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雕刻在書畫之前便已誕生,是最悠久的藝術種類之一。反觀玉器雕刻,只流傳下作品而無雕刻藝術家留名,更沒有對應的審美評論,普遍認為這和從業人員的結構有關系,手工藝人有卓絕的技藝但一般來說文化水平不高,會做不會說,而藝術家一般有較高的藝術修養,既有技巧也有理論。人們在談論玉雕創作時往往會談到“意境”“意蘊”“意味”,但都是含糊帶過留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隱晦,也就是說玉雕缺少像書畫般研究透徹的審美理論。筆者嘗試用中國傳統美學的“氣”與“韻”來分析玉雕藝術的審美傾向。
一、我國玉雕審美的現狀
我國歷來只要一提到藝術必以書畫作為論述的對象,對于雕刻特別是玉石雕刻“考之古籍鮮有提及,畫譜畫錄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祥”,究其原因,“蓋歷來社會一般觀念,均以雕刻為‘雕蟲小技',士大夫不道也”.士大夫是能說能寫的文人,他們不屑于“雕蟲小技”,留下的書籍自然不多,而書籍不多,可以溯古迄今的藝術規律不多,談意象審美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我國現代玉雕師大多認同玉雕是工藝,工在前藝在后,談及審美必先從工藝技術角度、原石材質角度,比如:精煉的刀法、精湛的工藝、精美的俏色、玉的自然美、玉的溫潤美等,也有一些將中國畫意帶入玉雕中的,比如“水墨玉雕”“水韻墨工”等,這些作品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從中我們也體會到玉雕呈現的意境美,但這些都是個別玉雕藝術家個人的感悟及風格的體現,并未形成系統的審美。雖然現代玉雕作品呈現出多元化、藝術化,但審美理論匱乏,導致我國當今玉雕審美觀念跟不上玉雕的實踐。古代玉器專屬皇室使用,所雕作品用于禮器、祭祀,圖像、紋飾等有朝代烙印。而當今普通老百姓都能夠購買玉器佩戴,但可供選擇的款式并不多,千篇一律的款式使受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喜歡玉石的人就只能繼續購買這些款式,傳達出來的市場信息似乎就是觀音、佛、福豆、福葉、如意等好賣有市場,消費者喜歡,究其原因是原石本身就有價值。但現實情況是翡翠原料價格越來越高,這種“隨便雕點什么都能賣高價”事情越來越困難,以藝術賦予種色不太好的玉石高價值已逐漸形成趨勢,因為玉雕的藝術審美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玉雕的“氣”與“韻”的審美理念使價值不高的石料通過藝術化也能打開市場,它對行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意義。
二、雕刻藝術的“氣”和“韻”
“氣韻生動”現在多為書畫論,是評判書畫的最高審美標準,但“氣”和“韻”并非最早運用在書畫中,應用在書畫之前已分別應用在對人和音樂中,“六法”中“氣韻”之“韻”既源于魏晉時期玄學風氣下的人倫鑒識,“氣”亦如此。凡韻,必以氣為基礎。氣韻生動,氣和韻是相輔相成的,有氣無韻顯得枯槁脆弱,有韻無氣顯得癱軟無力。氣必定要顯出韻,韻必定要以氣為基礎。在繪畫上,如果說氣是陽,那韻就是陰,在畫作中兩者必定有所偏至,畫作以氣勝者乃偏于陽剛之美,以韻勝者乃偏于陰柔之美。畫者在下筆前心中有股情感發泄的沖動,迫切希望將之寄托在畫作上。
如鄭板橋畫竹,其心有成竹之后,用淋漓酣暢的筆墨揮灑而成,筆到之處心之所想氣之所至,雖任意揮灑,卻將精神之氣留在畫作中,此乃以氣為主的陽剛之美?!绊嵳唠[跡立形,備遺不俗?!彼^韻即隱去外露張揚的筆墨痕跡,將心力內藏在物體的形狀中體現有節制的意味美和節律美,如只注重物體形狀,細碎地刻畫,筆墨粗野荒率,則流于匠氣俗氣,韻也無從談起,所以隱去筆墨痕跡的同時還要“備遺不俗”.陰與陽、剛與柔就如氣與韻,是對立而統一的,雖互有側重卻缺一不可。
雕刻藝術亦是如此,讓人感受到雄奇、剛健的審美是“氣”的表現,讓人感受到清凈、寧靜、深遠、幽淡的審美是“韻”的表現。好的雕刻作品“氣”“韻”皆生動。何為雕刻藝術的“氣”與“韻”?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一書中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每個去梁先生家的學生梁先生都會拿出一個收藏的白色小豬給學生欣賞,如果學生說不會欣賞梁先生就說那你還沒到畢業的時候,然后不語,如果學生說會欣賞,梁先生就問好在哪?有一次有個學生被問急了就說:“老師,你不解釋給我聽你就不是好老師!”
