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工業版畫的形成,它的藝術范圍和特色的確立,是現、當代中國版畫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中國工業版畫的誕生最早要追溯到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建國時期,百廢待興,包括版畫家在內的大批文藝工作者,奔赴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用畫筆和刻刀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生產的熱潮。在他們的影響下,全國各地產業工人中的美術愛好者開始從事版畫創作。隨后,以本企業為依托的工人版畫創作群體興起為標志,掀起中國工業版畫創作的第一次高峰。1980 年代開始,在中國版畫家協會,特別是李樺主席的推動和主持下,先后舉辦了七屆兩年一屆的《中國工業版畫展》,全國各地工業版畫群體迅速擴展,從而掀起中國工業版畫創作的第二次高峰。1991 年,在中國版畫家協會和李樺、王琦、宋源文等先生的關心、指導下,“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琦擔任該院名譽院長。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李樺不僅擔任藝術總顧問,還親自為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設計了以鉚釘和齒輪為主體圖案的“院徽”.中國版畫家協會秘書長宋源文先生擔任該院藝術委員會主任。
此后,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用了二十多年時間,不間斷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及推廣、培訓輔導、創作研究、展覽交流等活動,吸收聘任了全國各地工業版畫精英 70 多位為研究員,并指導各省、市、工業地區或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整合創作力量,成立各地“工業版畫研究院”19 個( 還有 7 個正在籌備中) ,實現了從群體向“研究院”轉型,從而形成輻射全國的格局,迎來中國工業版畫的第三次高峰。
對此,《人民畫報》評論說: “中國工業版畫是伴隨著新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而成長起來的特殊畫種”.如何解讀中國工業版畫這個“特殊畫種”? 中國工業版畫是有精神傳承的,這個傳承就是源自魯迅在 1930 年代初為了救亡與革命而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從 1934年李樺在廣州發起組織“現代版畫會”,到1938 年的“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到1942 年的“中國木刻研究會”( 后復名為中華全國木刻協會) ,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版畫組,1980 年在黃山成立的中國版畫家協會,中國的新興版畫始終匯聚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之中,植根在人民大眾生活的土壤,高揚著時代的主旋律。
中國工業版畫的每一步前進和發展,都得到中國美協、中國版協老一輩領導人特別是李樺、王琦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李樺是我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者,是魯迅十分信賴和器重的好學生,為領導推動我國新興版畫的健康發展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受到國內外版畫界的尊敬。溫故知新,我們不應忘記歷史,不應忘記中國工業版畫的精神傳承,不應忘記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
二
2001 年,力群先生在為《陽泉美術作品集》所撰寫的“前言”中回憶說: “李樺同志逝世之前曾給我來信,對當前的新興版畫進行了中懇的批評,他說從整體看到近年新興版畫逐漸走上邪路,心實難過。一、脫離生活愈走愈遠,已走入牛角尖里去。二、強調自我表現空虛怪誕。三、片面追求形式、肌理、技術。四、趣味低、情感弱、荒唐多。五、意志消沉,不探索藝術,精神空虛,追求小巧。六、名利心重?!业南MF在放在工業版畫上面,那些業余畫家不脫離生活,故有前途”.李樺以他革命者和藝術家的敏銳目光,洞察并深刻意識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版畫界( 當然也包含整個美術界) 所顯現的癥結與創作危機。李樺批評的現象,至今依然嚴重存在。李樺明確表示,他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工業版畫上面”.李樺身體力行,他領導的中國版畫家協會,專門為中國工業版畫創作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從 1989 年開始,兩年一屆的“中國工業版畫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各地工礦企業群體版畫創作的開展。他親自參加展覽的作品評選,親自為展覽撰寫前言,親自為獲獎者頒獎。當然,廣大工業版畫作者也沒有辜負他老人家的希望,兩年一屆連續舉辦的七屆“中國工業版畫展”在美術界和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工業版畫作品在全國美展、全國版畫展等大展中頻頻獲獎,一些有代表性的工業版畫作品參與國際藝術交流和展覽活動,在世界各地產生廣泛的影響。
記得 1989 年“首屆中國工業版畫展”在京展出時,林默涵、靳尚誼、王琦、古元、李琦……等文化藝術界的領導和專家出席開幕式和參加“座談會”,并為報刊媒體撰寫評論文章?!笆讓弥袊I版畫展”開展當日的觀眾多達上千人,這在歷次美術展會都是少見的。林默涵同志在展會上當即要求媒體很好地宣傳工業版畫取得的成績。所有這些,并不是工業版畫家有什么“超人”的技藝,但卻實實在在地映證了李樺的斷言,工業版畫因為“不脫離生活,故有前途”.1994 年 4 月 24 日“第五屆全國藏書票展”暨中國藏書票協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期間,我和湖北省電視臺《藏書票藝術》攝制組一行專訪了李樺。臨別時,李樺緊緊拉著我的手說: “恩厚同志啊,我有一事想和你說,工業版畫你一定要堅持抓下去,我支持你! ”沒想到三天后,老人家因腦血栓突發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5 月 5 日 11 時 30 分與世長辭?!皥猿窒氯ァ?這就是李樺對中國工業版畫的臨終囑托! 正是在李樺“囑托”的鼓舞下,我不敢有絲毫懈怠地與各位工業版畫同仁共同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
