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是伴隨人類掌握紙張技術之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等方面所逐漸積累起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其材質之上,人們充分發揮想象,不斷突破自然形態的束縛,以再造式的手法將迥異的事物組合在一起,表達出更為豐富的精神追求。在我國由于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和人們審美情趣的差異,滋養出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對于根植于民間的剪紙藝術而言,必然也呈現出風格紛呈的多元化面貌。位于江淮大地安徽六安市的翁墩剪紙,以其獨特風貌成為該地域民間文化的代表,并被列為國家民俗類的手工藝種類之一得到認可,具有優秀的文化傳承價值。
一、中國傳統剪紙藝術
作為人類紙張的發明者,中國使用紙材作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具有悠久的傳統,剪紙在賦予普通民眾情感寄托之外,很容易就與神話傳說產生聯系,其中就有姜子牙封神以其妻為“窮神”一說,因擔心她殃及窮人而令她“見破即回”。每到春節“窮神”即光顧人間四處搜尋香油、供品,貧苦人家期望能不再受它糾纏,而富貴人家則唯恐躲之不及。因此老百姓為了驅趕“窮神”,就把紅紙剪破,懸掛于門楣或窗格之上,使得“窮神”望而卻步。
于是,這剪破的紅紙后來就發展成為農村過春節時的裝飾物。就剪紙的藝術風格來說,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流派。郭沫若先生曾作過這樣一首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民間永不朽?!贝篌w概括出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剪紙受生活習俗、地理環境、民眾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所顯現很強的地域風格特征。如西北的純樸簡練;華北的厚重富麗;膠東的粗中見巧;江南的靈秀工整;嶺南的趣味盎然,裝飾性強。但從普遍意義來講,我國的剪紙藝術可以南秀北獷作為風格概括: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剪紙大多保留夸張洗練、天真渾厚的北方風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的剪紙則更加具有優雅精致,玲瓏剔透的南方風格。藝術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從遺留于民間的藝術里仔細探尋或許可以采擷到藝術的本原性印記,尤其是在當下對我是誰的文化追問的反思尤顯得其價值所在。
如果說北方剪紙的夸張洗練、天真渾厚延續了秦漢之風韻,南方剪紙則賦予作品精巧細膩的寫實風格,同時也明顯殘存了豪放浪漫的楚文化色彩,而坐擁楚國故都的江淮區域,楚文化必然也會滯留在此處的民間藝術之中。但由于自古以來承接南北交流的便利,江淮文化里同時也帶上兼容包容的性格特制。這在楚后期都城壽春之畔的六安翁墩剪紙有所印證。無論是從形態飽滿洗練的花朵和果實、花鳥蟲魚、魚樵耕讀,還是寄寓理想,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如“鯉魚鬧蓮”、“喜鵲登梅”、“龍鳳呈祥”等這些傳統作品里,洋溢的是具體形象下非寫實的浪漫表現氛圍:洗練而夸張,正如湖北工藝美術大師、民間美術教育專家、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張朗先生所說的“為了表達理念美,打破時間、空間及生長規律的局限性,為了好看而實用,更加自由地表現自我,去分割、去組合、去填充、去物化形象,所創造出的新形象擺脫了自然物的束縛,更加生動有趣,純樸可愛”。
二、翁墩剪紙的技巧和特色
翁墩位于六安市金安區東北部,在整個安徽省北部的位置,東西方向是瓦西河、三源河,北靠壽縣。橫跨江淮分水嶺。整體土地的面積大約為68平方公里,這里環境優美動人,交通發達,三源河、瓦西河這些支流帶給當地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可能和不可預估的發展前景,這里的鄉民勤勞純樸,他們享受生活的美好,不難從這里的剪紙中可窺一斑。
由于其地域緊鄰楚后期的都城壽縣,民俗文化上自然受到傳統楚文化的影響,反映在傳統剪紙藝術造型特征上,追求裝飾美以抽象變形、打散構成、追求運動,彰現出楚文化特有的原始宗教氛圍,憑借無羈的想象,把來自現實的若干自然形體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并賦予某種神秘的含義,延續了楚地人們對無限遼闊的意象的想象空間的傳統,又讓一種荒誕不經的虛幻色彩附著在其中。這與傳統民間剪紙表現觀念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中以諧音、寓意和符號表達美好的愿望,以求得吉祥,祈子延壽、納福招財、驅邪禳災的“吉祥”主題。
