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紫砂壺,從土里誕生,在火中萍煉而成,她趟過了歷史的長河,以文化為骨,以藝術為韻,發展至今已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苑奇葩,一枝獨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為其陶醉,也成就了眾多的紫砂藝術名師。 筆者作為一名紫砂從業者, 也在不斷鞭策自己努力做出使人認可讓人喜愛的紫砂做品。
2 “梨”壺的制作過程
筆者所制作的梨壺,以傳統器形為藍本,融入自己的審美理念和設計元素加以改進,使其線條更加流暢,實用性更強。
該件作品筆者選取了原礦清水砂料, 燒成以后為淺紫紅色澤,使成品有簡約清新的的氣息。
主題筆者圍繞“梨”的造型為中心來放大設計思路,所以壺鈕也以這個元素加以改進,與壺身相映成趣,又增加了手感,達到了賞用俱佳的效果。 壺蓋略微拱起,是為了其造型圓潤飽滿,更有美感,然后順勢而下,使整體線條簡潔流暢貫通,一氣呵成。 而上小、下大的整體形狀使壺身重心下移,極具穩定之感,然后再以紫砂壺造型設計中最為基礎的幾何造型結構和幾何體結合的設計思路,用常用的小三彎嘴和壺把的倒把結合增加線條的柔美曲線,避免了單調但也不顯繁雜。
壺嘴和壺把一上一下的造型, 看似不對稱但因為開合的幅度不同,比例的協調處理得當,從而使整件作品在視覺上和成型后又具有平衡感, 達到了筆者想要的不呆板、不枯燥、造型靈活、豐富多變的設計理念。
成型以后。 為了增加作品的內涵和賞玩的趣味性,筆者再加以陶刻字畫裝飾, 一個小孩在低頭聆聽長者給他諄諄耳語,或許是做人的道理,或許是勤學的教誨,或許是迷津的指點等等。
整件作品借鑒了傳統的元素,但沒有畫地為牢,在造型,線條的處理上做出了合理的修改,做工一體,使人在鑒賞之余有一種濃郁的回味。 一個造型就有它一種特有的氣度,它是作者個性、風格和氣質的再現,有的壺造型清秀飄逸、古樸敦厚,有的壺輕快明朗、粗獷簡雅。 曾經有位藏壺愛好者把自己收藏的珍愛茗壺,就這樣評價過,說其壺之美,美就美在它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 而作為紫砂藝人,更應該有自己的審美意象,這樣才能做出更加出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