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關于人體藝術論文:
摘 要 近年來,以觀念先行的藝術理念占據了西方當代藝術的發展主流,而盧西恩·弗洛伊德的具像繪畫重新受到重視則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現象。盧西恩·弗洛伊德以超真實的人體藝術圖像呈現出震顫的視覺張力,具有獨特的美學品格。弗洛伊德的藝術作品是其人性本能的反映,同時也是自我精神的救贖。
關鍵詞 盧西恩·弗洛伊德;人體藝術;美學品格;人性。
盧西恩·弗洛伊德從 40 年代到 80 年代定居在倫敦,他的創作根植于英國文化之中,其視覺圖像表現出英國人的堅持自我,顯得孤高、冷漠、卓而不群。面對商品社會下機器般的冰冷、殘酷、孤獨和壓抑,英國人表面看似彬彬有禮,其實內心世界又充滿矛盾、自律、緊張、不安、脆弱、痛苦、扭曲、頹廢等各種不同的精神氣質。弗洛伊德將自己置于孤僻和封閉的狀態,遠離喧囂的西方當代藝術潮流。弗洛伊德的作品在創作路徑的選擇上具有明顯的寫實繪畫傾向,并沒有流于當代西方所風靡流行的現代主流藝術樣式。繪畫對象以室內人物肖像、裸體模特為主。弗洛伊德是一位有著穩定的創作手法的定型畫家,在熟悉的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其作品風格粗獷、感性,注重繪畫性,畫面結構緊縮有力,所描繪的人體飽滿、充滿張力,這使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種表現性的傾向。弗洛伊德以可視的現實為基礎,堅定地忠實于藝術。
弗洛伊德曾說:“如同我的記憶,我總是試圖做相同的事?!比欢沁@些看似平淡的創作題材,在當下風格多元化的西方當代藝術界獨樹一幟。20 世紀 90 年代,弗洛伊德的風格影響了當時中國“新生代”的藝術家,并引起了作品共鳴式的反響。中國的藝術家們正是在表達人對現實的“異樣”感覺上,尋找到“弗洛伊德式”的切入點,這是弗洛伊德始料未及的,也正因如此其作品顯示出跨越時空的美學魅力。
1. 超真實圖像的審美特質。
在西方現代藝術觀念至上的時代,弗洛伊德逆流而上,不用考慮生計而安心從事繪畫創作,這與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關。他在繪畫作品中描繪的人物都是身邊的朋友或家人,這些熟悉面孔反復出現在他的畫中。從平常的動態到怪異的姿勢,從健康充滿生命活力的青年人到臃腫不堪、皮膚松弛肌肉下垂的老年人體,表現手法雖然是寫實的,但又不同于傳統寫實主義繪畫的美學觀。從這些具像繪畫中可以看到“弗洛伊德式”的陌生感,雖然是畫室里的寫生作品,但作品的張力與視覺效果區別于西方古典傳統寫實繪畫。弗洛伊德總是通過直逼心靈的圖式語言獲得超真實的心理效應。
這里尤其要提到 1958 年至 1959 年弗洛伊德創作的油畫《微笑的女人》。從這張畫開始弗洛伊德堅決地脫離了安格爾輪廓線處理手法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弗洛伊德的繪畫風格是從作品《微笑的女人》開始發生轉折。一個畫家要有足夠的勇氣與天賦才能轉變之前一貫的作品風格,而不再重復自己早期的繪畫樣式。[1]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弗洛伊德的作品并沒有完全抹掉早期作品中人物驚懼不安的情緒,但相對緩和了很多,在某種程度上主要表現人物個性自然的狀態。這種自然的狀態是一種超真實的自然,直至通向人物的內心。他畫的人體極富力度和動感的開放姿勢。弗洛伊德的作品早已超出了傳統美學理念中人物優美的構圖程式,令人耳目一新。如作品《熟睡的裸體女子》(1967年)、《熟睡的裸體女子》(1968年),畫家采用了俯視的視角去構成畫面,畫中這個橫躺著的裸女,結實飽滿而極富張力,女孩蓬勃的身體成熟到極點,張揚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感。