例如:喜上眉(梅)梢———剪喜鵲站在梅樹枝頭;剪兩碗相扣表示合巹之意;剪金瓜、葫蘆、石榴等植物和魚、蛙等動物圖形象征多子。技法上具有萬剪不斷的結構,力求構圖新穎化,線條流暢化,色彩明快化。例如,剪雞時在雞的腹部套用銅孔錢圖形;剪鹿時套用梅花圖形等。
尤為典型的是把不同角度見到的局部形象組合在一幅畫面上,突破時間、空間、透視和比例的常規局限。例如“在側畫馬頭、牛頭、虎頭、甚至人頭上剪出正面的雙目、口鼻,既是內外透明的造型,又是自由時空的造型?!保郏保菀詫嵦撓啻畹慕M合,顯現出獨屬于東方“生命追求”和“生命繁榮”的趣味期盼。這在翁墩的許多剪紙題材里也同樣得到展現,但隨著不同文化地域的融匯與時間延續,他們在對傳統剪紙手法繼承的基礎上,又融入新的表現方式,例如手撕、刀刻,這讓原先單一的剪切效果多了偶然與即興的感覺,其中在在刀法上,講究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謹,帶給剪紙藝術清新雅致,排版特別的風貌,給剪紙的形式表達提供了更大得空間與變通,讓人眼前一亮。又由于身處江淮流域,南北相匯之地,使得包容進取的楚文化意識很自然地貫通到剪紙創造中,它融合了南北之長,于純樸中見秀美,深厚中見灑脫,風格形成纖細雋永,線面相見,虛實參差,疏密有致,構圖豐滿的特點。給人一種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散發出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當地一些重要民俗的節日中如生孩子、嫁女兒之時,則更顯剪紙題材醇厚的人情味,其間主要以常見的花鳥魚蟲,瓜果蔬菜、飛鳥走獸、人物故事、神話傳說、名勝古跡,福祿壽喜、生殖圖騰和五谷豐登作為主要反映內容。在表現手法上,尤以黑白對比、夸張、變形、取舍、集中、構成和想象等手段,把生活中的東西進行理想化的塑造和升華。
畫面里在簡練的線條中加以纖細的紋飾,有的采用大片快線互相襯托,虛實對比,形象粗中有細,構圖簡潔深厚,大膽夸張。在人物剪紙造型上,多以線為多,線條婉轉、流利、張揚,形態飽滿,突出人物的動作和姿態,格調清澈明快,畫面單純艷麗,富于裝飾效果,應該說滿足了傳統農耕文化中下階層的精神需求,也正是由于這種對環境修飾功能的滿足,加上研習與傳承的相對封閉性,形成了它視覺形式上保守性的因襲相承,因此,當近代中西文化產生交融之時,原先固有的世界認知方式出現更迭和改變,民間剪紙也必然遭遇到現代社會與視覺文化的轉型帶來的挑戰,翁墩剪紙必然也要面臨新的問題亟待解決。
三、翁墩剪紙的現狀與發展
一定的時代和社會特征必然會影響藝術的創作和表現形式。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現代思潮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風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肮I化以來的三百年,我們將太多的工作放任機器做去了,然而機器的制作畢竟過于生硬和整齊劃一,當我們被這些生產線上制造的產品包圍的時候,突然會發 覺,生 活 變 得 缺 少 靈 性、美 感 和 古 典 的 氣 質了?!保郏玻荻艏堖@項手工制作的民間藝術,發展至今依然能夠頑強的存在,是與其貼 合 的 民 俗 趣 味 不 無 關 系。
“藝術就真真實實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其中的剪紙藝術興許可以為這句話做出最佳詮釋。它作為伴隨我國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民間習俗,更能呈現出普通人的生活樂趣。當進入當下發展經濟的時代,地方政府逐步意識到打造特色地域產業,是發展當地經濟的重要手段,作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剪紙藝術能成為大眾文化的突破口,繼而帶動全鄉的經濟發展。翁墩鄉從創建剪紙農民畫協會為發端,期望促進繁榮當地剪紙藝術的發展。農民剪紙協會為所有成員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和研究剪紙藝術創作技法的平臺,力求改變以往民間床頭炕沿式的自發性研討傳襲,有序組織和協調參與省、市、區各類民間藝術評比活動。目前,該協會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吸收當地大多數民間剪紙藝人,會員超過50人,年齡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一些剪紙家的作品在最近進行的很多剪紙藝術比賽和剪紙藝術活動都受到了好評。
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剪紙藝術家的創作熱情不斷漲高。通過大家的不斷努力,翁墩鄉的剪紙正在不斷的進步,開始出現了一些在剪紙上有所成就的藝術家,其中就有徐圣年以符合現代審美趣味的寫實手法創造出的作品《白鵝詠春》被鳳凰衛視中文臺收藏,還有借鑒當代藝術因素的《十駿圖》被共青團六安市委作為禮品贈送東歐十國青年聯合會。同時,翁墩鄉的藝術家們還踴躍地參加一些比較大型的藝術展覽,例如美術展覽,剪紙展等一些活動。
