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一)以安迪沃霍爾為例。 20 世紀 60 年代,是精英文化崛起大眾文化衰退的時代。人們對如日中天的抽象表現主義喪失興趣。在現代主義藝術向后現代主義藝術轉型的過程中。全世界見證著藝術文化領域逐步向商業大眾靠攏,而安迪·沃霍爾正是這場世界藝術大轉型中風頭浪尖胡人物。他沿用達達主義的開山之人杜尚所開啟的前衛藝術之路。不僅改變了人們看待藝術創作手法的思維慣性,也大大彰顯了藝術家的社會影響。他勇于挑戰傳統的藝術創作手法,與波洛克的"我想成為自然"不同而力求"我想成為機器"提出用機器代替手工去完成作品的制作部分,這完全突破原先藝術的界限和規則。同時,他讓大眾更多地關注日常生活中細小東西的變化性,他的作品本身就不是為精英社會層次而創作的,而是面向所有人。法蘭克福學派的利維斯認為"大眾文化是危險的,但并非因為它破壞了知識分子的文化權威。他們的擔憂恰恰相反。 他們認為,大眾文化加強了精英的控制".消解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種種界限是安迪·沃霍爾對后世藝術影響最深遠的部分。他試圖將平常物品藝術化,如坎貝爾濃湯罐頭,同時他又努力從中尋找變化和樂趣。他將最反映時代精神的人物以直接的方式呈現于眾。如瑪麗蓮·夢露。這些作品集中體現了其"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藝術觀念。 當安迪·沃霍爾以成功的商業藝術家身份進軍藝術界時,波普藝術尚未定名,但其才華已初露鋒芒。同為波普藝術家勞申伯格和賈斯帕·瓊斯已經在紐約藝術界奠定了各自的地位,利希滕斯坦也已成功舉辦了漫畫風格的作品展,而奧登伯格的軟雕塑更是讓安迪·沃霍爾深感震驚。安迪·沃霍爾作為波普藝術的后來者不得不尋找自己的獨特路徑,最終他通過絲網版畫的強烈復制性,對于媒介形象的豐富借鑒,以及對于個人藝術名聲的成功操作,成為波普藝術最閃耀的明星。 作為波普藝術的最具影響力的明星。安迪·沃霍爾是 20 世紀跨界最為多樣的藝術家,不但是畫家、雕塑家、攝影家、電影人、小說家、劇作家,同樣也是雜志主編、搖滾樂團制作人、電視人、演員、模特兒、商人等。 插畫、設計:安迪·沃霍爾的插畫設計獨特而富有想像力,暗藏對照片與圖像的摹寫。在這些插畫中,形式多樣的廣告畫為他贏得了聲譽。1954 年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杰出成就獎,在 1956 年和 1957 年他又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 電視節目:安迪·沃霍爾夢想有一個叫做《沒什么特別的》的節目,這個節目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最愛的主題:"什么都沒有".80 年代初期他又推出有線節目《安迪·沃霍爾在線》,他之后又為 MTV 推出一檔節目《安迪·沃霍爾的十五分鐘》,雖然這兩個節目并未獲得轟動性的效果,但顯示了安迪·沃霍爾的才能。 導演:1964 年,安迪·沃霍爾在巴黎宣布從繪畫界退休,并說:"藝術對我來說不再有趣,吸引我的是人,我想用我所有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聽他們講話,給他們拍電影。安迪·沃霍爾進入電影界成為一名導演。他一生中創作了超過 60 部電影。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吻》、《帝國大廈》、《吃》、《蝙蝠俠德庫拉》、《切爾西女郎》、《我,一個男人》、《寂寞牛仔》、《藍色電影》等。一些知名影迷和影評人認為他根本不能算得上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導演,事實也的確如此。如他的電影往往是舉著攝像機對著某個物體長達幾個小時,比如拍攝一個熟睡的人或者帝國大廈。但正是這樣的舉動使他對于攝影、電影以及導演的理念實際上已經遠遠超越了那個年代,甚至領先于當代。他對于靜態景物長時間的拍攝其實就是對于平面作品在時間上的延伸,我們可以看到其創作理念其實和絲網的瑪麗蓮·夢露是相似的。這樣的理念讓他將自己的電影作品二次回收,把許多電影的畫面抽取出來再制作成絲網版畫,其實走了一條復歸繪畫的道路。他的電影也不再像是前衛的"造型藝術".題材的前衛大膽。因多了一些敘事元素,多了一些幽默感,因而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書籍和印刷品:作為視覺藝術家的安迪·沃霍爾創作了許多作品。他寫了一本關于自己的哲學的書、1960 年代的回憶錄、蹩腳的小說及一本從兩萬頁中提煉出約 800 頁的日記。 《波普主義:沃霍爾的 60 年代》:安迪·沃霍爾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故事和圍繞著他的工作室的瘋狂,給讀者一個從內部看待這一年代文化革命的視角?!栋驳稀の只魻柕恼軐W:《從 A 到 B,循環往復》:關于沃霍爾對于美、愛、成功和其它的一切的觀察,這本書提供進入安迪·沃霍爾世界非常好的窗口?!兑拜罚菏前驳稀の只魻柡吞K西·法蘭克福寫的一本有趣的食譜?!栋驳稀の只魻栂盗小罚河蔀橐曈X藝術而設的安迪·沃霍爾基金的檔案匯編而成。 