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療法對于改善痔術后的并發癥有一定療效,其中外治法應用更多,尤其是外治法中的熏洗坐浴更是應用廣泛,療效較好。但臨床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熏洗藥物因溫度較高而易損傷傷口、熏洗坐浴難以堅持較長時間、年老體弱者使用不便等。對此,柏連松教授主張采用濕熱敷療法。本觀察選擇濕熱下注型混合痔\\( 內痔Ⅲ期\\) 術后患者,采用柏教授的自擬中藥方濕熱敷治療,并以痔疾洗液濕熱敷為對照,觀察其消腫止痛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1.1.1 納入標準 ①混合痔\\( 內痔Ⅲ期\\) 診斷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 2006 版\\) 》中的有關標準,中醫辨證為濕熱下注型\\( 參照《肛裂、直腸脫垂、肛瘺、痔的診斷標準\\( 試行草案\\) 》中的有關內容\\) ; ②年齡 18 ~65 歲,性別不限; ③常規混合痔內扎外剝術后; ④既往無痔手術史,肛門形態和功能無異常; 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肛瘺、肛裂、肛周膿腫、肛周濕疹、直腸息肉、肛乳頭瘤等其他肛門疾病者; ②合并有慢性腹瀉等胃腸道感染者; 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消化道等嚴重原發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 ④經期或妊娠期婦女,以及過敏體質、精神病患者;⑤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評價者。
1.2 一般資料 88 例觀察對象均為 2012 年 8 月至2013 年 3 月本院柏氏肛腸科收治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 44 例。治療組中男性 20 例,女性 24 例; 年齡 21 ~ 72 歲,平均\\( 47.07±2.06\\) 歲。對照組中男性 26 例,女性 18 例; 年齡 24 ~63 歲,平均\\( 44.91 ± 1.91\\) 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自術后第 1 天開始,予自擬中藥方\\( 黃柏 20 g、虎杖 30 g、生大黃 30 g、五倍子 20 g 等,由上海虹橋藥業有限公司代煎; 規格: 150 ml/袋\\) 濕熱敷。
患者取側臥位,將藥液浸濕毛巾,直接敷于肛門或患處,然后外用熱水袋保持溫度\\( 熱敷時間隨病情而定,一般維持15 min\\); 每日2 次,每次1 袋。療程為14 天。
1.3.2 對照組 自術后第 1 天開始,予痔疾洗液\\( 忍冬藤、苦參、黃柏、五倍子、蛇床子、地瓜藤; 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 Z20025696; 規格: 125 ml/瓶\\) 濕熱敷\\( 方法同治療組\\) ; 每日 2 次,每次 1 瓶。療程為 14 天。
1.4 觀察項目與方法
1.4.1 癥狀體征 分別于術后第 2 天、第 7 天、第 14天,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有關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采用分級計分法觀察術后出血、疼痛、滲液、充血情況。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計為0 分、2 分、4 分、6 分。同期測量外痔水腫面積。
1.4.2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有關文獻[4]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評價臨床療效。①痊愈: 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出血、疼痛、滲液、充血積分值減少≥95%,外痔水腫消退率100% ; ②顯效: 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出血、疼痛、滲液、充血積分值減少≥70%、< 95%,外痔水腫消退率≥70% ; ③有效: 癥狀、體征有好轉,出血、疼痛、滲液、充血積分值減少≥30%、< 70%,外痔水腫消退率 ≥30% 、< 70% ; ④ 無效: 癥狀、體征未見好轉,出血、疼痛、滲液、充血積分值減少 < 30%,外痔水腫消退率 <30% 。外痔水腫消退率計算公式: \\( 第 0 天外痔水腫面積 - 第 n 天外痔水腫面積\\) /第 0 天外痔水腫面積× 100% 。
1.5 統計學方法 觀察數據采用 SPSS 17. 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x ± s 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秩和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 Ridit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均為100% ; 組 間 臨 床 療 效 比 較,差 異 有 統 計 學 意 義\\( P <0.05\\)。見表 1。
2.2 出血、疼痛、滲液、充血變化情況 治療組術后第7 天與第 2 天比較,滲液、充血分級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 第 14 天與第 7 天比較,出血、疼痛、滲液、充血分級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對照組術后第 7 天與第 2 天比較,充血分級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 第 14 天與第 7 天比較,出血、疼痛、滲液、充血分級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組間比較,第 7 天、第 14 天疼痛、滲液、充血分級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 2。
2.3 外痔水腫消退情況 治療組、對照組術后第 7 天與第2 天、第14 天與第7 天、第14 天與第2 天比較,水腫面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同期比較,水腫面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肛門部手術后患者,金刃致經傷絡損,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 或因創口局部濕熱未盡,熱毒內蘊,經絡受阻,血行瘀滯,瘀則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導致肛門疼痛?;旌现绦g后水腫由濕熱下注、氣血瘀阻、經絡壅塞所引起,故治療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本研究治療組所用的自擬中藥方為柏連松教授的經驗方。方中君藥黃柏清熱燥濕,清下焦濕熱,瀉火解毒、退虛熱; 虎杖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為臣藥,助君藥以加強清熱利濕之效; 生大黃瀉下力較強,善于蕩滌腸胃積滯,有較好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又善活血祛瘀,亦為臣藥; 五倍子為佐藥,酸收既防生大黃瀉下太過,又能助諸藥加強清熱之功。上藥相合,共奏清熱利濕、散瘀消腫止痛之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本研究采用局部濕熱敷的給藥方法,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部,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相較于局部熏洗坐浴,濕熱敷對于患者而言更為簡便和舒適。而且,熏洗法有可能加重肛門局部水腫,而濕熱敷則無此弊端。
本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100%,其臨床療效及在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滲液、充血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P <0.05\\) 。本觀察結果提示,自擬中藥方可明顯減輕濕熱下注型混合痔\\(內痔Ⅲ期\\) 術后患者的肛門出血、疼痛、滲液、充血、水腫等術后癥狀,臨床療效優于痔疾洗液。
參考文獻:
[1]柏連松.痔瘺病的中醫治療思路與經驗[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5\\):1-2.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學會結直腸肛腸病專業委員會. 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
[3]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 肛裂、直腸脫垂、肛疹、痔的診斷標準\\(試行草案\\)[J].中醫雜志,2003,44\\(增刊\\) : 313-314.
[4]李艷艷,張小元. 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治療 34 例混合痔術后水腫的療效觀察[J]. 甘肅中醫,2012,29\\( 2\\) : 26-27.
[5]豐培學.腫痛消洗劑治療混合痔術后患者 102 例[J].甘肅中醫,2007,20\\(4\\):20-23.
[6]彭軍良,姚向陽,沈冬曉.中藥外用在混合痔術后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5\\):715-716.
[7]柏連松.實用中醫肛腸病雜志[M].上海: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