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但在藝術領域,其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藝術流派,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超現實主義的核心觀點是脫離現實世界,重塑原始,否認理性作用,對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進行深度挖掘。
一、超現實主義的發展進程及主要代表作品。
1.準備時期。
在1919年至1924年出現了早期的超現實主義,又稱達達主義。在文學作品方面,1921年布勒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成為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其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的概念。1924年,布勒東發表的小說《可溶解的魚》也為早期超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作品。在繪畫方面,1919年杜尚的《L.H.O.O.Q》是對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進行想象的再創作。
2.發展時期。
在1924年至1929年期間,超現實主義涌現出一批有理論基礎、有發展方向且較為成功的藝術作品。其中,1924年布勒東發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引領了聲勢浩大的超現實主義潮流。1926年,艾呂雅撰寫的詩集《生活的內幕》和《痛苦的都會》是超現實主義優秀的代表作。
3.鼎盛時期。
在1929年至1941年期間,人們對超現實主義的認知和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數量均處于鼎盛時期。1929年12月布勒東撰寫的《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確定了超現實主義的行為準則,即絕對的反抗、徹底的不順從和突破規章制度。在1936年和1947年兩個重要的時間點,阿爾普、克利和畢加索等人在巴黎和倫敦舉辦了超現實主義畫展,廣為宣傳超現實主義思想。
4.戰后時期。
1946年至1969年是超現實主義思想緩慢發展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很多藝術家的風格經歷了從超現實主義到對人的深層次研究的轉變,如戰后超現實主義代表雕塑家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作品《狗》《行走的人》。
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主要風格特點。
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數量眾多,但其中心思想都為體現超現實與展現形式各樣的生命和故事。文章以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的作品為例,對超現實主義作品的風格特點進行探討。
1.掌握事物的整體脈絡。
賈科梅蒂的作品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細節,其對以往的雕塑觀察方式進行了突破。在把握事物整體脈絡的同時,將事物的主體與環境因素進行融合,力爭在視覺上營造出朦朧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也在情感表達上突出了孤獨感和寂寥感,這也成為賈科梅蒂作品的風格特點之一。
2.深度挖掘人生困惑。
賈科梅蒂后期的人物雕塑作品多表達了人生的困惑,其中多有骨瘦如柴的、憔悴的人物形象,頹廢、消極的精神氣息彌漫在作品之中。這些對于經歷了殘酷的“二戰”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奮斗無力的表達。如此風格鮮明的雕塑作品很容易引起人們對困惑認識的深度挖掘和對修復創傷的深思。這種帶有悲劇色彩的雕塑作品蘊含了兩個主要元素,即是對現存困惑生活的驚恐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渴望。
3.將藝術與哲學進行融合。
賈科梅蒂的代表作之一《行走的人》,作品以人物后腳跟的力量來固定重心,但整體上人物呈現一種前傾的姿態。作品表達了在強大的牽引力下,人物在努力抗拒跌倒,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人類面對巨大挫折的無力感。兩種力量間的互相牽引也與哲學的某些觀點相似。
4.對空間張力的體現。
從雕塑的空間存在方式上看,賈科梅蒂很少去迎合主流的雕塑構思,而是獨樹一幟地以虛化客體的形式進行創作。其充分利用雕塑物體周圍空間的無形性和虛擬性,刻畫出強烈的人物壓迫感。這種體現空間張力的方式在無形中拉大了觀者和作品間的距離,使單一的事物形象與虛幻的空間相結合,使觀者的心靈得到慰藉。
5.對現實的理解。
賈科梅蒂對現實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其作品的表達和藝術風格的體現,其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著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對現實的理解也是藝術家對現實社會、世界、環境的理解和看法,是一種獨特的觀察視角。真正優秀的作品應源于現實、立足于現實,最終將對現實的理解進行天馬行空的再創作。賈科梅蒂的代表作之一《狗》,就是作者將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以狗的形象進行表達,狗的身體部位形成的詭異的彎曲與痛苦、孤獨的人生相呼應。這種形式和內容相互呼應的表達方式就是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一種表達方式,體現人類在殘酷的現實生活面前不屈的奮斗精神。這種風格在作品形式、主題和材料等方面均有體現。
結語。
超現實主義是人類在經歷了世界大戰后醞釀出來的,其作品和藝術風格體現了一定的悲觀主義思想,以及經濟、科學迅猛發展下人類的恐慌情緒,是現實世界的偉岸與人類自身的渺小的沖突之體現。
參考文獻:
[1]丁景欣。探討超現實主義油畫的夢幻世界。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2]徐曉穎。讓·科克托的超現實主義戲劇的魅力--《地獄里的機器》。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10)。
[3]王晶。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超現實主義情結。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4]叢小舟,張修哲。淺析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與米羅作品中的“童年意識”.文藝評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