四肢收縮彎曲,局部的肌肉表現得極度夸張,人體有關性方面的特征幾乎處于畫面的中心和穩定點上,毫不遮攔和掩飾。人物雖躺在床上,卻并不給人溫馨親和的感覺,人物表情沒有絲毫羞澀感,像在告訴觀者“無所謂”.此畫中的裸體既不摧殘人的欲望,也不展現美,只是呈現出特定環境中裸體女真實的精神狀態,展現了弗洛伊德有意識地挑戰一種極端的心靈風格,充分表達出追求“生命之真實”的精神繪畫特點。這也許就是畫家眼中的真實,正如他說的:“我期望我的畫屬于人們,而不是像他們。我不要那種類似的像,而是將他們描繪成一個行動者,我所要畫的是人體自身的運動?!盵2]從創作于 1984-1985 年的《兩個愛爾蘭男人》油畫作品中,我們可以洞察到畫家用畫筆對人物內心狀態視覺化的深刻闡釋。窗外的建筑物井然有序,透過畫家筆下的肌肉,甚至皮膚下隱隱可見的血管與肌腱呈現出屋子里的兩個男人微妙的內心世界,看似平靜的表象與人物內心世界的焦灼相對照。畫面的張力以一種看似平淡的方式呈現,卻獲得了視覺上的觸目驚心。
攝影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對繪畫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是在收集資料階段,攝影具有快速記錄人物肖像特征的功能。然而,弗洛伊德對攝影卻是排斥的,他的繪畫都是寫生完成的,從不借助攝影照片。因為他認為“一幅攝影照片使我們失去緊張力,而人的精神力量建立在被畫的肖像里……攝影能做到的程度是有限的,而繪畫則是無限的?!睂z影的排斥使弗洛伊德深入觀察對象,直接通過寫生的方式來捕捉模特內心最真實的一面。與此對應:“照片,它攪亂世界的次序,本身也被縮小、放大、修剪、篡改,以及修飾”,[3]拒絕照片這種圖像資源的誘惑,這是弗洛伊德堅持寫生繪畫的一個基本立場,也是弗洛伊德作品獲得超真實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八囆g家在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時很可能受到同時代批評風氣和批評標準的強烈影響,但批評標準本身在表明藝術家實際藝術成就的特征時,很可能是遠遠不夠的”.[4]與通常情形相反,弗洛伊德的繪畫恰恰遠離紛爭的當代藝術界,完全不受同時代各種繪畫流派的影響,畫家獨處深院進行繪畫創作,顯得特立獨行。當他聲名鵲起時,批評與評論對他的繪畫僅流于表面形式,甚至是誤讀的,這種失效自然很難對他的繪畫風格作出客觀的評價。他那“如實表現他認為有價值的材料”[5]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明確的表述,但又不同于以往和現代繪畫史上已存在的繪畫樣式。即使面對英國王族伊麗莎白女王也不例外,弗洛伊德一改歷史上的貴族人物肖像畫風格,將女王老態龍鐘、松弛下垂的皮膚以粗獷的筆觸表現出來。他本人在接受訪問時也曾說過“自己想怎么畫就怎么畫,我不會隨流而動,我畫我自己的,引起我興奮的。對我個人來說最感興趣的是人體畫。我有我的表現思想、表現手法”.[6]如弗洛伊德自述,人體始終都是畫家最感興趣的表現對象,這與畫家為我們創作了大量人體繪畫作品的事實是相吻合的。也許畫家認為沒穿衣服的模特才是人性最真實的呈現,日常狀態下人們被厚重的衣服所包裹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在弗洛伊德的人體繪畫作品中,主要采取了俯視視角,畫面中的模特主體斜躺,完全打破了西方古典人體繪畫中的優美與寧靜的構圖原則,處處呈現出不安定。弗洛伊德的繪畫作品以一種全新的繪畫視角闡釋人體,折射出人性的精神力量。這也正是弗洛伊德的繪畫能超越通常意義的寫實繪畫,獲得超真實的圖像效果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