于是梁先生讓學生“順著小豬的脊背從上往下撫摩”,并說:“你看這條曲線這么剛勁有力,這和圓滾的豬好像不是一回事。但你看這整個陶豬,卻又這么惟妙惟肖”.“剛勁有力的曲線”是“氣”,“圓滾”便是“韻”,整只白豬體現了“氣韻生動”,是韻為主氣為輔的典型例子。
“氣韻生動”雖相輔相成但也各有側重,有的以氣為主韻為輔,有的則以韻為主氣為輔。晉代為中國佛教造像之始,南北朝開始鼎盛,以北魏和北齊的佛教造像為例各自有氣、韻的側重,北魏的云岡石窟佛像分為印度(南派)和中國(北派),中國派更富于力量和雕飾美,其特別之處是佛像的衣皺,“其特征即為此極簡單有力之衣紋,其外輪廓如緊張弓弦,其角尖如翅羽”,北魏中國派的佛像雕刻刀法剛強,雄渾有力,氣勢磅礴,這是以“氣”為顯著特征的表現。北齊的佛像衣緣自手下垂,作一種波狀,善用曲線,變化頗巧,佛像線條柔和,臉部微笑含蓄,這些細節都是“韻致”的體現。也有評論認為北齊佛像動作單一,筆者并不認同,北齊佛像多以柔和、曲線、波狀呈現,實在不適宜繁瑣的動作增加陰柔的線條,否則將顯得癱軟無力,簡潔的整體當中內含動感也正是“氣”的體現。而無論以“氣”為主還是“韻”為主,都應把握一個相應的審美尺度。
三、中國玉雕以“韻”為主“氣”為輔
中國玉石雕刻由于玉石材質、傳統雕刻形態以及宗教哲學等因素,呈現出了以“韻”為主“氣”為輔的藝術審美表現。
1.玉石材質的特征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庇袷拿啦皇枪饷吢哆瓦捅迫硕菧貪檭葦坑谧陨?,時日越久越讓人回味綿長,這種特征正符合“韻”的意味美和節律美,不僅要使人視之動心,還應令人觀后浮想聯翩,有余味無窮之感。用于雕刻的玉石屬于堅細石材,可精雕細琢,這是粗軟之石不可比擬的。玉雕藝術非常講究對玉石的解讀,玉雕藝術家會根據玉石原材料的特征來進行創作,玉石所具備的溫潤、韻味綿長特征將導向玉雕作品的藝術審美傾向于“韻致”.
2.中國傳統雕刻形態以流動的線條為主
中國書法和繪畫都十分注重線條,是線的韻律,中國雕刻也像書法和繪畫一樣,不重視立體性,而注重流動的線條?!鞍<?、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米開朗琪羅說過:’一個好的雕刻作品,就是從山上滾下來也滾不壞的,因為他們的雕刻是團塊?!袊秃懿煌?。中國古代藝術家要打破這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疏通?!边@種虛實和疏通也是“韻”的表現。
3.宗教哲學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美學觀深受中國哲學的影響,其中又以儒、道、釋的影響最深。儒、道、釋三家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都是勸人順從、向善、平靜、淡薄、灑脫,由宗教信仰的需求而誕生的諸多雕像,也延續了慈善中帶威嚴、不怒而威的形象。文化人更是將宗教哲學提升到了美學層面,孔子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指熟練、嫻熟,對藝游刃有余,實則是講創造性勞動。在這種創造性的勞動中獲得自由感,獲得感情上的愉悅。莊子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背缟凶匀恢?,追求返璞歸真的人生和藝術境界。這種宗教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當代,現時的玉雕藝術家都有親近佛教或道教的意愿,有的是當作宗教信仰,有的當作人生指導,有的研究其美學規律??偠灾?,宗教對人的影響衍生出了玉雕作品的審美傾向,這種寧靜、淡薄、致遠的心境、意境更接近“韻”的審美意趣。
傳統的玉雕藝術品由于上述的三點,呈現出“韻”為主“氣”為輔的審美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玉雕師們接觸的藝術門類越來越多,且由于玉石原料的價格上漲,雕刻的玉石也不再拘泥于翡翠、和田玉、黃龍玉等礦石材料,選擇原材料的范圍逐漸擴大,對玉石的解讀也不再是溫潤細膩,有特點的原石也可雕刻成粗礦渾厚的形象和質感。而無論是精致細膩、意味深遠還是敦實渾厚雄奇,只要把握好一個“氣”“韻”的尺度,“氣”為主時不用力過猛流于粗野,“韻”為主時不柔媚過度顯得癱軟無力,“氣”“韻”共生,互有側重,體現出藝術家的審美性格,就能鍛造出有個性美的藝術作品。創新不應是推翻傳統或顛覆傳統而獲得所謂的“新”,一切的創新都應在“美”的范疇中實現。只有把握好“氣”和“韻”的審美尺度,才能深層次地探索玉雕之美。韻和氣皆是一種審美個性,不同的審美個性會創造出不同的玉雕風格。在歷代優秀的藝術作品中或偏于氣者,或偏于韻者,又或氣韻調和者,氣中必有韻,韻中必有氣。我們應當既能欣賞以氣為主的氣勢磅礴、奇險雄壯,也能體味以韻為主的柔靜、清逸和高雅。
參考文獻:
[1]梁思成?!吨袊袼苁贰?。中華書局,2014.
[2]陳傳席?!吨袊L畫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云告?!稄睦献拥酵鯂S--美的神游》。湖南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