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公元前 2 年左右傳入中國內地,主要是通過中印之間西域的一些小國作為中介,傳播方式主要依靠翻譯經典。觀世音菩薩又被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中稱為 Avalokite?vara,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其名號意思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其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并稱“西方三圣”,同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據考證,目前已知存世的最早的一座觀世音造像,出土于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制作于公元 2~3 世紀的觀世音菩薩坐像。觀世音菩薩盤腿坐于蓮花之上,左手執蓮,右手缺失,面前還有許多參拜的僧人。佛教傳入我國后,隨著文化盛行,佛教藝術也廣為傳播。而觀音文化作為中國兩千多年佛教文化的基本形態,是流傳最廣,最為大眾認可的佛教文化之一。因此,觀音造像在不同載體上以豐富的形式呈現在歷史發展的舞臺。
一、傳統觀音造像表現形式
1.石刻。石刻主要包括石窟、石碑、造像碑等。中國石刻佛像始于東晉,義熙九年,法顯和尚由天竺帶回小佛像數尊,引起雕刻佛像的風氣。觀音石刻造像同時期產生,唐代以前的佛像多沿襲了印度風格,也混合一些中國特色,后來經過五代、宋、元、明各個朝代的發展,都逐漸有了自己獨特的特色。中國觀音石刻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四川大足石刻觀音造像。大足被譽“觀音造像陳列館”和“觀音之鄉”.最早的為鑿于公元 650 年初唐永徽元年,大足石刻中的觀音造像不僅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規模之宏大,而且內涵豐富,造型精美典雅、是神性美與人性美的完美結合[2].大概統計一下可知,大足石刻各個時期的觀世音造像總計約有 400 余尊,而在這 400 尊造像中,大部分也就是其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均出自于五代及兩宋時期的匠師之手。此后也有大批能工巧匠為巴蜀大足雕刻出大量的美輪美奐的觀音造像。
2.器物。包括銅器,金銀器等。金銅造像、銅造像和鐵造像是中國目前保存下來最多的金屬造像,鐵造像目前報道的較少,但從各地的寺廟或者村社的名稱上,可以看出鐵質佛像在歷史上十分普遍。金維諾主編了《中國寺觀雕塑全集金銅佛教造像》一書,書中集中描述了大量的金銅造像,是研究金銅造像的重要資料。
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萬多尊藏傳金銅佛像,金銅像觀音類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藏傳佛教中常見的觀音菩薩有二臂觀音,四臂觀音,八臂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造型,反映了觀音菩薩隨機應變的特性。其形象多為居士相,頭戴寶冠,身披天衣,衣著華美,裝飾繁縟,嵌入寶石、簪花等工藝,更為其形象增添了雍容不凡之相。
3.畫像。歷史流傳下的畫像最多且保存完整的多數壁畫,早在漢朝就有在墻壁上作畫的記載,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觀的墻壁,觀音壁畫畫像的典型代表當屬敦煌莫高窟壁畫。敦煌莫高窟藝術中的壁畫藝術總面積達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畫廊。觀音菩薩在敦煌壁畫中有多種形象,他們都各司其職。一般來說按照佛教來繪的比較常見的主要有:二臂觀音、站立或跌坐于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和手持不同器物的觀音菩薩像;還有一種是其形象多怪異,十一面容貌各不相同。敦煌壁畫觀音像,因為歷時久遠,有些已經稍有殘缺,以簡練的線條,塑造出復雜的人物形象,線條流暢富有彈性,粗細均勻,顏色也是偏重于淡色素雅,背景簡單多以泥土為底色,更加突出觀音的形象。
4.其它。歷史出土的還有更多形式的觀音造像,包括瓷器,陶器,以及藏傳佛教中的皮制唐卡和擦擦佛。由于造像不易保存,完整性較差,而在當下信息技術時代的背景下,數字化呈現觀音造像成為佛教文化傳播方式的潮流和趨勢。
二、數字化簡介
數字化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將常見的文字或圖形符號轉化為數字符號的過程。將佛像利用計算機巨大的儲存空間和強大的數據處理技術,以圖形為揭示對象,以數字媒體形式呈現,既加強了資料的保存性和持久性,又創造了數據的可用性與整合性,給文化傳承和佛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發展[3].伴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精神世界和對美的追求。數字媒體技術為其傳播創造了全新的方式,藝術網站、藝術網絡交流平臺、電子媒體內容數字化傳播、虛擬博物館、移動應用等是其中比較常見的形式。
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這些載體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和動畫等感覺媒體,和表示這些感覺媒體的表示媒體(編碼)等,通稱為邏輯媒體,以及存儲、傳輸、顯示邏輯媒體的實物媒體[4].
