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腎陽虛,可以引起陽虛火旺,陽虛則陰盛,陰盛格陽于外則虛陽外浮,形成熱象。張介賓指出“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原也”.搜集臨床病例,淺談虛火上炎的病機及診治。
1 陽虛火旺病機
腎陽是全身陽氣的根本,為一身之元陽。腎陽虛弱、衰敗,無法藏于腎臟,上浮或者外??;陽虛則陰寒內盛,陽氣虛弱而外越,引起陰陽格局的變化,從而引起陰盛格陽、無根之火、失位之火等癥,出現各種虛火所致的熱象,成為典型的陽虛浮火表現[1].
形成陽虛火旺的病因:外邪直中少陰,腎陽虛極,陰盛逼陽,微陽不能內守,陰盛格陽。臨床中癥見火旺者,大多過多使用苦寒藥物,損傷腎中元陽,虛陽上浮,浮越于頭面咽喉,形成“無根之火”,表現為下寒上熱之象,臨床癥狀見于面赤唇紅、咽痛干癢、心悸、口渴欲飲或者不欲飲。二是房勞不節、久病體虛損及腎命門火衰,陽虛不能守舍腎中之陰,致腎火外浮于表。臨床中,多兼有虛火癥狀、上擾輕竅心神諸癥,亦可見長期低熱、口舌反復生瘡、多病程綿綿,脈象多浮大、沉細無力[2].
陰虛火旺和陽虛火旺在臨床的鑒別點主要在于舌、脈象。陰虛火旺一般見于口干舌燥、口渴喜涼飲、夜間盜汗、脈細數等現象而無陽氣不足之象;陽虛火旺雖然口干而不欲飲,脈象沉遲或者細軟。陽虛火炎的癥狀,除有腎中元陽不足的證候,亦會見到“虛火”的表現,虛火浮越犯于腦,出現眩暈、耳鳴;內舍于心,則為心悸、失眠;于咽,發為口舌生瘡、咽疾,“面紅如醉、如妝”亦是其特點之一[3].仲景言之:“身反不惡寒”的通脈四逆湯證,也是其表現。
2 陽虛火旺所致長期低熱病案
王某,男,23歲,2014年9月27日,高熱經西醫治療后,低熱(37.1~37.9℃)持續3個月,后服用中醫清熱瀉火藥多劑,效果不佳,伴有頭昏乏力,自覺心悸怔忡,午后及夜晚熱勢較甚,腰膝酸軟,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沉細而軟。病人素體濕熱較重,治以補腎去濕熱之法,臨床經驗方:人參10g、煅龍骨20g、牡蠣20g、炒杜仲12g、桑寄生12g、地骨皮10g、陳皮6g、銀柴胡10g、炒蒼10g、白術10g、川樸6g、姜半夏10g、澤瀉10g、茯苓15g、丹皮15g、陳曲10g、炒谷12g、麥芽12g、生山楂片10g、白芷10g、生甘草6g、浙貝10g.服以7劑,低熱顯退。
于某,女,35歲,2011年接受治療,患低熱多年,月經每月二至。低熱以晚上熱勢較甚,體溫37.3~38.5℃,西醫輸液及中藥養陰清熱治療后,效果一般。月經先期每月二至,色淡、血塊較多、量多、腰膝酸軟、失眠。脈象沉細無力,舌苔薄白,舌質淡。辨證為陽虛火炎、氣血虧損,治以溫陽氣血雙補之劑[4].藥用:黃芪15g、白術15g、陳皮6g、升麻10g、柴胡10g、人參10g、甘草8g、當歸10g、附子10g、熟地黃10g、肉桂10g、炮姜10g、焦三仙各15g、火麻仁50g、阿膠10g、鹿角膠10g.服藥6劑,低熱明顯好轉,其他兼癥皆愈。
又服6劑,加補中益氣丸中成藥鞏固。低熱未復發,月經正常。
3臨床用藥規律==陽虛火旺多由脾腎陽虛,陽不守陰所致虛火上炎,上熱下寒之象。若誤用陽火治之則更傷其陽,則陽氣更浮,治以溫腎助陽之法,則上炎虛火自然歸藏[5].腎陽虛可選用崔氏八味丸加減,脾陽虛臨床可用李東垣補陽瀉火湯主之。
虛勞者氣血陰陽俱損,腎主骨生髓,寄命門相火,命門火衰,失于溫煦,以至于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常伴有水液代謝失常,見于小便不利或者反多。而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病理產物或者病理現象皆為水液代謝失常。命門火衰,火無藏身之位,以至于虛火上炎。其他兼癥如舌淡而胖、脈象虛弱、尺部沉細皆為腎精不足,腎之陽氣匱乏所致。正如錢乙所說:“仲師八味,全為腎氣不充,不能鼓舞真陽,而小水不利者設法?!贝奘习宋锻璺揭允斓攸S為君,填精益髓?!侗静萁浭琛分^之:“干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鄙杰镙茄a肝腎,澀精氣;山藥健脾,固腎精;附子、桂枝溫腎助陽,鼓舞陽氣,通行全身,附子可救“陰中之陽”;茯苓、丹皮降相火以致虛陽浮動,通調水道,補中有瀉,補而不滯之意。
