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我國傳統醫學。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科學界廣泛認為這是一個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我國最有可能取得突破和對未來醫學做出貢獻的領域。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與時俱進地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培養出新世紀的創新型醫學人才[1-2].《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它不僅涵蓋了中醫診斷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而且還涉及到基本的臨床操作技能,不僅知識點多,信息量大,且內容零散,包含許多中醫術語,學生要在短期內掌握《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決非易事。而《中醫診斷學》知識掌握的牢固與否,將直接影響醫學生以后的臨床實踐技能,因此,優化中醫診斷學的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教研團隊對《中醫診斷學》的教學模式改革做了以下探索。
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技術強大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處理能力使其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內容抽象,教學難度較大,一些人體正常表現與病理特征,如"撮空理線"、"角弓反張"、"善色與惡色"、"神亂"、"痿軟舌"、"呃逆聲"及"哮鳴音"等主要靠教師口頭形容書本文字描述,這對從未有過臨床經驗的初學者來說,只憑空想象揣摩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豐富了授課內容,改變了傳統板書教學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將抽象、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實現了變靜態為動態的效果,解決了平面板書難以重復表達的問題,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3].
2 PBL教學法
基于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教學法即PBL教學法是由加拿大的霍華德教授于上世紀60年代率先提出,研究表明接受PBL教學的學生表達溝通與人際交流能力、團隊精神、臨床推理和創新思維能力均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4].我們在每周教研討論會上集體討論列出教學重點、難點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結合教學大綱,擬定若干問題,課前告知學生。同時在我校各個附屬醫院收集比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病例,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做病例分析。以班級為教研單位,將班級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在課前預習教材并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查詢相關資料。課堂上每組選擇一名代表作總結并參與大班討論和辯論。教師最后搜集一些共性的問題作點評和講解。最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我們評價了中醫診斷PBL教學的效果:提高自學能力(91.32%),提高協作精神(56.71%),提高學習興趣(80.16%),提高表達能力(51.09%),增進師生溝通(62.15%)。此外,78.65%的學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5].以上調查結果表明,PBL教學法是適合中醫診斷學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3開展數字化實驗實訓課程
中醫學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而辨證是以"望"、"聞"、"問"、"切"四診為依據,通過四診合參,達到審查病因,闡述病機,確定治療原則以及判斷預后的目的。中醫藥現代化是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課題,其目標之一是逐步建立現代化的中醫藥科學研究方法體系,構建現代化的中醫藥"辨證論治"創新體系和臨床常用的智能化、信息化診療技術[1].為了構建數字化中醫診斷實訓教學,我們做了如下教研探索。
本教研團隊與微信斯達公司合作開發了GD-3光電血流容積面診儀(數字化色診),聯合使用Pclab生物機能信號采集系統,采集并分析面部的血流容積圖,通過儀器自帶分析軟件測量波動、時間、相關比值等相關指標[6].采用中醫舌像輔助診斷系統對舌苔和舌質進行微觀化望診。通過儀器攝像頭攝取舌苔標本,用儀器自帶軟件分析圖像背景、上皮細胞的分布和分類計數、變性細胞和血細胞的數量[7].通過脈圖分析軟件檢測脈象的各個指標,如時間常數、波幅常數、角度常數、面積常數和比值常數。描記出P-H1趨勢曲線圖形,分析脈位、脈次、脈形和脈勢[7].為了實現色診、舌診和脈診的數字化和現代化,本教研團隊在教學中已普遍采用數字化中醫診療系統,通過數據的直觀分析和圖像分析,有助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地分析各種中醫病證,讓學生盡快掌握中醫診斷的精要并熟悉現代化數字診斷的應用,有效提高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我們在中醫診斷實驗實訓課中使用學術前輩朱文鋒教授開發的文鋒III中醫診療操作系統[6],為學生設置真實的臨床環境,訓練學生的臨床診斷能力,通過模擬歷代名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提高學生的診療思維。此外,該系統還可采用"數學模型"和人機對話技術,將其應用到中醫診斷學教學的辨證思維和診療技術的訓練中,又提高了學生的發現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4開展《中醫診斷學》網絡慕課
近兩年來,"慕課"成為了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匯,"慕課熱潮"甚至有席卷高等教育界之勢[8-10].本教研團隊于2014年5月開始建設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慕課平臺,經歷5個月的開發研制,目前中醫診斷學慕課平臺已初步搭建成功并開始投入使用,目前慕課平臺在線學習人數已突破3000人。通過中醫診斷學慕課平臺,學生可以在"課程章節"板塊整體了解中醫診斷學的內容安排,并可通過各章節后面的習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教學資源"板塊,除了有各章練習題之外,還涵蓋各種經典中醫參考書籍如《傷寒雜病論》、《醫學心悟》、《景岳全書》、《脈經》等,學生既可以在線閱讀,也可以下載或同步至網盤閱讀;通過"中醫四診"板塊,學生可以全面了解"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在中醫辨證施治過程中的重要性;"中醫養生"模塊則向學生描述了傳統中醫如藥膳、針灸、拔罐和刮痧對改善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通過開展《中醫診斷學》慕課平臺,學生可以在課堂之外免費參與到網絡課程的學習中來。中醫診斷學慕課平臺課程要素完整,制作精致,涵蓋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講授、學習活動、師生互動、練習和作業、學習評價、學習成果證明等環節,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5展 望
本教研團隊一直堅持"病證規范化研究"、"四診客觀化研究"、"辨證微觀化研究"和"教學現代化研究"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我們認為目前《中醫診斷學》教學和研究的核心問題均為如何科學地、客觀化地辨證,它涉及規范化研究、診斷的量化研究、病-證關系研究等方面。無論是從宏觀方面還是微觀方面去開展這些研究,都要求我們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求我們建設實驗室并研制中醫診療儀器和分析軟件獲取客觀數據并作分析處理[11].我們還意識到,要做好今天的中醫教育,除了引入多媒體教學和PBL教學模式外,還必須注重實驗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同時網絡慕課的實施則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學生和老師間的交流,新的教研方法的開展將全面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數字化中醫診斷實驗教學模式還處在探索和起步階段,我們將繼續努力,及時將科研成果有機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運用現代化、規范化、客觀化的理論方法技術,研究中醫四診和臨床辨證,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我們相信,利用現代科技,勇于創新,必將培育出更多優秀的中醫專業學生,必將為中醫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昌樂,張志楓。智能中醫診斷信息處理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4(6):560-566.
[2] 魏睦新,謝立群,衣蘭娟,等。中醫教學研究新思路探索[J].中醫教育,2007,2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