三、數字化傳播方式展現的觀音造像
1.網站。網站是傳播方式最廣最直接的載體,主要以圖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現。網站通??商峁┑妮^為權威和全面的信息與網絡的結合使其具有強大的傳播功能,受眾往往使用搜索引擎,而視音頻、交互、圖像、文字在網站上的有機融合提高了受眾的接受興趣,保證了傳播效果;網站的鏈接特性可以提供大量與觀音造像相關的衍生信息,受眾可以就此對感興趣的藝術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這就鞏固了傳播效果?,F階段比較專業的有關于觀音的網站,多是某景區或者寺廟的宣傳站,或者佛學網等相關基站,展示了不同風格的觀音造像,內容眾多比較雜亂。
2.電子媒體內容數字化傳播。傳統的電子媒體包括廣播、電影、電視、錄音等。它們便攜性更強、信息量更大、更易保存且適用于網絡傳播。數字化后的傳播內容可以存儲于獨立存儲介質如軟盤、光盤、DVD、SD 卡、記憶棒中,通過銷售、分發等渠道送達傳播受眾手中以完成傳播,也可通過網絡傳播讓受眾欣賞和下載。著名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的官方網站可下載其虛擬漫游應用,但出于對受眾的考慮同時也將此應用刻錄在光盤中隨門票附贈,這就保證了傳播的廣泛。數字媒體特性的加入不但能保存其使用特性,更能降低其傳播成本優化傳播效果。以觀音題材的影視產品也不少,如電影《觀世音》《不肯去觀音》等以及佛教寺院拍攝的宣傳片等都以微電影或宣傳短片的方式呈現。
3.移動應用軟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使用移動設備中的移動應用進行信息傳播,移動應用軟件俗稱“APP”是“application(應用)”的縮寫,泛指應用于智能手機、掌上電腦等移動互聯網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具有體積小,儲存量大和強大的互動功能。傳統的 APP 將佛教藝術出版物數字化應用于移動終端,例如 APP《觀世音菩薩》簡單的羅列幾尊觀音像,加上佛經佛音給受眾使用。時下,虛擬展示類的 APP 將藝術平臺和虛擬技術結合傳播,突破了空間的限制,把文字、圖片、音頻通過互動行為有機結合,帶給受眾更立體豐富的感官享受。比如《大悲出相圖》通過受眾輸入生辰八字,會相應列出與其相應的觀音,以及觀音的簡介或者供奉的相關事宜。
4.虛擬現實。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在虛擬空間中制作。逼真的互動環境與物件,并將佛教藝術品及其相應的展示環境以虛擬方式呈現出來,使受眾如身臨其境般直觀感受到藝術品并與之互動的展示方法。目前常見的虛擬展示有虛擬博物館、虛擬環境漫游等。
虛擬現實技術主要分類有:桌面式虛擬現實系統(desktop VR)、增強式虛擬現實系統(augmented VR)、分布式虛擬現實系統(distributed VR)和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Immersive VR)[5].目前將數字技術運用最好的當屬“數字化敦煌”,它利用高精度的數字投影和全息成像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任意的實體、縱深空間內復制、搭建出精美的數字化敦煌洞窟。數字洞窟通過使用精準的儀器進行掃描錄入,通過三維重建,校準融合,以及洞窟材質的模擬,極大程度上恢復了原始敦煌石窟的精美壁畫[6].
數字化后的敦煌觀音,顯色更清晰,易于保存,不再局限于環境的潮濕而給觀音壁畫帶來的損傷。同時,針對互動性,同一個數字化洞窟面相不同的參觀者可以提供個性多元的內容,在數字化展示中實現了“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應用。
在信息時代,數媒技術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造像呈現方式。例如越來越多的寺院運用全息投影技術等創作出虛擬影像的觀音造像。人們亦可以足不出戶知天下,同時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閱覽到各個朝代和不同載體的觀音造像。數字技術具有交互性、無限性、人本性和融合性特征都保證了其良好的傳播效果。數字媒體好比一列高速火車,目的是使其搭載的對象走的更遠,數字化的觀音造像不該錯過這趟旅程。
參考文獻:
[1] 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 王天祥。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J].民族藝術研究,2010(6)。
[3] 王六一。數字技術時代的佛教藝術與動漫[J].東看西看,2013(6)。
[4] 刑海晶。傳媒技術革新與漢傳佛教的傳播[J].中國宗教,2011(12)。
[5] 李湘豫。佛教史料的數字化運用和展望[J].中國宗教,2011(6)。
[6] 劉剛,張俊,刁常宇。敦煌莫高窟石窟三維數字化技術研究[J].敦煌研究,2005(4)。
[7] 郭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M].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86.
[8] 范美俊。新媒體文藝[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9] 張鋒 , 陳碩 . 多點觸控交互方式的回顧與展望 [J]. 人類工效學,2010(4)。
[10] 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M].上海:三聯書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