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洋淀生態經濟區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經濟圈中的重要部分,蘆葦產業是服務“綠色崛起”、打造環京津冀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統籌中心城市低碳示范和白洋淀生態經濟區空間發展的有力保證。白洋淀蘆葦畫在 2009 年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色民間工藝,其發展具有可觀前景,但在蘆葦畫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蘆葦畫制作者的手工技藝傳承問題、特色文化資源與綠色生態工藝品有機結合問題、白洋淀生態經濟區蘆葦畫技師良性發展路徑問題等,成為目前當地蘆葦文化發展亟須思考的重點。
一、理論支持
文化集聚是現代經濟發展演化過程中常會出現的現象。
從縱向來看,集聚集合產業鏈的發展,鏈接上下游,從而使產業利用綜合信息進行發展。產業集聚具有前瞻性、共享性、聯合性、風險性的特征,因此經濟的外溢性較強,共享性的技術資源等要素的合作促成了聯合性的發展,使得產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發展。
作為現代產業生命周期中必經的階段,產業集聚的程度不但能反映產業發展規模的經濟效應的好壞,還是實現一個國家地區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
二、理論調研
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指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黨的十八大的召開也將給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2013 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康指出:“促進文化產業需要人才支撐?!?014 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寄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集聚高素質文化人才。依托高等院校有針對性地培養各種急需的實用性文化人才,加強與國外的文化人才交流與合作,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痹诎籽蟮砩鷳B經濟區蘆葦畫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藝人才的智慧集聚過程,既是他們的社會功能發揮作用的過程,也是他們的集聚路徑效應發揮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說,白洋淀蘆葦畫特色非物質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依賴蘆葦創新技藝帶動。
白洋淀蘆葦畫不僅僅作為河北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更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文化產業已成為朝陽產業,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形成一股新興力量。
當前,國內外專家學者不僅熱衷于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結構,而且對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創建多元化、高層次文化產業創新團隊方面也具有很大興趣。
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在全球范圍已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世界文化產業大國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正在完善通暢的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法律法規制度、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國際化的發展策略、較高的文化科技創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才培養方式。人們也越多地關注到文化技術人才是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
無論制定政策或是執行措施,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創建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特色文化產業是燕趙文化的產業物質載體,融合了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具有強力的區外輻射力作用。
所以以特色文化產業為發展方向,建立以特色文化產業為核心,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的模式,在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明的同時,促進白洋淀經濟生態區的經濟發展,形成地域特色。河北省新的主導產業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文化產業由起步階段進入到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探索技術性人才在河北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開創新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河北省吸收和使用創新人才,提升河北地域特色文化傳承與綜合競爭實力。
三、白洋淀生態經濟區人才集聚現狀
本文以此為研究方向,通過研究白洋淀生態經濟區蘆葦畫技藝人才集聚現象,為研究河北省整體的發展提供建議,從而促進河北省特色經濟的發展。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是一個國家提升綜合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國家地位必須具備的軟實力。然而,我國文化產業作為新世紀的新興產業起步晚,是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但是,憑借我國悠久的歷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文化產業勢頭強勁、發展迅速,并形成一股強勢力量,在未來發展中,市場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特色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正逐步制定法律法規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完善政府文化管理體制。就白洋淀經濟生態區而言,近年來相關發展部門審時度勢,緊緊抓住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利用國家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諸多優惠政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并立足白洋淀文化資源的特點,銳意創新,著眼于白洋淀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研究白洋淀地區人才集聚路徑的效應,發揮技術人才在特色文化產業中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河北省學者對文化產業重點地區人才集聚路徑這一熱點問題關注較多,省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見解,并為經濟發展貢獻出許多寶貴經驗。然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總體上宏觀的研究綜述較多,而細化的人才集聚路徑和人本研究較少,仍處于發展階段。河北省文化產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特征主要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總量小、產業集聚發揮效應低、綜合競爭實力弱等。白洋淀地區在發展的同時,經濟基礎薄弱、政府支持政策力度較小、文化體制發展不健全、文化消費量少、地域發展不平衡等也成為制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調查中發現,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的最大障礙是技術性人才資源流失,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技藝沒有得到有效傳承。
四、研究路徑
技術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第一推動力,應發揮人類的文化創造性。在調查中發現,人才資源匱乏特別是技藝人才缺失更是白洋淀生態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的嚴重障礙。
面對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為打造河北省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龍頭企業,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文化技藝人才。研究發現,以往的探索研究更多地側重對現狀或事實的陳述,但在有關加快白洋淀生態經濟區蘆葦畫人才集聚問題的研究還是空白。
所以,白洋淀生態經濟區蘆葦畫技藝人才集聚路徑分析探索是重點研究方向和創新之處。
本文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多學科理論結合法、實證要點匯總法等多種研究方法。