1969 年他創辦《閑言風語》雜志?!堕e言風語》的特色在于其沒有中介的、不加任何編輯并以錄音形式記錄的訪談。 由沃霍爾自行出版的書籍包括:《25 個名為山姆的貓和一個藍色的貓》、《愛是一個粉紅蛋糕》、《尋找丟失的鞋子》、《一本金書》、《圣貓》、《美國》。雖然這些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誰還有爭論的余地?!恫ㄆ罩髁x》署名的是沃霍爾和帕特·哈克特,但是鮑勃·科拉塞羅卻聲稱自己是這個作品的捉刀代筆者,而版權所有者則是安迪·沃霍爾。 攝影:安迪·沃霍爾大約從 6 歲起,就開始收集電影明星的親筆簽名照片。第一張就是舍立·丹普爾(Shirley Temple)后來從廣告和新聞攝影借來的照片,用于他的電影明星肖像和絲網印刷繪畫。后來,他幾乎相機不離身,他開始捕捉富人和名人的面孔。對于他的絲網印刷繪畫是特殊的最愛。他的 1979 年出版的攝影書《曝光》,用睜大的但遠非純潔的雙眼觀察了這個世界。他一生拍攝了 6 至 10 萬快照和寶麗來照片。 雕塑:安迪·沃霍爾創造了各種稱為雕塑物品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雕刻莫過于是他的布里諾盒子,正是這件作品被哲學家阿瑟·丹托和喬治·迪基視為"藝術終結"和"藝術慣例". 也引起了藝術界關于藝術定義的全新思考。在這個由絲網狀的墨水印到像護具一樣的木頭盒子上。傳統理論是無法解釋布里洛盒子的。阿瑟·丹托的思考,促使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藝術界"理論。他認為問藝術是什么,給藝術下一個本質定義是不可能的;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某物為何是藝術--為什么超市里的布里洛盒子不是藝術,安迪仿制的布里洛盒子卻成了藝術?丹托說:"為了把某物看成藝術,需要某種肉眼所不能察覺的東西--一種藝術理論的氛圍,一種藝術史的知識:一個藝術界。"他認為,是某個特定時代的藝術史和藝術理論把安迪的布里洛盒子當成了藝術。 表演藝術:20 世紀 60 年代安迪·沃霍爾通過他的混合藝術表演團參與的"偶生藝術". 創造了混合藝術表演形式,取名為 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形式中包括現場音樂、舞蹈和電影放映。沃霍爾和他的朋友們在派對和公眾場合籌劃了一些很戲劇化的多媒體事件,混合了音樂、電影、投影圖,甚至杰德拉·馬蘭加在 S&M 的組織中爆裂了攪拌器,1966年不可避免的爆炸性的塑料制品成為了他著作中的高潮。沃霍爾出演過其他人的電影,有些是古怪的獨立制作的作品,如《可卡因牛仔》或《空白的一代》,但也有一些是主流電影,如《妓女》。 海報:安迪·沃霍爾在 1972 年喬治·麥戈文的總統競選上為其設計的海報也取得了成功。很難將沃霍爾視作熱衷政治得人,但是這張海報卻是一個宣傳鼓動的成功制作。它僅僅以沃霍爾風格制作了競爭對手理查德·尼克松的肖像,但這張海報上的尼克松看上去乖戾、粗暴、雙下巴,還有一張綠臉,絕對不是你想從他那買輛二手車得人,更不用選其作總統了。 圖像下方是簡單的標題:"選舉麥戈文". 生意藝術(Business art)是連接著未來藝術的一個階梯。我從商業藝術家(Commercialartist)開始,并將以生意藝術家(Business artist)結束。當我完成那稱作"藝術"或無論叫什么的事情之后,我便開始做生意。我想成為生意藝術家或商業藝術家。擅長做生意,其實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在嬉皮時代,人們都蔑視商業--他們說錢是壞東西,工作也是壞東西。但賺錢是藝術,工作也是藝術,生意做得好更是最偉大的藝術。相反,成功的藝術家并不那么強烈地排斥商業,他們更愿意談及作品與現代商業利潤的結合。讓我們說明一點,成功的藝術家并不從勾引觀眾的基點出發設計作品,他們創作是為了解決自身的美學問題。 其實,對于像安迪·沃霍爾有這樣有天分的人來說,跨界并不會影響其本色。處理得好,各界之間還能夠相輔相成,形成共鳴。他酷愛名氣,感覺他更像是個明星一樣在意名氣。他經常向電影明星寫信索要簽名照片,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帶著照相機,以便隨時與名人合影,他的作品來自于當時的世界名人,如瑪麗蓮·夢露、馬龍·白蘭度、毛澤東、貓王等等,他使用名人肖像進行繪畫創作,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容易出名。這也是他對于名氣傳遞性的具體實踐。在這種商業性的游戲中,沃霍爾是運用技巧和掌握規則方面的一位奇才。這不僅體現在他對"明星"、"超級明星"、各種炫目的事件這些現代社會"神話"的選用和表現當中,還體現在他能把自己也塑造成一個"明星"的策劃上,他既生產產品又把自己變成產品,而且是一個著名產品。沃霍爾熟練地做著這個游戲,他的做法要比政治家或影星們更干凈,沒有偽善和自憐。安迪沃霍爾同樣樂于創造名氣,他花大量的時間與自己工作室中的演員們進行溝通,演員們同樣花大量的心思來取悅安迪·沃霍爾,因為他可以決定誰能成為他電影中的下一個明星。