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一項古老又吃重的藝術,其中木雕更是困難繁瑣,在創作過程中,常會受到許多限制需要突破。早期木雕源于生活上實際需要的器物, 后來因為時空改變, 逐漸成為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木頭是人類最早用來雕刻的材料之一,與人類共同生長于陽光空氣之中, 同時感受春夏秋冬的變化,同樣具備歲月的痕跡與人性的溫暖,因此木雕也是最容易讓人親近的藝術。
雕塑家黃國書先生,得天獨厚生長在文風鼎盛的木雕之鄉--鹿港古鎮,傳承鹿港人的優質性格,擇善固執、見賢思齊,先有兄長啟蒙木雕技藝,再由名師李松林指導,加上本身努力,修行精進,毅然走入困難的木雕創作之路,幾年下來,木雕功力已臻純熟,擺脫傳統工藝包袱,傾力創造他自己的木雕世界。
黃國書從傳統出發,走入藝術創作之時,在技巧與毅力上做最嚴酷的自我挑戰,秉持“生活、藝術兼容,創作、修行并存”的觀念,將內心醞釀許久的意念具體表現在《彼一暝鹿港暗訪》這件作品上,依照鹿港特有的民間信仰習俗“暗訪”,請來七爺八爺,率領角頭神廟諸府王爺夜間出巡, 以祈求地方平安。為了完整呈現,黃國書覓得一塊一百多公分長的珍貴臺灣櫸木,循著木材的天然外型與紋理,將老街古剎、游行陣仗、民眾爭睹膜拜的景象,細膩翔實地描述雕刻出來。精準的比例、高超的技法、本土的思維,使這件作品榮獲國家民族工藝雕刻類首獎,目前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黃國書創作力源源不絕,隔年又完成另一巨作《苦盡甘來》,將鹿港農村豐收景象細膩刻畫出來,牛車、老樹、田園,烈日當空,有汗水,有喜悅,有滿足。兩件大作相繼完成,全憑“難為能為”的愿力。
黃國書是虔誠的佛教徒、人道主義者,他熱愛生命,崇尚自然,擁有慈悲的情懷,關心周遭環境的一切。創作題材圍繞著他對家鄉的關懷以及童年記憶。野臺戲中,他關注的焦點不是臺上賣力的演員,而是戲棚下的眾生相,例如拎著圓凳、牽著孫子“來去看戲”的“老戲迷”;工作之余倚著腳踏車看戲尾的“余興”;古鎮居民的生活點滴,都是他創作的對象,如《暮歌》《忘年知音》《戲說》《廟會》,深刻感人;童玩系列《鏘!》《咚咚!》《甘蔗王》《弟弟的糖葫蘆》等等,親切活潑,帶來扣人心弦的雋永。
從美學原理來看黃國書的木雕作品,可以看出個性化的造型、完整的結構,深刻感人。在形式上,外型線條比例勻稱調和,給人安定和諧的視覺感受。整個作品的意念與構成,注重重點的表現,與空間虛實的變化,這是從事藝術創作的精華所在,能有如此質量均豐的作品,憑藉的正是他旺盛的創作力。
大作《萬里風沙,難行能行》,描述玄奘大師獨越戈壁大沙漠,為眾生取經,漫天狂沙,烈日焚風的情境,全部表現在一塊120公分長的臺灣楠木上。就像他自己所說“以外象呈顯內在的精神世界”,這正是東方藝術的特征。流暢的線條、優美的輪廓造型,深具動感,意境深遠,同時巧妙地將底座化為大地狂沙枯骨,與主題一氣呵成,呈現完美的結合,難能可貴的是獲得國家工藝的最高獎項--國家工藝獎一等獎,是全國木雕界的盛事。
基于藝術創作之需,黃國書自行設計,糾工興建,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工作室,坐落在山明水秀的魚池鄉,傍日月潭,枕流漱石,遠離塵囂,親炙大地脈動,全心投入創作,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他的夫人黃淑惠女士,人如其名,賢淑聰慧,能詩能文,更擅長金石篆刻。伉儷攜手行于藝術創作之路,秉持“難行能行,難為能為”的愿力,不斷嘗試提升他的創作領域,也開創出屬于黃國書的木雕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