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兒科住院患兒最常見的疾病,其中支原體肺炎占20%,并且引起嚴重的并發癥,肺炎支原體是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目前有上升的趨勢,據報道其呼吸道的陽性檢測率達80.6%,輕癥感染較多,臨床體征不明顯,易致咳嗽遷延,部分患兒出現喘息,對本院2011年至2014年收治的支原體肺炎病例的臨床資料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選病例為2011年至2014年確診為支原體肺炎的我院住院患兒,臨床符合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共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齡4個月至18歲,以發熱,咳嗽,喘息為主要癥狀。
1.2臨床表現以發熱和咳嗽為主要癥狀,病程中發熱96例,有22例無發熱癥狀,全部病例均有咳嗽癥狀,早期為陣咳,多數為干咳,有痰不宜咳,胸痛有3例,伴喘憋6例,均為嬰兒,呼吸困難的9例,兩肺聞及濕口羅音38例,聞及干濕口羅音25例,兩肺未聞及口羅音27例。嘔吐18例,腹瀉22例,心音低下的4例。
1.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升高33例,白細胞降低3例,白細胞正常82例。血沉正常28例,升高90例。
CRP升高27例,CRP正常91例。心肌酶(CK-MB)升高12例,檢測肺炎支原體96陽性,22例初次為陰性,患病10~15 d復查22例均為陽性。
1.4 X線胸片檢查表現為肺泡炎癥,間質炎癥和混合性病變,右肺病變23例,左側肺病變45例,兩側均有的50例伴有胸腔積液1例,肺不張有8例。
1.5臨床治療與轉歸對患兒均給予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急性期阿奇霉素8~10 mg/(kg·d)靜脈點滴,1次/d,連用5 d,停藥3 d,癥狀緩解后阿奇霉素口服10 mg/(kg·d)口服,1次/d,連用3 d,停藥4d為1個療程,連用2~3療程,總療程3~4周。病程中有喘息及呼吸困難的,患兒加用氨茶堿或喘定及腎上腺皮質激素,霧化吸入普米克及博利康尼,患兒7 d內喘息好轉6例,咳嗽于2周內好轉或治愈,對于心肌受損的患兒給予營養心肌對癥治療后10 d內復查心肌酶均正常,胸片于1周內好轉34例,2周好轉或治愈78例,3例于28 d好轉,3例轉外地治療。
2 討論
支原體是兒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平時散發,冬季為高發,MP肺炎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刺激性咳嗽,可無陽性體征,與國內有關報道一致[1].支原體肺炎由于肺部表現輕微或缺如,常被漏診,又易誤診為細菌感染引起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而延誤治療[2].因此,實驗室診斷診斷尤為重要,且應早期、快速診斷,以便指導治療,尤其小的患兒表現類似毛細支氣管炎,胸片也缺乏特異性改變,所有血清MP-IgM檢查成為臨床診斷MPDE的主要方法,但肺炎支原體感染抗體出現時間為臨床癥狀出現后的1周左右,高峰時間為病程的10~30 d,臨床常在發病10 d左右檢測為最佳時間[3].故對于初次實驗為陰性的患者,應該再次復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由于肺炎支原體與人體某些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組織的自身抗體,導致多系統免疫損害[4].本次調查中的肺外表現為滲出性胸膜炎,胃腸道癥狀,心肌損害。本組所有病例肺部X線檢查,發現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癥改變,有肺泡炎癥,間質炎癥和混合性病變,本 次調查的 患兒白細胞正常的較多,血沉及CRP升高,本組資料中對于白細胞正常,淋巴細胞無明顯升高者,應考慮支原體感染。對于合并有白細胞升高的單用阿奇霉素體溫未降低的加用頭孢類抗生素。本組資料中有喘憋的患兒支原體抗體最初均為陰性,按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治療均未見好轉,待支原體抗體結果出現均為陽性,給予阿奇霉素對癥治療后,患兒均治愈。據報道MP感染不僅是肺炎的主要致病原,而且與哮喘密切相關[5,6],故對反復哮喘的患兒經抗炎及哮喘的階梯治療后,未見緩解,應考慮支原體感染。支原體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已知能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無細胞壁,其體內含有RNA和DNA,因此,在治療上應選用具有影響病原微生物蛋白質合成作用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在細胞和組織間的濃度可以達到同期血藥濃度的10~100倍,在肺組織的濃度更高,作用時間更長[7].根據美國感染性疾病協會的推薦,治療要持續2~3周,以防止復發[8].
對于各別較重的患兒應延長治療期限。與此同時,對MP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用非甾體抗炎控制,必要時可短期用激素,對肺外并發癥同時采用對癥治療,對于高熱不退、劇烈咳嗽、喘息、嬰幼兒及有并發癥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利于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的發展,避免并發癥的發展,縮短療程[9,10].綜合以上資料,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對支原體肺炎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預防其并發癥的根本,同時加強人們對支原體炎的認識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