李樺所囑托的“堅持”,不僅僅是中國工業版畫這塊牌子,更為重要的是其核心價值,是中國工業版畫所展示的熱浪撲面的生活氣息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是它所體現出來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我們放棄工業版畫所應堅守的“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宗旨,以及反映和表現工業生活的特色,那就不僅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同時也丟掉了工業版畫的創作優勢,最終會失去自身存在的價值。
三
回顧新中國建國初期,全國工業生產正處在恢復階段,那時的工業版畫作品如古元的《鞍鋼修復》、汪刃鋒的《搶修煉鐵爐》等,畫題中的“修”字,凸顯出當時工業戰線恢復生產的狀況和歷史背景。到了 1954 年,國家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在全國各地熱火朝天地掀起高潮。這時的工業版畫作品如陳煙橋的《建設中的佛子嶺水庫》、洪世清的《新安江水電站工程》、荒煙的《漢水大橋工地》、李樺的《征服黃河》、李介文的《千軍萬馬建武鋼》、賴少其、師松齡、陶天月、張弘、吳燃、林光耀合作的大型套色木刻組畫《治淮工程》等多以工程項目為畫題,反映出新中國工業戰線大建設的盛舉。在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版畫作品如趙延年的《我們要與時間賽跑》、沈柔堅的《只爭朝夕》、張在元的《縱橫千里》、陶儒生、黃丕謨、殷福林合作的《冒雨焊接》、豐中鐵的《電力先行》等,無不投射出那個火紅年代中國工人階級充滿浩氣的英雄主義色彩。建國以來,還有很多讓人難以忘懷的工業版畫作品,如武石的《最后一根鋼梁》、易振生的《轉爐車間》、陳小南的《澆鋼錠》、吳俊發的《農具1事抒情,體現出那一時期中國工業版畫的最高水平,勾勒出了那一時期中國工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全幅式圖景。即使是其后的“文革”時期,也不乏優秀工業版畫作品的產生,如趙宗藻的《力量的源泉》、晁楣的《裝不完運不盡》、黃丕謨的《源遠流長》、胡傳治的《源源出廠》……等等經典之作。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高潮的掀起,眾多的專業版畫家投入火熱的工業建設生活,他們創作的這些優秀工業版畫作品連同新中國工業建設的一系列成就,必將而且已經寫入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工業版畫家應當引以為驕傲而傳承下去的巨大精神財富嗎?
近年來,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先后與中國深圳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聯合舉辦了“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展”,與湖北美術館聯合舉辦了“工業敘事---首屆中國工業版畫三年展”,與大連中山美術館、大連工業版畫研究院聯合舉辦了“與時代同行·共舞---全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第一回年展”,與山西陽泉礦區政府、陽泉工業版畫研究院聯合舉辦了“奮進中的勇士---中國工業版畫新秀展”,以及 2013 年由國家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工業版畫精品收藏展”,2014 年與大連中山美術館、大連工業版畫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時代的印記·多彩的夢想---全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第二回年展”,新的優秀工業版畫作品有如大江的浪濤一波接著一波。我們既是中國新興版畫的傳承者、堅守者,更是將這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的開創者。2014 年 8 月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秘書長宋新忠等人代表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赴德國杜塞爾多夫市,出席那里舉辦的“第 18 屆國際藝術節”.藝術節上,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和德國馬爾卡斯藤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創新---中德版畫聯展”.被德方譽為“創新”的 40 余件中國工業版畫展品,引起了德國觀眾的強烈反響,很多人從外地駕車前往觀展。此后不久,2014 年 10 月德方舉辦單位的主席和秘書長一行三人專程到武漢與我會晤,盛情邀請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參加 2015 年在德舉辦的“中德藝術雙年展”,并特邀我為該展會的“專家委員會”成員,赴德參加專家會議。當我談及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倡導將“南水北調”“高速鐵路”“大國重器”等列為創作重點主題時,他們表示出極大的欽佩和贊賞,并希望能有更多中國工業特色的作品到德國展出?,F在,中國工業版畫已受到韓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藝術界的邀請進行國際交流。這些信息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我們所堅守的藝術創作道路,當代中國工業版畫所展現的藝術魅力,在國際上同樣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藝術創作中的“創”,就是要求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我們所堅持的中國工業版畫的核心價值,其內涵與形式都是豐富多彩的。
由于工業版畫的創作主體---“工業”本身所具有的多樣性、先進性、革命性、前沿性等特點,因此,作為其藝術載體的工業版畫理應有全方位的藝術視野、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工業版畫一定要繼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相結合,在創作上不斷理念求新、題材擴新、手法創新,與高速發展的時代同行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