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哈登在 《藝術的進化-圖案的生命史解析》中提到,“生命史通常包括三個階段:出生、成長、死亡。 過渡階段以變化為特點,可將它歸為進化、因為它意味著漸進的變化或者是質變,或者甚至是一系列的質變。 ……我們把藝術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起源、進化、衰退。 ……圖案一旦產生,它便受制于賦予它個性的驅使力和抑制力?!?br>哈登所指的“驅使力和抑制力”在這里可以理解為生態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 這些因素是一種花紋的起源、進化、衰退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瓣花所處和田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下,是否也經歷了起源、進化、衰退這樣三個階段? 在和田的歷史文化以及現代生活中展現了怎樣的生命力?
一、四瓣花紋樣在和田歷史中的存在
四瓣花在和田歷史中的存在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從斯坦因在新疆的考古資料《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中就有關于四瓣花的記錄,在尼雅遺址出土的木雕椅(N.vii.4)中,斯坦因詳細及明確的描述了其中出現的四瓣花紋,他認為“裝飾主題與犍陀羅浮雕最為相似。 形狀與紫色大鐵線蓮(Clematis)極為相近的四瓣花是雕刻中最常出現的圖案,我們發現,在犍陀羅,這種花形圖案要么完整地封閉在形成裝飾帶的方框中要么就像在這把椅子的鑲板和腿上看到的那樣,截取一半放在三角形框內。 這些半朵花的鋸齒形布局也可在那找到完全相似的例子?!保▓D1)通過這段話的描述,四瓣花是源于一種稱為“大鐵線蓮(Clematis)”的花卉植物,鐵線蓮為毛茛科(Ranunculaceae),多為木質藤本,全世界有鐵線蓮300余種,多用于裝飾庭院,廣泛分布于各大洲, 以北溫帶與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為多。
斯坦因在其考古中所提到的“大鐵線蓮”,依據木椅中所指花紋的形狀,在鐵線蓮中可以找到相似的花形(圖2)。而從出土木雕椅中的四瓣花的裝飾特點中看, 四瓣花呈現印度犍陀羅時期的裝飾特點,犍陀羅是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 接近印度西部,犍陀羅藝術是對中國佛教藝術產生極大影響的佛教藝術流派之一,關于佛教藝術的影響,仲高在其《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中提到,塔里木南緣的佛教藝術與西北印度犍陀羅藝術關系密切,作為大乘佛教傳入地的于闐,在建筑、畫、雕塑方面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從這里可以大致推斷,四瓣花在和田的起源有可能是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在和田的。
二、四瓣花在和田歷史中的進化的影響因素
四瓣花在歷史中的進化,也反映了人們的審美的變遷。 它受著生態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生態地理環境是審美的自然因素,人們的審美因素受地形、氣候、水紋、土壤等自然因素影響而有區別。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地域文化特征,如生活方式、居室、服飾、食物、生活習慣、性格、信仰、觀念、價值等。 ”
1.生態地理環境
和田南部呈東西向橫貫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地勢自南向北傾斜,戈壁橫布,斷續分布著各河流沖擊平原綠洲,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氣候干燥,降水稀少。 和田這種復雜而又惡劣的生態地理條件下,當地居民自古就對于自然界中綠色植物花卉產生喜愛和向往之情。 從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我們能直觀地看出當地居民將自然界的花卉植物雕刻在房屋構件及家具中。 這種雕鏤的裝飾手法在 《漢書·西域傳》罽賓國條記也有記載“其民巧,雕文刻鏤,治宮室,織罽,刺文繡,好治食”。
而到了現代,這種對雕刻花紋進行裝飾的喜愛現在仍然保持著,可見該地區有著雕紋刻鏤的傳統,四瓣花這種簡單便于繪制的植物花卉紋自魏晉一直到現代也得到了延續。 這說明生態地理環境對人們的審美的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2.人文地理環境
