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工藝美術”與歷史上的“工藝美術運動”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歷史上的“工藝美術運動”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的一場設計運動,由于過分裝飾、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的蔓延以及部分人民對工業化來臨的恐懼等原因而形成了這次工藝美術運動的背景,而它的導火線則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國際博覽會,以此英國工程師JosephPaxton建造的水晶宮則對十九世紀工藝美術運動的開始起了直接的刺激作用。它的藝術風格特點為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傳統的復興風格;提倡哥特風格和其他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功能良好;主張設計的誠實,反對設計上的華而不實的趨向;裝飾上還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以及東方藝術的特點。而今天我們所認為的工藝美術的定義,《辭?!方o出的解釋是“以美術技巧制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并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包括日用工藝和欣賞工藝兩大類”。文化部官員網絡給出的定義是“具有悠久技藝傳統,富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反對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傳統工藝文化,其主要門類有燒造、鍛冶、染織、編扎、雕刻、木工工藝等。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是日用工藝,即經過裝飾加工的生活實用品,如一些染織工藝、陶瓷工藝、家具工藝等;二則是陳設工藝”。從對古今的對比可以看出二者的區別:前者更講究實用,而到現在我們所認為的工藝美術則是實用與裝飾的結合,傳統與現在的繼承,是一個多元化的進程。而在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把中國的工藝美術帶入了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而我們卻不知道這是不是工藝美術史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那么,整個工藝美術是走向未來還是就此日落西山衰敗下去呢?這是值得我們考慮并深究的問題。
在中國工藝美術的世界里,數千年來都是多姿多變的,猶如百家爭鳴一般。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不僅要適應社會的變化而且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跟風趨潮,不拋棄傳統。當然中國當今社會的發展是豐富多彩的,同樣層次也是多層次的,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審美追求、生活需要也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將傳統工藝技藝與現代生活實際相結合,研究并開發了各種品種繁多、樣式新穎的工藝品,使其與市場結合,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走的是多元化工藝美術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認真研究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年齡的需求,要研究人們在各種條件下的需求,要研究人們的欣賞需求、收藏需求、擺設需求、社會需求以及旅游紀念的需求等等,而且還要依據人們的需求設計并制作生產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材質、以及各種質量的工藝美術產品,并以此來適應社會的需求變化。
所以,由此便可以看出,在現代社會急速發展的大潮中,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不僅繼承了古代工藝美術的絢爛多姿,同時也發展了現代工藝美術的時代精神。由于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多元化的發展,在當今社會中工藝美術貫穿在很多地方,甚至可以隨處而見,比如:陶瓷、織繡、雕塑、漆藝、家具、金屬工藝、以及民間工藝甚至部分設計等等。
在此我們列舉的工藝美術的門類在高校的課程中都有體現。在藝術院校中很多院校里都有工藝美術的課程,只是他們的系別名稱大同小異。為了顯示工藝美術的博大精深,他們會把工藝美術的類別列為學生的課程,大一,90%的工藝美術系學的是基礎課,即素描色彩等等;大二,即為三大構成、黑白裝飾畫、彩色裝飾畫;大三,開始步入正軌,開始正式的接觸工藝美術這一門類,像陶瓷、織繡、雕塑、漆藝、家具、金屬工藝、以及民間工藝甚至部分設計開始接憧而來加入我們的課程;大四,基本上就是畢業創作。這時候開始有學生發愁了,大三那么多課程怎么學的完啊,為了讓你學完,學校會縮短每個門類所學的時間,真正做到把這么多門類了解很透徹的人少之又少。
俗話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我們應該分清模塊,本著學精而非學寬的的態度認真鉆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是工藝美術得到進一步的飛躍,而非都了解,卻只是皮毛。所以說,在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只是我們本著術業有專攻的精神我們一定可以克服這個弊端。
其實作為生活藝術的工藝美術在這歷史的轉折中必然會經歷瓶頸期,但只要我們度過這個瓶頸期,中國工藝美術依舊會繼續發展進步,從而產生新的格局,新的生命力,所以說只要人們對生活包含熱情與追求,并對工藝美術有正確的認識,對工藝美術作品有好的辯知能力,那么工藝美術就必然會得到一個好的傳承、創新以及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
[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