻止魔鬼活動。更重要的是,伊斯蘭教認為,無有的空白并不存在,真主無時無處不在。
( 三) 對稱與秩序之美
伊斯蘭紋飾的另一特點就是講究對稱和規則之美。憑借一些圓形、三角形、方形、菱形、十字形、萬字形等形狀,加上經緯線、對角線的交叉往復,或前后連續,或左右對稱,形成無限難以名狀但又對稱規則的紋飾,通過這些紋飾可聯想到天穹和下土、正中與方圓,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講求秩序、規矩、平穩與流暢性的審美理念。
“自然界中的實物都是兩端的形狀對稱的,所以摹擬自然的藝術上的圖形也成了是對稱的?!边@也是民間裝飾藝術中通常應用的主導性藝術法則,伊斯蘭紋飾也同樣遵循這一美的規律。維吾爾土布紋樣通常講究對節奏、比例、繁復、色彩等構成要素的和諧應用,通過對稱手法的使用,使藝術語言更具民族特色之美。
二、維吾爾土布的色彩特征
( 一) 古樸典雅,自然大方
從色彩上看,傳統工藝印制的土布色彩古樸素雅,自然大方,充滿了西部的神秘感,有很強的裝飾趣味和濃重的鄉土氣息。從土布的染色技藝來看,最初的染料是如何被人們認識和使用的,沒有可靠的證據作以說明;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合成染料發明之前,世界上的先民們主要使用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色彩的產生必然也會受到技藝水平的限制。和國內其他地區的民間染整一樣,維吾爾土布的染色也具有“就地取材,因材施藝”的特點。傳統的印染材料大多來自本地本土生長的各種農作物及礦物,由于染料的色譜不全,大多數天然染料染出的織物色澤不如化學合成染料美觀,因此,傳統維吾爾土布的顏色不夠鮮艷,但給人以古樸典雅、自然大方之感。
( 二) 色彩斑斕,對比強烈
維吾爾人天性喜歡艷麗之色,當先進的染色工藝與色譜齊全、光澤鮮亮的化學合成染料傳入后,維吾爾土布就呈現出色彩斑斕,對比強烈的配色風格,充分體現新疆少數民族豪邁的個性。
維吾爾民間藝人沒有學習過色彩理論,不明白什么叫色相、明度和純度,也說不清楚色彩的對比與調和,以及配色的色彩規律。他們對色彩的把握,原自于對生活的直接感悟。以強烈的補色和高純度的色相對比為原則,是新疆少數民族服飾色彩運用的主要傾向。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在維吾爾土布的色彩應運中,特別是在大量的化工染料應用后,通常應用鮮艷的色彩。在染色中多用飽和度極高的未經調和的原色,如以白、黑為底,著意大紅配大綠,并以中性色相間,使紋樣具有鮮艷、熱烈、明快的效果; 鮮明的紅、黃、藍、綠,加明晃晃的金、銀色,使色彩渾厚、富麗,給人的視覺印象十分強烈。
一般來說,高純度的色彩使人感覺華麗而活潑,動感十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能夠激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高明度色帶給人的心理感覺是單純、潔凈。上述配色也充分表達了新疆少數民族古拙、質樸、豪放的色彩審美觀,以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強烈情感,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民俗情調。
同時,維吾爾在服飾色彩中喜歡運用對比強烈、濃艷之色方法,除了與本民族生性活潑、開朗、熱烈的性格有關外,也和新疆各民族生活的環境有關。筆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南疆游玩的一段經歷讓我們記憶猶新---一輛鋪著紅底花毯的毛驢車從身邊駛過,毛驢車上的姑娘的皮膚被曬成了古銅色,卻穿了一身翠綠的土布衣裙,是一種明度很高的艷綠,看上去十分扎眼,但當毛驢車漸漸走遠,我們的眼前突然一亮,在金色陽光照耀的沙漠公路上,那一點翠綠卻是整個畫面最美的一點。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與生俱來的色彩天賦,佩服他們對色彩的情調必須與周圍氣氛融為一體的把握,佩服他們將如此夸張對比的配色在充滿異域風情的面龐襯托下形成的如此和諧。
三、結語
維吾爾土布是維吾爾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其土布紋樣與色彩極具濃郁的地域特色,寄予了維吾爾人深厚的民族情感與生命意識。維吾爾土布在2006 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搶救、保護和傳承的今天,探究其維吾爾土布紋樣與色彩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李肖冰。 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M].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2]王宏付。 民族服飾色彩的繼承與發展[J].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1,( 2) .
[3]艾山江·阿不力孜。 維吾爾族傳統服飾文化源流[J]. 新疆社會科學,2004,( 6) .
[4]饒蕾,徐紅。 淺論伊斯蘭風格的服飾圖案與色彩[J]. 江蘇絲綢,201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