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段隔離癥是一種由于先天發育出現異常而導致的疾病,正常的肺部組織與一部分肺組織出現了分離現象,使其只能單獨進行發育,同時該部分肺組織只能接受體內的循環來獲取血液.通常采用X線平片、CT等對病患進行醫學造影診斷,本次實驗選取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間來我院接受肺段隔離癥治療的10例病患,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間來我院接受肺段隔離癥治療的10例病患,其中有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分布在24到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1±2.1\\)歲.所有病患中有6例病患前期有出現過相關的感染發熱情況等,其余病患在入院檢查時才發現患有肺段隔離癥,且無明顯的臨床表現.
1.2方法:對所有病患均進行胸部方面的MSCT檢查,使用到的CT設備為16層螺旋CT,掃描時電壓控制在12kV,電流控制在200mAs,螺距控制在1.375:1,掃描時的進床速度需控制在27.5mm/rot.對所有病患均實行的為動態增強掃描,使用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作為本次檢查的造影劑,總量控制在80mL,注射的速度需控制在3mL/s,數據經1.25mm層厚,1.25mm間隔重建,圖像后處理采用多平面重建法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2結果
所有病患通過儀器掃描后發現:10例病患中所有病患的肺段隔離均發生在雙肺的下葉后部分,有7例病患出現在左邊的下肺,3例病患為右邊下肺,8例病患肺段隔離出現在肺葉的內型,2例病患則為外型.有6例病患在檢查后發現其肺部有出現較為明顯的腫塊,在增強掃描后發現其之前出現的腫塊更加明顯.有2例病患經過檢查后發現為囊實性腫塊,通過CT對其肺部的腫塊進行相關掃描后,發現均為團塊狀影和片影,在腫塊的內部經檢測后發現其囊腫不有出現氣體,在通過增強性掃描后,其實質性的腫塊部分有明顯加強,而囊性部分則未表現出強化情況.有2例病患肺段隔離部分出現囊性腫塊,其中可以發現有氣液平面,在增強掃描后未發現有強化情況.所有病患在進行檢查后有出現異常的供血情況,有3例為腹部主動脈進行供血,其余的為胸部供血.
3討論
肺段隔離是主要是由于一部分的肺部出現發育不全等情況,使得該部分肺部無法實現呼吸的功能,和其他的具有正常功能的肺部進行了隔離,這主要是由于其肺部的動脈供血出現例異常導致其肺部出現囊腫.
同時該部分肺組織只能接受體內的循環來獲取血液.通常采用X線平片、CT等對病患進行醫學造影診斷.在臨床上大部分病患并為表現出現有較為明顯的臨床特征,在合并感染時才會表現出一些相關癥狀.在本次的實驗中,通過CT檢測有7例病患出現在左邊的下肺,3例病患為右邊下肺,8例病患肺段隔離出現在肺葉的內型,2例病患則為外型;有6例病患在檢查后發現其肺部有出現較為明顯的腫塊,有2例病患經過檢查后發現為囊實性腫塊,對于有實質性腫塊的病患在經過增強性掃描后腫塊會出現強化情況,而囊腫則未有此表現.多層螺旋CT掃描可以快速的獲取圖像,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大范圍的掃描,同時可以將有異常情況發生的較小動脈檢測出來,且其操作方法較為簡便,診斷的準確性較高.
總之,使用放射CT對肺段隔離癥進行檢測,對于有實質性腫塊的病患在經過增強性掃描后腫塊會出現強化情況,而囊腫則未有此表現,可以有效的對其進行診斷,有典型的具體表現,值得在實際臨床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何永新,袁新,劉子波.肺隔離癥的多層螺旋CT診斷[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3\\):1587~1590
[2]尉仲春,許存森,蔡學祥,等.葉內型肺隔離癥的雙層螺旋CT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4,19\\(10\\):727-729
[3]鐘文招,唐震.肺隔離癥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1,17:351-353
[4]Tokel K,Boyvat F,Varan B.Coil embolization of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in two infants:a safe alternative to surgery[J].AJR,2000,175:993-995
[5]張志勇,陶力,陳剛,等.螺旋CT在葉內型肺隔離癥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1\\):59-61
[6]Stern EJ,Webb WR,Warnock ML,et al.Bronchopulmonary se-questration:dynamic,ultrafast high-resolution CT evidence of airtrapping[J].AJR,1991,157:947-949
[7]李鐵一.中華影像醫學呼吸系統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