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 1 萬年的農業發展史,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原始農業,持續約 7000 年;二是傳統農業,持續約 3000 年;三是現代農業,發展至今約200 年。 中國當前已進入全面改造傳統農業、升級石化農業,走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特色生態農業之路的關鍵時期。石化農業發展受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增強、效益比較優勢仍將持續減弱,不僅直接威脅農業生產本身的可持續性,也將加劇與城鄉居民對糧食和食品的品質和安全要求越來越高的供需矛盾。因此,中國農業迫切需要走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一、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背景
1. 石化農業的低效益引發農業“被拋棄”之憂。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口遷移大潮,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 2.69 億人, 其中離土又離鄉的農民工 1.66 億人。①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未來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無法回避的嚴峻問題。 大量農民離土又離鄉,其根本原因是傳統石化農業的低效益,與進城務工收入相比,沖破了農民仍舊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利益底線,石化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首先,糧食的“十一連增”并沒有擺脫糧食利潤低的現實。 近 6 年來,中國三種糧食(稻谷、小麥、玉米)的平均利潤僅為 183 元 / 畝, 最高的年份也僅為 250元 / 畝,相當于進城農民工不到 3 天的工資。
其次,經濟作物種植不僅利潤低,而且風險大?;ㄉ?、 油菜兩種油料作物和棉花近 6 年的利潤總體較低,其中,兩種油料作物利潤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的28 倍,而棉花種植的收益不穩定性更強,利潤最高年份(2010 年)與最低年份(2013 年)相差 1200 元 / 畝。
最后, 農業生產的低效益不僅體現在種植業領域,農業養殖業亦是如此,作為養殖面最廣的生豬養殖,近 6 年來的平均利潤也非常低,且生豬市場價格波動日益頻繁, 農戶養殖生豬的收益風險也逐漸凸顯,2011 年生豬養殖的利潤在 377.57 元 / 頭, 而到2013 年,生豬養殖的平均利潤下降到-106.15 元 / 頭。
2. 石化農業受到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
目前中國農產品所實現的生產能力中,相當部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石化類的農業投入品使用量快速攀升,單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也遠遠超過合理使用水平。 中國約有 5000 萬畝的中度和重度污染耕地仍在繼續耕種,而且這類耕地大多分布在農業高產地區。同時,還有 6000 多萬畝陡坡耕地、4000 多萬畝嚴重沙化耕地在繼續耕作。①這些都嚴重透支了生態,而且在短期內難以恢復,這不僅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也影響糧食質量安全,最終危害人們的生存環境、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
截至 2013 年, 全國耕地面積為 1.217 億公頃,②從全國的耕地數量基本變化情況來看, 除個別地區外,2012 年與 2000 年相比, 大部分地區的耕地數量在減少,全國耕地面積共減少了 7.2%. 從省域的角度來看,各?。ㄖ陛犑校┲g的人均耕地面積差異較大,如寧夏、甘肅、新疆、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等 6 省的人均耕地面積在 2.0 畝以上;而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等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 0.5 畝。 按照 FAO 確定的人均耕地面積臨界值 0.80 畝的標準,目前全國有 6個地區(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福建和浙江)均顯著低于 FAO 確定的標準。 可見,耕地作為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中國人均占有量嚴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除了耕地資源外,水資源也將成為約束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影響面甚至要超過耕地資源。 目前,中國較多地區水資源均為過度使用,影響到水資源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生產。 資料顯示,寧夏、上海、江蘇、天津、山東、新疆、安徽和甘肅的地表水利用率均超過了 1/3,為過度使用區。 同時,寧夏、上海、江蘇、天津、山東、新疆等地地表水利用率超過了 40%,為嚴重過度使用區(地表水使用率=地表水使用量 / 地表水資源量;一般認為地表水使用率超過 1/3 即為過度使用)。
3. 農產品安全問題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保障農產品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然而,中國部分耕地嚴重污染,不適宜進行安全種植。農業部于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11 年先后進行了四次調查,調查總面積達到 4382.44 萬畝,其中超標面積 446.79 萬畝,總超標率為 10.2%,超標最為普遍的是鎘,其次是砷、汞、銅、鉛。另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表明,中國中東部農耕區有約 1.2 億畝土壤存在潛在的生態危險,不符合農業安全種植的條件。長三角、珠三角、遼中南等經濟活動比較活躍地區的耕地表層土壤中重金屬累積,部分污染較重;湖南湘江流域、湖北大冶、江蘇邳縣、遼寧沈撫灌區等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相對嚴重。
據國家糧食局監測,2012 年中國糧食重金屬樣品超標率為 18.9%, 其中, 稻谷重金屬超標率為21.5%,小麥重金屬超標率為 8.33%,部分地區蔬菜和肉類、乳制品以及水產品都存在重金屬超標。同時,連續發生的重金屬污染事件,不僅對消費者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也產生了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 尤其生活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里,局部的、個案的食品安全事件能通過網絡等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快速擴散,引發整個社會的擔憂,甚至積累社會不穩定因素。
4.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呼喚農業生態創新
中共十八大報告以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傳統石化農業的經濟上的低效益、石化產品的高投入,既無法滿足保護自然的目的,也將喪失農業生產可持續的動力。 因此,迫切需要破解石化農業高污染、低效益的困局。從實踐上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在探索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打破產業界限,形成了一、二、三產的有機融合,實現了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為中國加快實現從石化農業向生態農業形態轉變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二、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取得的主要進展
1. 研究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
生態農業最早興起于 1924 年的歐洲,20 世紀30、40 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得到發展;60 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開始轉向生態耕作,70 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至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各國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中國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引入了生態農業概念, 并迅速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 在生態農業模式、產業化條件、技術體系、效益評估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通過查詢“中國知網”數據庫,可以看出中國在研究形成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見圖 1)。從圖 1 可以看出,國內關于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成果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 如果以 10 年為一個時間段來考察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成果,會呈現出明顯的“井噴”狀態,為研究形成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 探索了具有不同區域特點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各地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探索形成的能夠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結構和功能優化的農業生態系統。 為了總結全國各地探索生態農業的發展經驗,形成可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 農業部在 2002 年向全國征集了 370 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遴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2)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3)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農業模式;(4) 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農業模式;(5)生態種植農業模式;(6)生態畜牧業生產農業模式;(7)生態漁業農業模式;(8)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模式;(9) 設施生態農業模式;(10)觀光生態農業模式。
3. 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政策
在近 30 年來,生態農業從概念走向實踐,中國各地紛紛探索建設生態農業。 目前,在不同程度上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超過 300 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 102 個,省級試點示范縣 200 多個。生態農業在中國生根發芽,逐步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形態,離不開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旨在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工程。 1994 年和2000 年相繼批準設立了 101 個生態農業試點縣,成為在國內外具有相當影響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工程。二是加強生態農業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建設。中國對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定在《憲法》《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國家層面法律法規以及地方性的規章條例中均有體現。
同時,一些相關部委也出臺系列標準、規定和條例。 如農業部制定了 《農藥安全使用規定》《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條例》(試行)等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三是財政部會同各部委推出一系列生態農業補貼政策。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以及在符合 WTO 農業支持政策要求下, 各部委設計了一系列生態農業發展扶持項目, 給予財政補貼。 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推出“優勢特色示范種養項目”、“秸稈養畜聯戶示范項目”,給予 100 萬元的資金補助。 又如,農業部從 2014 年開始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范和低毒低殘留農藥示范補貼工作,引導農民減少高毒農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