于此同時,他為名人畫的肖像捕捉了他們的某些特質,大量的復制使人們容易捕捉這些特質,如他的波普作品《瑪麗蓮·夢露》,使得夢露的形象深入人心,人們也更容易將明星的形象概念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安迪·沃霍爾是將明星符號化、概念化以及商品化的積極推動者。 所以,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跨界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前現代藝術的一種回歸,是對被審美現代性割裂了的古典藝術傳統的延續。但更確切地說,其是一種后現代主義藝術概念,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同時產生,與其他復雜多元的后現代主義觀念和實踐共同構成了"怎樣都可以"的后現代文化藝術景象。 西方還有很多跨界的例子,無論是從本職繪畫界向其他領域涉獵,還是由其他領域進入藝術圈,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杰出藝術家。他最大的成就在繪畫領域,但是他還擅長雕刻、音樂、建筑,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如在天文學上,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僅僅是一顆繞著太陽運行的行星。他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會發光,只是反射太陽的光,這可能是最早的太陽能的想法。在物理學方面,達·芬奇發現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他被認為是生理解剖學的鼻祖。 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的知識。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并且發現了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在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起重機、機關槍等等??梢哉f,他的研究涉及到了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世間少有的全面發展的藝術家。 彼得·保羅·魯本斯是十七世紀歐洲畫壇的"全才"式人物,他不僅是一名宮廷畫師,還是一位精通七國語言的外交官,他出身市民階層,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巴洛克畫派的領軍人物,同時由于其外交貢獻,得到了英格蘭國王和西班牙國王賜予他的貴族爵位。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也算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不僅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旗手。而且在圖盧茲劇院樂隊充當第二小提琴手。后印象派三杰:保羅·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羅·高更都是放棄了既得工作或本職工作之后投身繪畫事業。有"現代主義繪畫之父"之稱的保羅·塞尚畢業于大學法學院,父親是銀行經理,父親本打算給他保留銀行經理的職位,但是他把全部的精力的放在了繪畫上,對法律的學習很少關注,之后父親無奈只得同意他從事繪畫,而且資助他去考學,但是始終沒能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最后索性做一個自由畫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畫面深度的表現,對后來的"立體派"和"野獸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早年在倫敦、巴黎和海牙為畫商工作,后來還在比利時的礦區當過傳教士,28 歲左右開始進行繪畫創作,他的人生終止在 37 歲,對后來的野獸派和德國的表現主義有重大影響。 法國藝術家保羅·高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后來到法國海軍中服務,23 歲時從事高薪的股票經紀人工作。直到 35 歲那年,他放棄了金融事業而致力于繪畫創作。38 歲的時候,他與家人斷絕關系,1895 年-1901 年期間在塔希提島進行藝術創作。1901 年--1903 年在多米尼克島生活和創作,這也是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時期。他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成為他對生命尋求答案的一幅作品。他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后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當代藝術家的出身也同樣是五花八門。