1994年10月,翁墩鄉鎮是唯一的一個全國鄉鎮的代表,參加了在河南許昌舉行的全國農村文化研討會,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高占祥為翁墩親筆題詞:“文化興鄉花”。最近翁墩鄉的剪紙開始向文化產業之路發展,逐漸走向商業化的市場,受到翁墩鄉的政府的扶持和支援的翁墩剪紙也開始慢慢形成文化產業,同時很好的利用民間的一些廟會之類的活動來售賣一些剪紙作品,使得村民開始體會到普通剪紙也是可以為自己獲得不錯的利潤。近年來,翁墩的剪紙加工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鄉鎮的切入點,走積淀文化內涵和創新發展之路為目標,以建立一個位置,培養一個團隊,打造一個品牌為手段,促進翁墩剪紙堅持不懈地發展,使其走向產業化發展道路。
在對傳統意識的梳理中,不難發現針對剪紙的記錄大多不為官方或主流文化認可,從其精英階層的趣味來看,此類普通大眾和下層婦女的手工技藝只能視為自我娛樂的把戲,往往不能得到全面客觀的評判,讓大多數的民間剪紙技藝只能局限在較低層面發展,得不到很好傳承。另一方面,其材料不易保存,紙張薄而易碎的特性、保存起來是相對困難的問題,也影響著該藝術形式的傳播。翁墩剪紙行業的前景雖然可以說非常的有潛力,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工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不高。受到農村的一些體制變化的原因,翁墩的剪紙藝術在一段時間的風靡過后,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有走向低迷的勢頭,就當下來看的話,剪紙的商業性也并不高,特別是操作的模式陳舊,大體上還是以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為主,銷售的目的和場地既不明確也無序分散,集約化程度過低,從社會環境上也很難得到支持與鼓勵。二是翁墩的藝術環境的氛圍不夠。翁墩剪紙與現代市場顯然接軌的比較差,雖然它在不同的宣傳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形成真正的藝術文化的濃厚的韻味。三是投資不足,制約了剪紙的發展。為了能夠提高其文化品位,增加新的藝術創造力,翁墩剪紙從業者已開始注意加強與地方高校與專業藝術工作者的交流,從培育鄉文化街建設方面入手,帶動創作剪紙專業街,引導剪紙專家在一起,逐漸從創作、設計、生產、銷售和安裝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對提高社會傳播與社會影響力方面,一方面需要積極尋找各種關注方式和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運用市場化運作,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團隊,拓展剪紙的表現方式,能夠創造切合當代社會審美需求的作品,為家庭、賓館、餐飲及公共場所提供裝飾服務,制造一些專門展覽用的窗口類的平臺來讓大眾欣賞;建立區政府網站翁墩剪紙的網頁;在翁墩鄉來建立一些標志性的剪紙建筑,提高增強市場的開發力度。
在利用剪紙協會方面,一方面,增加剪紙藝人培訓和推廣,組織剪紙藝術家到外地學習交流。另一方面,選擇所在鄉鎮的小學,逐步完善剪紙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由個人式的剪紙藝術教育,變為普及性的推廣,培養剪紙的創作者預備隊。同時對各種剪紙的工具等一些必要的因素進行創新,確保剪紙能夠一直保持強大的新鮮感和競爭力,努力創造一個叫得響的、開放的工業品牌。
四、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在對翁墩剪紙的發展和梳理過程中,不難看到閃現在其背后隱藏的地域文化符號特征,我們從這些發源于底層民間自發式的圖像表達方式里,觸摸到江淮大地流淌的楚文化浪漫基因。它把這種樸素的思想情感,用悠久、精湛的手工技藝傳輸到薄薄的紙片之上,靠著靈巧的雙手,一剪一刻一琢磨,幻化出千姿百態的美麗圖案,異彩紛呈。在這些代代傳承的剪紙藝術里,反映出深邃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有了它的存在,更便于提醒這種文化基因傳承存在的確定性。在當今社會文化轉型再造的時代,從保護發展散落在廣大民間的剪紙藝術入手,讓支撐民族精神的內在信息得以確定,也是給區域文化地位的明確與再創造提供了思想保障。充分利用好能夠代表區域文化的現成資源,做好民間藝術的深度挖掘,建立起溝通大眾與地域文化創造之間的共生平臺,使之成為建設新型區域文化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潘嘉來.中國傳統剪紙[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
[2]楊學芹,安琪.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