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圓覺洞“西方三圣”造像內容
安岳石窟是歷唐代、五代的前后蜀,直至宋代民間自發開鑿的大型摩崖石刻造像,具有十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氣息。其中圓覺洞北崖上所雕刻的三座高約 7 米的摩崖造像,更是氣勢恢宏、雕刻精美、耐人尋味,這便是在學術上對其名稱有所爭議的“西方三圣”。他們是西方極樂世界地位最高的三座神,即佛,觀音,菩薩。圓覺洞北崖上的從右至左分別為凈瓶觀音、釋迦佛和蓮花手觀音。在此,筆者只對其藝術形態方面進行分析,名稱就不做詳細探析了。
\\(1\\) 釋迦佛。位于中龕為釋迦牟尼佛,在北宋時期建造,是我國最大的站地側身佛像。他高6 米,頭上有密集的螺髻,身上穿著雙領下垂佛衣,左右腳各踏仰蓮座; 其面帶微笑,雙目俯視,和藹可親,正好與右下方的弟子迦葉對視,與其他地區莊嚴肅穆的神態大不相同,從而拉近人和佛的距離; 右手持說法印,左手持與愿印,表現出在普度眾生的效果; 橢圓形的火焰紋樣的頭光一直連接到洞窟的頂部,頭光兩旁邊有紋樣裝飾。左右有飛天,飛天造型獨特,裙帶飄逸,姿態溫婉,生機盎然,給人帶來無限美感。整座像表現出無量光明和無量的功德。
\\(2\\) 凈瓶觀音。位于右龕的觀音為凈瓶觀音立像,建于南宋,高6.8 米。觀音頭部采用圓雕,帶著鏤空花冠,中間立有一佛; 他眉清目秀,耳朵垂于肩,一副慈母的表情,悲天憫人; 其身著垂大衣,內著僧祗支,飾滿瓔珞,左手持凈瓶,右手執楊柳枝于肩。凈瓶的持法不同于其他地方那樣托于胸前,而是用兩只手指提著,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當時地方工匠自有的幽默。兩只腳與釋迦佛一樣踏在蓮花上,整個人亭亭玉立,他可用凈瓶里的甘露來拯救苦難的眾生,所以也頗受崇拜。石窟左右兩壁上同樣刻有飛天,穿著短袖彩裙,被云朵托起,雙手捧著供物,裙帶飛揚。
\\(3\\) 蓮花手觀音。位于左龕站立的是蓮花手觀音,建于北宋,像高6.5 米,微微向左側身,頭上帶有鏤空高冠,冠中有一小坐佛; 他面現笑意,十分慈祥,廣額圓頤,神情十分自如地注視著下方的龍女。身穿寶繒,上面裝飾著繁華瓔珞,右手執一蓮苞,左手撫于右手背上。其雖刻于北宋時期,但依然保留了唐代的風格,整個體態都雍容華貴,面部也圓潤豐滿,使得“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真實的表現出來。其中最為巧妙之處是手持的蓮花苞,它雖有百斤眾,卻依然千年不墜,是利用了科學的原理,讓花蕾看似鏤空卻又依附于觀音身穿的袈裟之上,也可見當時的匠人的巧技藝精湛。
2、 石刻的藝術形態特征
在宋代,整個四川地區的石窟造像藝術發展到一個高潮,是地方特色與時代的風格有了很好地結合。雖建于宋代也傳承了唐代的審美風格,造像的臉型圓潤、膚質細膩,眼睛也都是向下俯視流露出仁慈的情懷,鼻梁挺拔,嘴巴偏小,下巴往內收,形成下頜線。體形都是修身平胸; 體態上含蓄而自在,雙足都站于蓮座上,雙手的動作幅度小,衣服也都較為簡單樸素??傮w來說“西方三圣”的氣質看來是清麗典雅、內斂溫婉的,是古典雕塑的典范形式。
\\(1\\) 線條造型。圓覺洞“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在技法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用線條來表現,特別是曲線的運用。在三座造像的整體結構,肢體表現還有臉上表情的細部刻畫都用到了流暢圓潤的線條。在衣紋上,通過線條的走向,轉動來表現出佛像的身材和體態。例如蓮花手觀音的造像就很生動,臉上的線條細膩柔和,用印刻線來刻畫頸部下面是橫紋,表現出豐腴之美,使得觀音慈愛可親; 而衣紋柔軟清潤,用圓弧漸進變換來結合線和面達到起伏轉折的效果,線條流暢大方,展示出衣服的質感和立體感,寫實性油然而生。加上石質細膩,刀法更能得心應手地盡情發揮,“或粗細圓潤,或簡樸粗放,或柔緩似繡,或急促如風,真是萬千變化,豐富多彩?!?/p>
\\(2\\) 構圖突出。這里的“西方三圣”與其他地方的三圣最大的不同是他將三位神是分龕而非合為一龕。此外,三圣也都為側身站立,一掃其他造像正面站立或者正襟危坐的姿態,拉近了與人們的距離。三龕中的主體人物都相對巨大,一眼看去,給人們以雄壯的氣勢; 細看,又能體會到人物的優美。一進入石刻造像區域,一眼就看見了手提凈瓶的觀音,瞬間被他的壯美的氣勢所吸引,可細細品味,卻發現他身上精細的雕刻工藝和華麗的紋飾以及五彩的彩繪。
