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于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為中國回、維吾爾等 10 個少數民族中的群眾信仰。這些少數民族總人口約 1 800 萬,現有清真寺 3 萬余座,伊瑪目、阿訇 4 萬余人。伊斯蘭教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不僅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穆斯林群眾的思想、情感,而且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行為。穆斯林群眾由于其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宗教心理,在醫療活動中往往表現出特殊的行為表現和權利訴求。研究和分析穆斯林群眾的宗教心理,是醫務工作者正確認識穆斯林患者醫療行為,促進醫患雙方理解包容,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客觀需要。
一、審視穆斯林患者醫療行為中的宗教因素的重要意義
1. 有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受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穆斯林群眾有其獨特的宗教心理,在臨床活動中,也有著特殊的醫療行為表現。醫務人員只有尊重穆斯林患者的宗教信仰,掌握其宗教心理的特征和行為表現,才能妥善處理好醫療關系中的各種關系,促進信教群眾的和諧相處、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 有助于患者權利的保護。馬克思說: “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弊诮瘫恍磐剿叛?并通過信仰者的社會行為產生影響。伊斯蘭教不僅是穆斯林群眾的精神寄托,更是其個體心理和社會行為的內在源泉之一,同時,也是規范其社會行為的規則體系。因此,研究穆斯林患者醫療行為中的宗教因素,了解穆斯林患者的宗教心理和行為動機,能夠使醫方充分理解患者醫療行為的合理性、正當性,并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促使患者在醫療活動中做出恰當的選擇、配合醫方,實現診療方案的預期目標,救死扶傷,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生命權、健康權。
二、穆斯林患者的醫療行為深受宗教因素的影響
1. 虔誠的宗教行為與尊重醫學、配合治療行為并存。伊斯蘭教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宗教,六大信仰和五大功課是其理論和實踐的具體內容,也是伊斯蘭教教義的基本內容,信安拉、天使、古蘭經、先知、末日和前定是六大信仰的基本內容。禮拜,成為穆斯林宗教行為的重要表現之一,眾多的穆斯林通過做禮拜堅定自己的信仰,但在實踐中,禮拜已不單純屬于宗教活動,而是穆斯林的一種遵循民族風俗習慣意義層面的慣常性行為,信教群眾的民族習俗融為一體; 同時,禮拜也是穆斯林群眾相互獲得群體認同的一種符號,做禮拜滿足了他們宗教歸屬和民族歸屬的雙重需要?!豆盘m經》中記載 “信道的人們啊! 當聚禮昭人禮拜的時候,人們應當趕快去記念真主,放下買賣,那對于你們是更好的”但 《古蘭經》并沒有直接規定禮拜的儀式。一般來說,穆斯林必須履行每日五次固定時間的禮拜。在醫院治療期間,許多穆斯林患者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仍然會堅持禮拜等宗教行為。尤其是對于患病期間的穆斯林患者來說,做禮拜成為他們祈求真主保佑、盡快治愈康復的重要精神寄托。
宗教信仰是穆斯林患者配合醫方治療的重要精神動力,但科學理性和現代醫學的醫療成效又使得當代的穆斯林患者不會拒絕現代醫學技術的應用。因此,在臨床實踐中,穆斯林患者虔誠的宗教行為與尊重醫學、配合治療行為往往并存。
2. 部分穆斯林患者的 “封齋” 行為與醫方治療產生沖突。齋戒,阿拉伯語 Sawm,波斯語稱作Rooze,中國穆斯林稱作 “封齋” 或 “把齋”。齋戒是伊斯蘭教禮法中的一項重要律例,意指焚燒,即穆斯林希望焚燒體內多余的物質和欲望,凈化自己的心靈和肉體,以獲得安拉的青睞和肯定,最終獲得安拉賜予的智慧。凡成年、健康且理智健全的穆斯林男女都必須在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進行一個月的封齋,即舉意虔誠為主,于每日黎明前至日落時,戒除飲食、房事及一切邪念與罪惡,只在每天日落后和黎明前進素食。齋戒是穆斯林的一項宗教義務,也是維系和堅定他們信奉真主的重要方式。
對于患者而言,齋戒意味著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整個白天戒除飲食和飲水,對于某些術后恢復期的患者或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對于醫方的診療活動、實施治療方案等也會產生相應影響。如果醫方不予干預,可能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擾亂其康復的正常療程,損害患者生命健康,引發患方的異議,導致醫療糾紛; 如果醫方斷然阻撓患者的齋戒行為,強行實施輸液等治療行為,又可能會傷害穆斯林患者的宗教情感,引發患方反感,導致糾紛。
