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演唱藝術是聲樂與語言的美妙結合,只有通過演唱者完美的聲樂與語言表演,才能讓觀眾的享受,千百年來,中國歷代音樂家們對民族聲樂唱法的特點與規律做過準確地論述。例如,明代魏良埔在《曲率》中描述“:曲有三絕,字為一絕,腔為二絕、板為三絕”,由此可見,語言對聲樂的重要性。民族唱法在我國歷代音樂人的活動中與借鑒吸收西洋聲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演唱風格,對其民族術有了一個固定的審美,因此掌握正確的吐字咬字才能達到演唱效果。達到新型民族演唱的聲樂藝術。
1科學應用演唱中的語言藝術
歌唱是建立在科學的語言應用的演唱藝術,其中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時的吐字咬字比說話時要夸張,采用胸腹式、尾轉式夸張有力的歌唱,做到歌唱中的語言藝術。說話與演唱語言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但他們不是對立的。其咬字既要符合漢語咬字、吐字歸韻的全過程,避免歌唱中語言含糊不清。在演唱中把字分為字頭、字腹與字尾。字頭要短,有力度與彈性發音迅速敏捷;字腹長,是演唱的核心,聲音具有明亮與穿透力,是掌握歌唱發音時的關鍵;字尾要收清。做到聲中有字,自重有聲。如果沒有做到歌唱的語言藝術,就會使歌曲慘白乏味,失去藝術感染力。要解決好歌唱時的發聲與吐字咬字的問題,具有良好的普通話基礎,普通話的基本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于輕聲,學習民族聲樂就應知道出字收字的要點,要懂得使用喉、舌、唇、齒、牙開、齊、搓等等。較好的了解與掌握普通話的發音規律。在演唱中,必須把吐字咬字科學的運用到演唱的藝術中去。
2民族聲樂中的吐字咬字
在準確掌握歌唱的同時,還要對歌唱的特點歌唱的吐字咬字做一些理解。我國傳統聲樂理論將聲樂發聲劃分為五大類,即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這五大類聲母發聲時,各部位用力要分明應有力清晰,準確,有力、清晰特別有助于歌唱。民族聲樂理論把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咬字吐字的過程就是出聲、引腹、歸韻、其要鄰是咬緊字頭,延長字腹,收緊字尾,也就會字正腔圓,我國民族聲樂尤其強調字正腔圓,如果做不好這點,要演唱好民族聲樂是比較困難的。例如,我國少數民族歌手嗓音條件好,在演唱自己民族語言的歌演唱的挺好,但涉及傳統作品就會受到方言或民族方言的影響,對于這種問題要求就是學習好吐字咬字,多朗讀找出邏輯重音,為歌唱奠定基礎。
3民族聲樂的依字型腔
民族聲樂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氣質、個性、風格。所以,民族聲樂是語言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在演唱過程中咬字要準確,吐字要清晰。因為字咬不好就咬成別的字了。例如,有的人受地方方言的影響,經常把一些字咬不好,從而影響了對作品的演唱。因此,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要準確、吐字要清晰,有的人會受到方言的影響,所以字正是前提,還要有腔才是唱歌,歌唱是依字型腔,那么吐字就是依母型腔,有了字才能談腔。字在歌唱中起著傳情達意的任務。因此,必須做到字里傳情,將演唱藝術與語言藝術的思想感情準確的表現出來。這些傳統的理論,都說明了行腔講究抑揚頓挫的重要性??傊?,在演唱中既要表先語言的魅力,又要表現行腔的魅力。才能概括與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刻畫動人的藝術形象,深化音樂主題,是歌曲富有感染力,大大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4吐字與咬字的藝術處理
掌握了吐字咬字方法,我們應該根據曲風的不同在演唱的吐字與咬字中表現出不同的特色。演唱激昂的歌時,咬字準而短,吐字要有力度,并富有彈性。例如,聲樂作品《黃河怨》中“自從鬼子來,百姓遭了殃,奸淫燒殺,一片凄涼……”這句中的“奸淫”“燒殺”就必須吐得干凈利落,并且富有彈性。
對于歡快的歌,吐字咬字要輕快、敏捷有彈性,又要出口分明,字字清晰,不準拖泥帶水,并且這類歌的吐字咬字還要與呼吸的技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瑪依拉》歌曲的最后結尾“瑪依拉瑪依拉,哈拉拉庫瑪依拉啊瑪依拉,哈拉拉庫瑪依拉啊瑪依拉,啦啦啦……”這一類型的歌曲的咬字吐字與演唱的呼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要注意歌曲的線條,連貫性,短而不碎。委婉的歌,吐字咬字要柔和、細膩連貫、字頭要出的平穩、字腹延長時聲音要流暢而舒展、字尾歸韻是要緩慢、完美清晰。對于抒情安靜歌曲,要唱清字頭,但不可過分強調。對于雄壯有力的歌字頭要唱的有力但切忌特別夸張。
5獲取咬字吐字的共鳴
人體主要有胸腔、口咽腔、與頭腔等三大共鳴腔。民族唱法運用口咽腔咬字吐字外,是以口腔共鳴為基礎。并且講究共鳴的焦點是鼻腔、頭腔共鳴的位置要穿鼻而過,固定共鳴焦點,并在演唱中保持頭鼻腔的共鳴作用,頭腔有助于音色的美好,而且有助于高音的演唱,高音的主要共鳴在頭腔,胸腔則起著共鳴箱的作用,是加強音的厚度與深度的重要部分。而想要獲得良好的共鳴,就需清晰地、準確地掌握好吐字咬字的技巧。
準確的吐字咬字是共鳴的主要因素,演唱者要科學的運用演唱中的語言藝術,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使民族歌唱藝術更具有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而日益完善,為我國民族聲樂注入新的血液,使他走向世界文化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