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聽力損失是常見的出生缺陷,聽力的早期檢測和干預對語言的發育至關重要我國每年有兩千萬新生兒出生,約有2萬~6萬新生兒患有聽力障礙,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是一項社會意義重大的優生工程。本文選擇我院自2010年起對本院新生兒科的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作為研究,以便對嬰幼兒聽力損失早期發現并干預?,F將研究期間檢查的新生兒的結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自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進行聽力篩查的新生兒3500名,其中男嬰1762名,女嬰1738名。于出生后3~6d進行聽力測試,復篩時間為3~6個月。平均測試年齡為3.1d。母親妊娠期及新生兒后天無耳毒性藥物應用史。
1.2方法
1.2.1聽力篩選。新生兒篩查最好選擇嬰兒哺乳后或大小便后熟睡的狀態下進行,每側耳朵均重復兩次。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程序一般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新生兒聽力的初篩、復篩及最終篩選診斷。第二步進行篩查后的隨訪和可疑病例的確診;第三步是進行新生兒的早期干預。其中初篩和復篩應用瞬態誘發耳聲發射進行,而病例的確診則通過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進行診斷評估。同時對有遲發性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患兒在其3歲前進行聽力學檢測。所有新生兒聽力篩查均于生后3~6d進行測試,重癥新生兒在生命體征穩定后進行。測試時在一單獨屏蔽室內進行,環境噪音控制在50dB以下,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師專人負責。
1.2.2聽力損失診斷:初篩不通過著于生后一個月復篩,復篩仍不通過者于出生滿3個月后第2次復篩,仍不通過者確診為聽力損失。聽力損失程度分級標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0年推出的標準分為:輕度耳聾26~40dB;中度耳聾41~55dB;中重度耳聾56~70dB;重度耳聾71~90dB;極重度:耳聾>9ldB。
2、結果
本次研究進行篩查的新生兒為3500名,初篩通過率為83.4%,需進行復篩的共498名,實際進行復篩的新生兒為396名,復 篩通過率為91%。其中初篩的假陽性率為10.7%。經過復篩,未通過者36例,在3個月時進行聽性腦干反應檢查,確診為先天性聽力損失患兒為29例,其他5例為假陽性病例。其在總的篩查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2.6%。雙耳聽力損失在總的篩查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2.1%。在重癥監護的新生兒中,其篩查結果為:所有223例重癥監護患兒中,進行篩查的為197例,最后確診聽力損失病例5例,因此在重癥監護的新生兒中聽力損失的發病率為25.4%,而此癥在男患兒和女患兒的發病率分別為6.9%和6.57%,二者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
3、討論
3.1影響篩查結果的因素:耳聲發射是產生于耳蝸外毛細胞經中耳傳音結構傳至外耳道內的聲能量;耳聲發射檢測通過對外毛細胞主動運動狀況的觀察可準確的了解耳蝸功能狀況,包括聽骨鏈,骨膜,外耳道在內的中外耳傳音結構異常亦將影響檢測結果,畸變產物耳聲發射,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作為一種客觀的聽覺生了測聽方法,隨著世界各國新生兒聽了篩查的開展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通過本次研究調查可以發現新生兒初篩通過率為83.4%,高危兒初篩通過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常見的因素有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早產、出生低體重、病理性黃疸、新生兒肺炎、先天畸形等。高危兒一般情況差,反應緩慢,聽篩操作困難。因此,對NICU的新生兒應延遲聽篩時間,增加聽篩次數,以便盡早診斷聽力障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除了被篩查者自身的情況可以影響結果外,篩查的環境、篩查者的操作以及其他因素也會對篩查產生一定的影響。
3.2瞬態耳聲發射儀器聽力篩查的可行性:首先,從技術上來說耳聲發射法\\(OAE\\)操作簡單、快捷;結果客觀、準確。聽力正常的兒童3min-5min即可完成檢查,即使異常者也只需10min-15min。通過篩查發現,假陰性為零,即初檢時通過者可視為聽力正常,未通過者,再用腦干誘發電位\\(ABR\\)檢查。美國及歐洲大多數國家也以OAE作為聽力篩查的首選方法,對那些初篩時懷疑耳聾的新生兒再實施ABR檢查。
3.3家長對篩查結果的評價:初檢結果正常的家長更愿意接受檢查結果,而初檢結果異常的家長則大都懷疑檢查結果,由于持懷疑態度,部分家長不愿意來復查,導致某些初檢陽性患兒漏診。另外,聽力篩查的結果會對父母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的影響,陽性結果可能給父母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調查中78%的家長表示如果孩子有聽力障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當告之其孩子未通過聽力篩查時,有很多家長感到緊張,對于一個處于哺乳期的婦女來說,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健康,而且會影響母子感情。所以在陽性結果嬰兒家長面前要用合適的語言、科學誠懇的態度,給他們做好解釋工作,提醒陽性結果的家長給孩子按時做聽力復查及轉診工作,及早打消家長陽性結果的思想顧慮提高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減少陽性結果可能對家庭產生的不良影響。
4、小結
篩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越高,越接近理想,敏感性低,則假陰性高,特異性高,則假陽性高,從篩查的實際看,嘉應學院應該盡量避免,但避免假陰性必然以增加家陽性為代價,而假陽性的增加會提高篩查的成本,同時增加當事兒童家長不必要的心理和經濟負擔。新生兒聽力喪失而為能得到診斷,常會危及嬰兒早期語言及學習能力形成,如果錯過幼年學語期,降終生成為聾啞殘疾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薦,兒童從新生兒開始會應該接受聽力檢查,早期發現,早配備助聽設備,早期進行科學語言訓練,早期治療,使聾而不啞,對提高人口素質,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李謹,許政敏,陶崢,等.耳聲發射和聽性腦于反應在高危新生兒聽力篩查中的應用[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12\\(1\\):5
[2]張蘇平,姚丹,魏珉新生兒聽力篩查的臨床應用[J].新生兒科雜志,2002,17\\(6\\):263
[3]黃麗輝,韓德民,張華.新生兒聽力篩查與0~6歲兒童聽力篩查[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6,21\\(1\\):56-58
[4]沈曉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臨床應用[J].華醫學雜志,2004,84\\(6\\):441-442
[5]聶文英,宮露霞,劉玉俊,等.10501例新生兒聽力篩選結果[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