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伏羲公園雕塑的主題營造探究
【第一章】伏羲公園雕塑與周圍建筑的融合分析緒論
【第二章】新樂市伏羲公園雕塑的主題及內容形態
【第三章】伏羲公園雕塑的藝術創作思想
【第四章】伏羲公園雕塑的形式美風格與創作方法
【第五章】伏羲公園雕塑的環境效應
【第六章】新樂市伏羲公園雕塑的互動性
【結語/參考文獻】伏羲公園雕塑的公共空間營造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伏羲公園雕塑以歷史文化為背景,將旅游休閑、環境改善、健身娛樂、文化教育、展示展覽等功能融為一體的城市景觀,它建設歷時一年之久。新樂市伏羲主題公園的人文景觀以深入挖掘、繼承發揚新樂市伏羲臺歷史文化作為伏羲公園雕塑的設計基礎,結合現代城市設計公共雕塑的新理念,以環境優先為首要原則,并倡導空間開放、傳統與現代的交流融合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繼承并發揚新樂城市的歷史文脈,以人為本服務城市生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塑藝術的不斷探索,公共空間會營造得越來越好。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面臨著建設同等人口比例的大型公園,對雕塑事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樣大量的項目實踐,也會啟發雕塑創作者對設計理論的進一步思考,吸取世界上優秀的城市雕塑的優點,將繪畫、環境藝術設計、園林設計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將切入點和雕塑完美結合。
伏羲公園雕塑和周邊的人們長期互動著,和光線、水、風、植物互動著,這種現象是現代藝術和藝術觀念的發展分不開的,這就是與空間的互動;在你看見伏羲雕塑的時候,可能你會想,他是誰、衣著怎么是這樣的、是什么材質的等等,這就是雕塑與觀者的互動;歷史已經是過去,我們現代人用現在的思考方式來考慮這件雕塑應該怎么做,采取的是什么樣的形式美,運用了哪些技法,這就是與歷史的互動。
本論文研究了伏羲公園雕塑空間的營造,藝術創作思想、形式風格與創作方法、環境效應、互動性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證,得出了主題雕塑的公共性是形式和特征的具體表現,探討了廣泛意義雕塑的空間營造,試圖對雕塑空間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欽忠,《雕塑??臻g。公共藝術》[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4
[2] 溫洋,《公共雕塑》[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 王俊生、黃原,《羲皇傳奇》[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4] 聞一多,《伏羲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王子云,《中國文庫。藝術類: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6] 王朝聞,《雕塑美學》[M].東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7] 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8] 楊利慧,《伏羲女媧與兄妹婚神話的粘連與復合》[M].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
[9] 吳為山,《我看中國雕塑藝術風格》[J].北京:文藝研究,2005
[10] 許正龍,《雕塑學》[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11]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12] 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1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4]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 楊文會,《環境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7] 馬改戶,《時宜雕塑作品集》[M].西安: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18] 錢紹武,《大家說雕塑》(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研究員文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19] 【英】布萊恩·勞森著,《空間語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0] 計成原著,陳植注釋,《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1]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22] 馮友蘭、任繼愈、關鋒、湯一介、詹劍鋒,《老子哲學討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3] 吳為山, 雕塑時代--新中國城市雕塑回顧與展望[J]. 北京:文藝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