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卡爾·安德烈,以前就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工人,干的就是手舉紅燈搬道岔的體力活。 "極簡主義"這個只玩概念的"藝術",為安德烈成為著名"雕塑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極簡主義雕塑"既不需要雕也不需要塑,只需展示事物"最原初的結構",工人安德烈想出了一個"反雕塑"概念: 把底座上的雕塑去掉,再把底座壓扁,變成地磚那樣的東西:"發明了一種扁平雕塑,是二維的,沒有體積,以水平性加到水平性之上。"羅伯特·里曼,其出身也匪夷所思,最初是學技工,當過兵。30 歲時當上紐約現代藝術館展廳的保安,有幸結識了"極簡藝術家"勒維特和弗萊文。之后,又認識了他的妻子,女藝術批評家麗帕爾。杰夫·孔斯原先是股票經紀人;托尼·克拉格早先是化工技師;沃爾夫·伏斯特爾是畫廣告的;喬治布萊希特是搞化學的。 以齊白石轉行跨界為例如果說把古代文人跨界畫畫看作是集體跨界成功范例的話,那個齊白石可謂是近現代中國跨界藝術家里最成功的個人了。齊白石是一位高產的畫家,據北京畫院估計,他一生留存下來的作品約有 9500 件。他從小體力不濟,干不了農活,所以家里人為了讓他學一門手藝將來能夠養家糊口,于是有了讓他當木匠的想法。在他 16 歲時拜著名雕花木匠周之美為師,學習雕花。在 19 歲時,小料木匠已經正式出師。據齊白石的長孫齊佛來回憶:"祖父為了更新雕花樣式,招來更多主顧,"向人去借《芥子園畫譜》,在印刷術還沒有普及開來的民國,一本書的價值相當于普通人家幾個月的收入,借書需要有人從中作保,如果借用期間有損壞,需要全額賠償。齊白石從 15 歲到 26 歲,做了足足十年的木匠,據齊白石說:他的大寫意花卉配工筆草蟲的構思,也是來源于他的木匠思維。因為有些主顧有錢,在雕刻桌椅板凳花紋的時候要求他刻的生動一些,有時加進去個草蟲,雇主認為費力費神,花費的時間多,給的錢就多些,所以他決定在花卉里也加一些工筆的草蟲,讓買畫的人同樣感覺花費的時間多,給的錢自然也會多一些。齊白石打小的經歷使得他從來不掩蓋自己對金錢的渴望,家里隨處可見自己貼的潤格,他認為畫畫是為了賣錢,書畫作品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向社會提供的商品。 別人口中的藝術創作,在他看來就是藝術生產。為了學習花鳥和作詩,他后來拜當地名儒胡沁園和陳少藩為師。 齊白石雖然畫得不賴,但是畢竟沒有經過系統學習過繪畫,被北平畫壇稱為"野狐禪".他的一生受陳師曾的影響巨大,1917 年,55 歲的齊白石來到北京,陳師曾將吳昌碩的畫風介紹給他。1919 年,在陳師曾的啟發下,齊白石決定"衰年變法",即"紅花墨葉"派畫法。他把古代文人們視為粗野的瓜果蔬菜、蝗蟲、老鼠乃至鋤頭等搬入畫面,反"雅"為"俗". 1922 年,陳師曾將齊白石的幾幅畫帶去日本,一方面得益于陳師曾的積極奔走,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贏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進入世界強國之列,使得日本人變的富足起來。 于是,齊白石的畫在日本大受歡迎。徐悲鴻聘請齊白石任職北平藝術??茖W校,這是一段藝術史上的佳話。其實早在 1925 年林風眠就已經邀請過齊白石來北平藝專授課。之后,徐悲鴻還引薦了李可染拜師齊白石,為中國當代美術史培養出另一位大畫家??梢?,一位半路出家學習繪畫的木匠一躍成為高等學府的老師。齊白石不僅完成了從木匠到畫家的跨界轉變,而且還承擔了教育家的"育人"工作。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齊白石更是風生水起,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中國畫院榮譽院長、文化部頒發的"人民藝術家"稱號、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5 年度和平獎等稱號。 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主持人董浩曾稱"畫畫才是我的老本行,主持是業余,自己當年是歪打正著當了播音員。"他是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的,而且父親是著名書畫家董靜山,京城畫壇名流如齊白石、陳半丁、秦仲文、吳作人、李苦禪、李可染都是家里的???。董浩5 歲就開始學習作畫,他在畫畫上最早的老師是董希文,在創作戲曲人物題材上,董浩顯得比較游刃有余,董浩說:"在家中早年結交戲曲大師的基礎上,我本身作為一個舞臺人物,選擇戲曲人物也是自然之事。"在香港的一次藝術博覽會上,美國瑪勃洛畫廊(Marlborough)的負責人看中了陳逸飛,把他簽入旗下。在簽約的同年,畫廊就為他在倫敦舉行了個展,并讓他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 而隨后的兩年期間,瑪勃洛又把陳逸飛的作品帶回了中國,分別在上海和北京為他做了回顧展?,敳宄晒Φ匕殃愐蒿w推介成了世界級的著名藝術家。