另一方面,歷史因素也影響了花卉的進化與延續。 和田古稱于闐,歷史上自古就與中原保持緊密的聯系。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于闐成為了東西方物質與文化的交通樞紐。 源自印度的佛教更是對于闐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統一西域后,于闐是唐王朝安西四鎮之一,隨著大批漢族人定居于闐,本土文化與漢文化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東西方文華的貫通使得包括花卉紋樣之外的動物紋樣,人物紋樣都在當地得到了發展。 在和田出土的器物里就有陶制的人物、 動物塑像,如約特干遺址出土的婦女像、陶鳥、人首陶環、人頭像等都達到了神形畢肖的地步。 而尼雅遺址出土的雕刻有四瓣花的木雕椅以及木托架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
10世紀后期至11世紀初期,自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闐后, 于闐文化開始按照另一條軌跡發展。伊斯蘭教文化開始改變著于闐文化的原有風貌,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活方式、居室、服飾、食物、生活習慣、信仰等方面的改變。 仲高在《絲綢之路藝術研究》仲也提到“突厥語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后,審美情趣發生突變,原先因信仰佛教而產生的佛教雕塑、壁畫、佛塔、佛寺等佛教藝術一下子從審美情趣中抹掉了, 代之而起的是幾何圖案、植物圖案等非偶像藝術?!睆暮吞锏貐^出土文物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出,過去使用的人物、動物圖案在今天和田當地人的裝飾中已經罕有使用,而發展出繁多的植物花卉紋以及精密的幾何紋。
三、四瓣花在裝飾構成中的進化
1.魏晉時期的四瓣花裝飾構成
魏晉時期的四瓣花,由四個花瓣組成,也有的會在四個花瓣之間加入四個萼片。 這種圖案被較多的使用在尼雅遺址挖掘出的木椅的鑲板和腿上裝飾以及房屋木構架中。 從裝飾構成中看,這些四瓣花要么完整地封閉在形成裝飾帶的方框中,要么截取一半放在三角形框內,形成適合紋樣。 從四瓣花的造型看,花瓣較為飽滿,立體感強, 較為真實的反映了大鐵線蓮的花紋特征。斯坦因也指出,這種對四瓣花的裝飾風格屬于犍陀羅風格。
2.近現代和田四瓣花裝飾構成
現代四瓣花較多的使用在和田當地居民的日常裝飾中,它們被廣泛發運用在房屋裝飾以及生活日用品裝飾中。 從裝飾構成中看,四瓣花仍然有單獨地裝飾在限定的裝飾框中,作為適合紋樣進行裝飾,也有被連續反復地組合形成帶狀或四方連續的圖案。 從四瓣花的造型看,近現代時期的四瓣花同樣由四個花瓣組成,也有的會在四個花瓣之間加入四個萼片, 但花瓣造型變化多樣,有的較為飽滿,有的花瓣則采用添加的手法,添加了葉片的元素,而萼片也采用放射狀的線條進行裝飾或直接采用波狀紋進行表示。現代和田維吾爾族裝飾紋樣中的四瓣花的存在不是偶然,它符合當地人們自古以來對自然的崇尚和熱愛之情,它具備植物花卉的特征同時又具備有幾何花紋的特性,符合伊斯蘭審美的要求,因此在和田的歷史中得到了進化及發展(圖1)。
四、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四瓣花并非起源于和田,而是一種外傳花紋。 和田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都給予了四瓣花存在、進化的條件。 從裝飾構成角度看,比較魏晉時期和田的四瓣花,近現代和田四瓣花構成已由單一適合紋樣,變得更加多樣。 形成了帶狀紋樣、四方連續紋樣。 這些裝飾手法的運用使得這種簡單的四瓣花呈現出了新的樣態。 從四瓣花的造型看,比較魏晉時期的四瓣花,和田近現代的四瓣花造型更加的豐富,采用了添加的手法,將當地人熟悉的柳葉形添加在四瓣花的花瓣中,這種豐富的變化也說明四瓣花在進化中逐漸的擺脫了它的原型“大鐵線蓮”,逐漸融入了當地的植物的特征,從造型上發生了變化。 哈登也提到,“圖案的創作的最開始是簡單的幾何形式或是某個特定物體的再現,接著就會像所有生物體一樣,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也表明了四瓣花在其進化中,經歷了千年的歷史,到了現代仍然呈現旺盛的適應性及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英 ]哈登.藝 術的進化-圖案的生命史解析 [M].阿 嘎佐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6,259.
[2] [英 ]斯坦因.古 代和田 :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M]. 巫新華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354-355.
[3] 仲 高.絲綢之路藝術研究 [M].烏 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58,59.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885.
[5] 雷圭元.圖案基礎[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
[6] 盧海山.和田簡史[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