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發病率的不斷增加,臨床越來越重視關于慢性乙型肝炎診治的相關研究,以實現控制疾病的目的,減少對患者生活及健康的影響[1].通常情況下,由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并不明顯,在實際檢查診斷過程中易出現誤診,不僅影響患者疾病的正常治療,且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因此,確保診斷與治療的準確性是臨床診治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首要條件[2].本研究選取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醫證型及臨床病理診斷情況,為臨床診治該疾病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某醫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例,女33例,患者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約為44歲。經臨床檢查與診斷顯示,發病時間1~10年,平均發病時間約為4年。通過肝臟穿刺檢查患者病理,同時對患者病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結果顯示:肝郁脾虛型患者24例,濕熱內蘊型患者27例,瘀血阻絡型患者29例。各型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分型,主要按患者主證進行中醫疾病分型,并按相關標準,結合患者病情,將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分為重度、中度及輕度三個不同類型;同時,對患者肝組織病例炎癥及纖維化程度進行分級,分析患者中醫證型及臨床病理診斷之間的相關性。
臨床采用中醫方法治療,以大柴胡湯為主,每日1劑,分2次服用。結合患者具體病情,適當增減服用量。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證型患者肝炎分度關系比較
根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醫證型及肝組織炎癥分度統計結果顯示,在不同肝炎分度上,三種不同中醫證型之間差異明顯,其中瘀血阻絡型患者重度例數均多于濕熱內蘊型、肝郁脾虛型,患者肝炎分度情況按肝郁脾虛、濕熱內蘊、瘀血阻絡型呈依次加重分布。見表1.
2.2不同證型患者肝炎分度與纖維化分級關系比較
中醫證型及肝炎分度、纖維化分級關系結果顯示,在肝炎分度及纖維化分級上,不同證型患者差異明顯。其中,肝郁脾虛型患者肝炎分度及纖維化分級結果最低,濕熱內蘊型患者其次,瘀血阻絡型患者肝炎分度與纖維化分級結果最高,患者肝炎分度與纖維化分級按肝郁脾虛、濕熱內蘊、瘀血阻絡型呈逐漸加重的趨勢。其中,G1至G4表示肝炎分度,S0至S3為纖維化分級。見表2.
3討論
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具有相對較高的發病率,往往難以治愈。目前,尚無治愈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因此慢性乙型肝炎診治方式及效果是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4].從中醫辨證角度,結合臨床檢查、病理診斷的方式,診斷確認患者的疾病,總結分析其相互關系,可避免臨床對疾病誤診的發生,并為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據。本文對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中醫證型分析,將所有患者分為瘀血阻絡、濕熱內蘊、肝郁脾虛三種證型,并分析診斷患者的肝炎分度及纖維化分級,結果表明,患者的肝炎分度與纖維化分級按肝郁脾虛、濕熱內蘊與瘀血阻絡證型呈逐漸加重的趨勢。其中肝郁脾虛型以輕型肝炎為主,瘀血血阻絡型以重度肝炎為主,嚴重情況下甚至會演變發生肝硬化[5],為臨床診斷及合理治療提供了相應的支撐,具有較為突出的臨床意義。
中醫認為,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機體氣機發生紊亂,本身正氣虛弱而濕熱外邪入侵,導致疾病的發生[6].通常情況下,在疾病發生初期,病灶部位主要集中于肝膽脾胃部位,且以實證居多,患者臨床常表現為脅肋脹痛、身目黃染、身熱不揚、納差、尿黃、惡心厭油、舌紅苔黃等癥狀;同時,隨著疾病的發展,病灶逐漸轉向氣機阻滯導致的血運不暢、瘀血阻絡,患者主要表現為面色晦暗、赤縷紅絲或肝脾腫大、舌苔有瘀斑等,疾病持續時間越長,對患者身體機能影響也就越大,最終演變為神疲肢倦、腹脹如臌等,嚴重威脅患者健康。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證型與病理診斷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有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同時可為臨床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朱肖鴻,陳丹丹,周萍,等.不同中醫證型慢性乙型肝炎輕度患者肝組織病理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4,14(1):7-8.
[2] 吳銀亞,譚善忠,沈建軍,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攜帶者中醫證型分布特點[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9(5):17-19.
[3] 張玲,蔣樺,潘虹.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證型與臨床檢驗指標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1):21-22.
[4] 謝和平,楊宏志,吳偉康,等.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中醫證型與HBV DNA的關系[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2(7):960-962.
[5] 付雯琴,楊婉鳳,商斌儀,等.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證型客觀化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2):201-203.
[6] 王曉忠,郭峰,曾斌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醫證型與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分析的關系[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0,20(6):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