3. 穆斯林患者面對生死考驗普遍表現為淡定平和。伊斯蘭教對信教群眾的世界觀產生了深刻地影響,對生死、苦難等世人無法理解、不能預測因素的恐懼和無奈,是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的主要心理根源。伊斯蘭教認為,人是真主用泥土創造的,《古蘭經》說: “真主創造你們,先用泥土,繼用精液。然后,使你們成為配偶?!?“眾人啊! 如果你們對于復活的事還在懷疑之中,那么,我確已創造了你們,先用泥土,繼用一小滴精液,繼用一塊凝血,繼用完整的和不完整的肉團,以便我對你們闡明道理?!币了固m教相信人有來世,相信末日審判,人死后必定復歸于真主。在伊斯蘭教看來,現世生命畢竟是有限的,與后世生命相比,其價值等級必然要低: “今世生活,只是欺騙人的享受?!?/p>
“其實后世是更好的,更久長的?!?/p>
一些身患絕癥的穆斯林患者知道自身的病情后,態度平和,認為“真主”給了生命,也將以不治之癥的借口把生命收回去,所有一切是 “真主”的安排,死是應有的歸宿。死亡是自然的、歸真復命的過程,是真主使人脫離塵世而回歸到無初的理想的狀態。所以,穆斯林去世,忌稱 “死亡”,而稱 “歸真”或“無?!?意思是回歸真主。
當穆斯林聽到另外一個穆斯林去世的消息以后,往往會誦念 《古蘭經》中的經文: “的確,我們都屬于真主,我們都歸于真主”。意思就是說,人人都要死,只不過有先后而已,你先走了,我隨后就來。勸告人們節哀,嚴禁痛哭; 人死后的血肉之軀葬于大地,復轉為泥土,是一件很自然、很清靜的事,體現出穆斯林的一種視死如歸的態度。因此,在臨床活動中,醫方對某些穆斯林患者的臨終關懷,往往需要從宗教教義的層面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4. 穆斯林患者面對疾病折磨普遍表現堅韌
與大多數漢族群眾對疾病的忌諱不同,大多數穆斯林對待疾病的態度普遍較為平和,在穆斯林看來,患病無非是真主的安排,在設法治療的同時,除了默念 “杜哇”\\( 祈禱詞\\) 祈求真主使其早日康復之外,應該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給真主,由真主定奪。
因此,醫療實踐中,一些穆斯林患者即使被診斷身患不治之癥,也往往能處之泰然,因為在穆斯林看來,人的壽限真主早已注定; 既然得了不治之癥,就應抓緊時間多做善功,為后世的幸福做準備。此外,穆斯林患者往往表現出對病痛的堅韌和忍耐,這與其宗教信仰有莫大的關系。伊斯蘭教認為“順從”、“知足”和 “堅忍”,是穆斯林所必須具備的三種基本德性: “順從”,即順從于安拉,伊斯蘭教認為最順從安拉、敬畏安拉的人,最近安拉; “知足”,即滿足于自己的境遇,伊斯蘭教認為人的命運、禍福均由安拉的意志決定,作為安拉的 “奴仆”理應滿足于安拉的決定,哪怕陷入困境,也絕不埋怨安拉、衰讀安拉; “堅忍”,即將逆境視為安拉對其忠心的考驗,是修煉的過程,在逆境中只有堅忍不拔、篤信安拉的人才算敬畏、順從安拉。受上述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穆斯林患者對待疾病的態度普遍較為平和,他們相信患病、痊愈等都是 “真主”的意愿,因而更多地表現出堅韌、忍耐的特性,某些穆斯林患者會以 “誦經”、“祈禱”、 “懺悔罪過”的宗教行為替代及時的治療。從醫療實踐來看,這些消極就醫、延誤治療或者不遵醫囑的行為,可能會影響醫方治療的正常開展,使得診療行為的效果具有了不確定性,一旦患者因此發生病情惡化、死亡等,有可能導致醫療糾紛。
三、妥善應對穆斯林患者醫療行為的建議
1. 正確認識穆斯林患者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行為。伊斯蘭教中,念、禮、齋、課、朝五功在不同層次和意義上依次遞進地培育、鞏固和增強穆斯林宗教觀念、感情和體驗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是穆斯林宗教意識層次的一種外在表現和標志,實踐這些宗教行為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伊斯蘭信仰內化和深化的過程。在醫療實踐中,一些穆斯林患者在身體條件不允許的特殊情況下,難以履行五項宗教功課,但在穆斯林患者看來,依舊屬于其宗教信仰過程中的例外情形,往往會采取一些替代性行為進行彌補。對于穆斯林患者的這種宗教信仰的虔誠心理和其宗教行為,醫方應當給予足夠的了解和充分的尊重,確保其精神世界的和諧,因勢利導,促使患者配合和支持醫方的治療行為,從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 保障穆斯林患者的權利并尊重宗教信仰。在醫療活動中,醫方應當基于穆斯林患者的宗教教義要求和其心理特性,充分理解、尊重穆斯林患者在醫療活動中的行為、訴求,給予合理適度的照顧,保障其宗教信仰權利的實現。同時,因勢利導,以伊斯蘭教教義的精神,引導穆斯林患者堅定治療的信心,配合醫方的治療行為,促成患者利益的最大化,保障患者的人身權益。對于消極就醫、就醫配合程度不高的穆斯林患者,醫方應加強溝通交流,獲得患者信任,謀求借助伊斯蘭教教義的感召,促進患者對診療方案的知情和積極參與,確保診療活動的順利進行。對于有齋戒愿望和要求的穆斯林患者,醫方應從其病情、身體狀況出發,評估其齋戒要求的可行性,并與患者家屬友好溝通,使其宗教行為同醫方診療行為有機統一起來,根據不同情況,區別處理: 對患有不宜封齋的疾病,如闌尾炎術后的患者,排氣后若不及時進食、喝水,極易出現低血糖甚至暈厥; 傷寒患者,不及時補充水分可能出現脫水、營養不良等,醫方應勸其放棄封齋,待痊愈后補齋。
總之,了解穆斯林患者的宗教心理,尊重其宗教信仰,因勢利導地發揮宗教因素在醫方治療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地保障穆斯林患者的人身權益,而且能夠有效推進醫患之間的尊重、互信以及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