在以上理論方法的基礎上,與白洋淀蘆葦畫的當前發展現狀相結合:1、采用文獻研究法查閱與蘆葦技藝人才在白洋淀生態經濟區特色文化產業中的社會強化效應較為相關的文獻資料,聯系河北實際,整理出本課題的基本理論框架,并通過對相關研究論文的查閱與研究,為本文研究的白洋淀經濟生態區技術人才集聚效應提供理論支持;2、通過做到運用典型調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采用實地調查的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白洋淀生態經濟區的真實情況,掌握有價值的第一手數據資料,探析蘆葦技藝人才在白洋淀生態經濟區特色文化產業中的強化帶動與創新效應,并從實際社會發展程度提出針對性的研究結論;3、本文運用藝術學、傳播學、經濟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更好地研究白洋淀地區人才聚集路徑效應,從而促進白洋淀地區發展。統一于文化產業這一范疇中為技藝人才在蘆葦技藝人才在白洋淀生態經濟區特色文化產業中的社會強化效應研究服務,聯系本地文化產業發展實際,運用即時研究與預測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更好地從事本次研究,滿足調研研究的真實性;4、本文研究過程中采用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首先通過定性研究識別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再根據定量研究進行分析與解決,結合白洋淀地區的發展現狀,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五、研究對策及建議
河北特色文化產業是特色和開放的統一,是區域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它既是區域文化領域中的主導產業,也是燕趙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的物質載體。因此,白洋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關系到河北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保護白洋淀蘆葦畫技藝具有重要意義,白洋淀蘆葦畫工藝的進一步發展,除了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提升傳承人及制作工藝的方法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
1、政府引導、扶持帶動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產業化。鑒于目前白洋淀蘆葦畫等文化產業生產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缺乏、管理技術相對落后的現狀,當地政府應加大對其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技術等強大的后盾,帶動生產與市場的配套建設,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創新型建設,相互促進并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的格局。尤為重要的是,當地政府還應該將白洋淀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整體“走出去”,樹立品牌意識,走出保定市以及河北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從而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應,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2、在白洋淀蘆葦畫的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結合當地特色以及市場需求,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加強創新意識,從而提高開發產品檔次,滿足具有不同消費傾向消費者的需求,以增強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紀念性、實用性等手段,加大游客了解、欣賞的力度,繼而增強當地居民的自豪感、榮譽感、歸屬感,促進白洋淀地區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實力,進而促進河北省整體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因為特色文化產品對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通過挖掘文化內涵開發特色產品,蘆葦畫塑形描繪技藝要時刻突出傳統技藝和地方特色以及現代工藝的結合,增強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性。
依據特色資源,盡可能地弘揚當地風俗、文化意境、歷史淵源,從而加強文化集聚效應。
3、招商引資,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技術。白洋淀蘆葦畫的發展要想上層次、創特色,創造品牌效應,依靠政府調撥資金的同時也應調動民資,招商引資不僅能加大資金支持,獲得充裕的現金流、新型的管理模式、人力資本等,而且能夠引入市場、管理、技術、人才等重要發展要素,引入更強的競爭力,在蘆葦畫今后的發展中,更具有良好的投資價值,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商,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
針對當前白洋淀非物質遺產的發展現狀,其管理技術的相對落后,發展前景與宣傳策略問題,對此,這些要素都是蘆葦畫非物質文化良好發展的重要保證。
4、建立傳承機制,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使優秀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主導、全民共同參與,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到白洋淀的未來發展前景,涉及到制造業、旅游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對此應加大力度對傳承人的保護,為白洋淀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單位的協調溝通、密切配合與大力支持,也會促進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技藝的傳承。通過進一步保護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培養一批傳承人,使蘆葦畫工藝發揚光大,提高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過程中,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強調活態化、整體性保護理念,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汁原味,具有發展特色。
5、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開發特色技藝的潛質。一方面加強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整理、調查研究和深度挖掘與開發:另一方面加強蘆葦畫研究機構的科研水平與推動力,不斷更新理念,豐富研究成果,提高創新意識,樹立品牌效應,形成地區特色,以此指導和輔助更好地進行開發和利用工作,從而擴大白洋淀地區蘆葦畫的影響力度,在河北省甚至全國范圍內打造領導品牌,加大白洋淀地區蘆葦畫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也加強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白洋淀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
6、提升制作技師與蘆葦畫生產企業的合作效力。調整產業結構,服務“綠色崛起”,擴大產品出口,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與其他生產企業的聯系,相互配合,加強文化交流與滲透,促進綜合發展,擴大白洋淀地區蘆葦畫發展規模,形成集聚效應,使制作技師能為此發展提供力量,留住發展人才,注重人力資源,從而提升蘆葦畫的整體水平,進而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白洋淀蘆葦畫打造成為河北省的綠色生態工藝品的杰出代表,形成河北省特色文化產業。
7、引進先進技藝,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針對當前白洋淀蘆葦畫的發展具備一定規模條件的現狀,其發展方向為追求高層次發展,實現產業現代化。最為重要的是引入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在原有的發展的基礎上,開發出品種多樣、符合不同層次需求的產品。
另外,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該注重產品宣傳與市場推廣,只有有效的宣傳,才能為產品銷售打下良好基礎。充分利用白洋淀區位優勢、特色地方資源、、歷史文化底蘊、環境優勢,積極打造成為白洋淀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
六、結語
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僅作為旅游資源為人熟知,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潛在價值。
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中四要素———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及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為我們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了創新思路。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扶持戰略、要素提升戰略、人才高地戰略、品牌提升戰略、龍頭帶動戰略和本地合作戰略六個方面的作用,對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利用提出具體對策建議,進行科學規劃和發展,這對白洋淀蘆葦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炳軍. 白洋淀蘆葦藝術產業發展之路[J]. 大眾文藝,2010.17.
[2]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3]鄭萬通.立法創新人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R].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