\\(3\\) 形神兼備。雖然安岳石窟造像具有地方特色,但也體現出中國的藝術精神,既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在創作過程中,人們也會根據當時北宋興起的文人畫的審美原理去注重人物刻畫的細膩傳神,以及內心的情感的表達。就如圓覺洞的釋迦佛,雖不知其原貌,但匠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釋迦佛佛祖莊嚴卻又不乏慈悲、希望普度眾生的博大情懷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形神相宜。這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智慧和虔誠的信仰。
3、 “西方三圣”的社會背景與美學思想
安岳圓覺洞中這三圣都鑿刻于宋代,并經過了兩次整修,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的不同是使其形態有特色的原因之一。蓮花手觀音為元符己卯年\\(1099\\) 創,大觀丁亥年\\(1107\\) 完成,為期之久; 釋迦佛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 至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 ; 而凈瓶觀音是南宋時期雕刻。四川地區古時的地理、政治、經濟環境較好。但釋迦佛建造的時期是朝代更替,社會較為動蕩的時期。其實,在兩宋時期的美學不但繼承了前朝也從中發展,吸收佛教和道教中的思想,來充實儒家思想,形成了紅極一時的程朱理學思想,同時中國美學思想也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這都造成了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變化,使造像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民族化和世俗化。既有宗教藝術的神圣莊嚴,也有生動的人性一面,蘊蓄著豐富的美學內涵,散發出感化人的強大力量。體現著鮮明的理性制約和倫理道德的規戒意義,開創出了一片美學新天地。
4、 結語
安岳縣圓覺洞中的“西方三圣”是當地摩崖石窟造像的代表,不僅是他的題材是佛教中重要的一個部分,還有“大佛形象所表現的端莊、溫和、睿智而又富于同情的外表,以及整座造像所傳達的一種寧靜的心境,正是華夏民族傳統理想美的象征,也是時代審美意識的成功追求”。
凈瓶觀音的悠然自在,釋迦佛的慈愛眾生,蓮花手觀音的溫婉含蓄,都營造出石窟中的佛韻,也使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充分地體現出來。如此精致的造像為中國雕塑藝術的成熟與發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筆。
參考文獻:
[1]阮榮春,黃宗賢. 佛陀世界[M].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 30.
[2]龍紅. 大足石刻藝術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07.
[3]黃河濤. 早期禪學與中國石窟藝術[M]. 北京: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4]童翠,李浥. 安岳石刻的線條藝術[J]. 當代藝術,2013\\(02\\) .
[5]楊開敏. 安岳石刻線條藝術特點簡析[J]. 大眾文藝,2010\\(16\\) .
[6]張媛,史?。?淺析安岳石刻[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8\\(21\\) .
[7]安岳石刻導覽[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