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很強的中醫基礎課程,也是銜接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的橋梁課。中醫診斷課程學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臨證水平的高低。以八綱辨證為例,這一章節是中醫辨證的總綱,也是學生初學中醫辨證的起點,學好八綱辨證,對學生中醫辨證思維的樹立,對后續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乃至對其之后走向臨床的醫療實踐,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八綱辨證教學特點
傳統的中醫診斷教學注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系統講授,課程設計以講授理論為主,側重于理論分析和學術觀點的介紹,缺乏與臨床的關聯,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比如八綱辨證這一章節,理論高度抽象,不易理解,尤其是八綱間的證候關系,錯綜復雜,涉及到相兼、錯雜、真假、轉化等問題。如果僅僅進行純理論的探討,對于初次接觸辨證的學生來說,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對中醫辨證思維的培養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對后續章節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也會形成不利影響。
為了加強學生的辨證思維的培養,學以致用,筆者在中醫診斷學八綱辨證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將《傷寒論》的部分內容引入教學環節,收到良好效果。
2 八綱辨證與傷寒論的淵源
《傷寒論》中雖沒有直接出現“八綱”之名,但八綱辨證的具體運用卻處處體現于其中?!秱摗返谋孀C方法,雖是以六經來概括病證,但從具體內容來分析,則處處是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分辨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為原則。因此六經辨證的內容,實際上可以看作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的具體運用。
同時,通過對歷代各家的研究可以發現,八綱辨證的形成與《傷寒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宋代許叔微的《傷寒百證歌》,把傷寒論中的各個證型歸納為表證歌、里證歌、表里虛實歌等; 明代陶節庵在《傷寒全生集》中強調: “夫傷寒三百九十七法,無出于表里虛實陰陽冷熱八者而已?!盵1]
直到近代祝味菊在《傷寒質難》中正式提出了“八綱”的名稱: “所謂‘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也?!庇纱丝梢钥闯?,八綱辨證是在歷代醫家研究《傷寒論》的過程中,逐步被提出而得以確立的。
筆者全面統計了《傷寒論》文中明確提到虛、實、寒、熱、表、里、內、外、陰、陽、有余、不足等八綱具體名稱的條文達 116 條之多,幾占全文的三分之一?!督饏T要略》亦有 105 條[2].《傷寒論》蘊涵有豐富的八綱辨證的思維方法,是張仲景臨床辨證思維的體現,也是《傷寒論》的精華之所在,讓學生初學辨證時就接觸《傷寒論》的這部分內容,勢必有助于其對八綱辨證的理解,有助于其中醫臨床辨證思維的養成。
3 將傷寒論融入八綱辨證課堂
以八綱辨證中的表里同病為例,表里是辨別病位內外深淺的一對綱領,疾病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表證和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里同病。表里同病的出現,往往又與寒熱、虛實互見,可表現為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等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往單純從理論上給學生分析這些關系往往失之抽象,學生感覺比較枯燥,而《傷寒論》中對表里同病有極為精彩的闡述?!秱摗分械谋砝锿?,是言患者既有太陽表證,又有它經或本經之內臟病變者,屬兩感、并病范疇,概述有表寒里熱、表里俱熱、表寒里飲、表病里實、表實里虛、表虛里實之證,并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雙解等治療原則,至今對臨床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如教材中講到表里俱實證,可以與《傷寒論》第 40 條相結合: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盵3]
本條講述患者因外感寒邪,體表被寒氣束縛,出現了表證的特征,同時內有水飲之邪停于心下,故而又出現了飲邪擾胃,胃氣上逆則嘔,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則咳嗽等一系列里證的表現。此處在外之寒邪,在內之水飲,俱屬實邪,是典型的表里俱實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 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張仲景采用了解表與化飲配合,表里雙解的治療原則。又比如表實里虛證,可以與《傷寒論》第 93 條相結合: “傷寒,醫下之,續得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盵3]
本條講述了患者最初是表證,但是誤用了下法,致脾胃受損,因之下利清谷不止,但表證依然存在,是典型的表實里虛證。對于這種表里虛實錯雜的證候,雖然有表證,但里虛寒證更為急切,張仲景提出應先治里證,正氣恢復,方可解表: “急當救里,救里宜四逆湯?!比艉髞砩硖弁?,清便自調者,是里和而表未解,這時應: “急當救表,救表宜桂枝湯?!蓖ㄟ^這一條文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表里同病是如何形成的,還學習到了相關的治則治法,張仲景這種根據患者表里虛實、輕重緩急的而靈活論治的思路無疑對學生會有很好的啟發,恰恰可以彌補課本之不足。
通過《傷寒論》的引入,讓學生們將抽象的理論與臨床實際聯系起來,促進其對中醫辨證思維的理解,而且對其相應的治則治法,也會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將《傷寒論》的辨證思維方式和臨床經驗融入中醫診斷學八綱辨證的教學實踐,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八綱辨證的深入理解,對中醫辨證思維在臨床上如何運用有了較為形象而具體的認知,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交融,必將為以后《傷寒論》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陶節庵。 傷寒全生集[M]. 鄭州: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2012
[2] 胡欣。 八綱辨證源流論[J]. 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7( 11) : 485.
[3] 張仲景。 傷寒論[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