對于陽虛火旺證候,可以用溫腎補陽、補虛斂陰的方劑依據病人個體情況加減成方[6].臨床經驗方:黨參、黃芪、元參、知母、白芍、五味子、牛膝、補骨脂、菟絲子、仙靈脾、黃連、肉桂諸藥而成。張景岳言之:治虛火喉痹、口瘡的要藥為牛膝。牛膝也可用于虛火上炎引起的咯血癥狀,火走上位,起到引火歸元的作用。而有的醫家會在方中加入人參、黃芪,其機理亦同牛膝。
4 陽虛火旺理論在現代治療亞健康中的應用
陽虛火旺的治法之一“引火歸元”理論,現代應用較多。
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低質狀態,從而呈現身體、心理活力和對社會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亞健康的病因病機可為久病體虛、勞倦過度、未節欲或七情內傷所致,日久可致腎陰耗損,以至于腎火妄動上炎越位,出現上熱下寒的病理狀態。
癥狀往往有面如紅妝、眩暈、心悸、怔忡、失眠、眼睛干澀、耳鳴、咽喉干癢、反復口舌生瘡、牙痛等陰虛陽浮、火不歸原癥狀出現。
諸藥引火歸原,導龍火入源?,F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均處于亞健康的生活狀態,其中陽虛證型,可以用此方法治療,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念[7].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經常處于緊張狀態,且煙酒大眾化的影響,使之更容易產生虛火上炎的征象,從而出現許多西醫不能解釋的神經官能癥,加之勞役耗氣傷神,日久致使腎中元氣大傷,陽氣虛弱,浮越于上于頭面,出現失眠、眩暈、反復的口舌生瘡等病癥[8].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惡燥而喜潤,要保護陰液,以防腎陽無所依[9].
在臨床諸征中,出現虛火上炎的癥狀越來越多,大多數治以清熱解毒法,鮮有醫家用溫補藥物治療,因此犯了虛虛實實、寒熱不分的錯誤[10].中醫學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對病因病機的認識不清,則理法方義無從談起,治療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在現代臨床中,當治以清熱解毒或者滋陰降火均效果不佳時,不妨治以助陽降火,引火歸元,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沈自尹.腎陽虛證的定位研究[J].中國中西醫 結 合 雜 志,1997,17(1):50.
[2] 朱向東,王燕.從陽虛探析虛火的病因病機與治療[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10):2601-2603.
[3] 周少瑁,喻秀兵,陳文勇.咽炎證型與頸椎病的相關性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2):86.
[4] 樊昕.龍雷之火上浮證治初探[J].陜西中醫,1991,12(5):210-211.
[5] 蔡福養,蔡紀堂.“引火歸原”在耳鼻喉運用咨諏[J].遼寧中醫雜志,1988(10):3.
[6] 唐楊,李小生.“龍雷之火”再探及臨床證治舉隅[J].四川中醫,2010,2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