之后陳逸飛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方面也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陳逸飛曾說過"我畫畫、拍電影、設計服裝,如今還辦起了媒體,有人問究竟該如何稱呼我,我說叫視覺藝術家吧。". 譚盾是一個新派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的音樂創作技法,并古典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交融,更將現實與魔幻兩種意境相結合,開創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譚氏"跨界音樂。他創作的《道極》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也被認為是"譚氏"音樂風格確立的標志。 當今的湖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的領地。與音樂相關的有"人神相通的神巫文化"和"雄渾與清麗相兼的神秘楚樂".譚盾以音樂為載體,將"天人合一"的楚靈文化和西方的薩滿文化相互交融,為聽眾們指明了凈化靈魂、返璞歸真的方向,重新恢復了人類對自然"神性"的敬畏感,重新進入一種天地人和諧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正是中國楚靈文化與西方新薩滿文化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劉索拉不僅是一位音樂家,還是一位作家。1987 年劉索拉出國深入到美國黑人布魯斯音樂部落中,嘗試把中國的音樂元素糅合進爵士樂中,并于 1997 年在紐約成立了屬于自己的音樂制作公司,致力于使中國傳統音樂以一種新形象進入世界音樂界。她的作品風格多樣,除了爵士、藍調、搖滾等現代創作外,也包括電影配樂、音樂舞蹈劇、歌劇、交響樂及現代室內樂等。劉索拉的小說被看成是我國新時期"先鋒派小說"的首批作品。戴錦華曾對劉索拉有過一段評論:像劉索拉這樣的兩棲藝術家,有一些,但是像劉索拉這樣的功成名就仍然保持極度的個性,而且在業余的小說寫作當中不斷地刷新的,不是太多。我覺得索拉的小說都帶有自傳色彩吧,但是對索拉小說的索引并不幫助你理解小說,也許正因為她是兩棲藝術家,我覺得她作為音樂家有一個高度的對于結構和講述方式的自覺。 海德格爾的"世界圖像時代"認為世界越來越被把握為圖像,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視覺藝術占據越來越的重要位置,視覺文化在文化現實中業已占據主導地位。不同門類的跨界似乎都和視覺藝術有關,經驗符號與視覺圖像已成為我們獲取信息、參照現實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媒介。當代藝術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嘗試以視覺化藝術語言來溢出其藝術理念。汪建偉不僅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和裝置藝術家之一,更是中國當代最具跨學科思考和實踐的藝術家。在 2008 年 2 月,他榮獲國際當代藝術領域的諾貝爾獎--美國當代藝術基金會 2008 年度藝術家獎金,是目前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汪建偉一直在探索知識綜合與跨學科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嘗試使用不同學科的方法去創造新的藝術語言,從繪畫、裝置、觀念攝影,再到多媒體、戲劇、游走于各類藝術跨界。汪建偉認為其實每一個人的知識結構都可能導致跨界。汪建偉非常敬佩一位德國的藝術家,他是一名醫生,既不了解藝術史,也沒有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醫生每天在顯微鏡下觀看各式各樣的花粉,在觀看到別人看不見的花粉微觀世界的同時,聞到了它們的氣味,這讓他著迷。汪建偉第一次在法國蓬皮杜中心看見他的作品,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說:"一個干凈的水泥地,燈光打在地下,黃色的花粉散在地板上,薄薄的一層,大約有十幾米。這整個空間的自然的味覺,從來沒有在美術館體驗過。"汪建偉的看法是,跨界意味著已經有一個界限,然后你認為你超越了這個界限。事實上,今天面對很多事件,清晰的知識結構已經無法產生新的可能性,除非你愿意就在這樣的一個局限里繼續工作,這也是合法的。汪建偉最后還是給跨界下了一個定義,他說:"跨界,它不是 1+1=2 的游戲,簡單地說,它做的是 1+1>2 的事情。
【題目】當代藝術的跨界問題研究
【前言 - 第二章】明星跨界的幾種形式
【第三章】跨界入畫的傳統追溯
【4.1】 安迪沃霍爾的藝術轉型
【4.2】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跨界藝術家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