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E)是指胃食管腔因過度接觸(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臨床胃食管反流征和食管黏膜損傷的疾病稱為胃食管反流。該病對患者的胃腸道黏膜影響巨大,造成患者出現局部炎癥、反胃、胸骨疼痛、慢性咳嗽等病理現象[1],進而對患者的食管和身體素質造成極大影響,臨床上通常選用西醫制酸藥物作為治療手段,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本院對該病患者采取了中醫內科治療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實驗報告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 2012 年 1 月-2013 年 2 月收治的 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 58 例,女性 62例,年齡 28~49 歲,平均 33.1 歲,病程 1.6~6.1 年,平均 3.0年。按照病情分類:78 例為糜爛性食管炎,32 例為非糜爛性反流病,巴雷特食管病 10 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 6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體重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胃鏡檢查,采取對癥治療的手段。
對照組采用西醫制酸劑進行治療,選用雷尼替丁藥劑作為輕度患者使用藥劑,使用方法按照說明書使用;對重度患者加用蠕動促進劑多潘立酮(嗎丁啉)和質子泵抑制劑(PPI),治療周期為 8 周。觀察組采用常規中醫內科手段進行治療,中醫診斷后對肝胃郁熱患者用左金丸(煅瓦楞、海螵蛸、梔子、黃芩、黃連、吳茱萸等)治療;對脾虛氣滯者用藥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廣木香、砂仁、炙甘草);對肺胃失和用陳皮、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芎、炙甘草進行治療;對肺陰不足用藥益胃湯(北沙參、麥冬、玉竹、白芍、烏梅、生山楂);治療周期為 8 周。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復查手段均采用胃鏡檢查法確定治療療效。
1.3 評價標準
患者復查后將結果進行如下分類:治愈:病癥消失,胃鏡檢查后確定黏膜恢復正常狀態;顯效:病癥基本消失,黏膜破損程度降低;有效:病癥開始好轉;無效:病癥無好轉或產生加重。(注:除無效患者外均視為治療手段有效。)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 SPSS13.0 軟件,計數資料采用 t 檢驗,數據以(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8 周治療后對患者康復情況和治療效果進行復查,結果匯總如表1所示。(兩組數據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伴有輕微的胃部不適和輕度腹部脹痛,伴隨治療深入不適現象消失,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為發生并發癥和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3 討 論
近年來,胃食管反流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筆者認為是由于現代化生活節奏較快,大多數人的飲食規律和起居規律都有較大幅度的波動,并且在食物選擇上也較以往出現了很大的不同,現代社會大量高蛋白、高熱量、難消化等食物的攝入也會加大消化系統的負擔[2].但是在醫學界中西醫對該病的成因描述也不同,筆者將中西醫對該病的病因描述整理如下。
西醫學認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消化道動力喪失的表現,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機制的破壞導致的,胃酸和膽鹽由于食管抗反流能力下降而產生錯誤的攻擊,對患者的食管造成損傷,進而形成該病[3].
中醫學說認為胃食管反流病屬于"胃脘痛""痞癥""反酸""嘈雜"等范疇,主要涉及脾、胃、肝等臟器,主要是由于脾、胃、肝三個主要消化性臟器的功能性失調(氣機失調)引起的,臨床表現為燒灼感、口苦、反酸等癥狀,所以中醫治療中常用理氣順中、調節胃逆的手段進行治療,而且中醫治療過程中注重對胃臟功能性的保護,尤其是胃黏膜的保護,所選藥物往往也是以固本為主[4,5].
本次試驗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通過中醫內科手段對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取得了極高的有效率(95%),筆者認為中醫中藥在治療人體器官慢性損傷性疾病和人體調理時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本次試驗中筆者發現,服用中藥的觀察組并未出現不良反應,證明重要對人體功能調節的優勢,有利于人體器官的功能性再生和修復[6].對照組患者在服藥后也未出現不良反應,病情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本次研究筆者也對部分患者進行了隨機的走訪,發現胃食管反流病極易復發,并且采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容易形成藥物依賴,停藥后病癥會有復發趨勢,也有部分患者出現西藥服用后的臟器功能性障礙,但是在觀察組患者調查中筆者發現藥物依賴現象基本不存在,但是也存在個別復發現象。
通過本次研究筆者認為利用中醫內科手段來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有效手段,但是筆者發現在入院治療的前期(0~2 周)觀察組患者用藥后并沒有明顯的病癥改善(病情尚未出現加重現象,病情能夠得到基本控制),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一個弊病-起效慢,主要是由于中藥成分往往分子較大,以固本調節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然而對照組患者服藥后病情即有所減輕,證明西醫西藥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中起效較快,可以迅速緩解患者的身體不適。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體思路就是用西藥在患者入院治療時迅速減輕(控制)患者病癥,用中醫手段和中藥理論進行護理調養,達到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均滿意的目的,筆者將在下次試驗中對該療法進行實驗。
總之,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中醫內科手段治療總有效率要高于常規西醫治療手段,在愈后復發率和藥物依賴性上中醫內科治療手段也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所以筆者建議應當增加中醫內科參與率,以中醫內科手段作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以西醫現代科技作為診斷依據和檢查方法,能夠結合中西醫之優點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借鑒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艷波,吳發勝。胃食管反流病型胃痛的中醫辨證分型及診治分析[J].陜西中醫,2013, (6):692-694.
[2]田傳鑫。中醫內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3):64-65.
[3]孫曉紅,張曉紅,劉濤,等。辛開苦降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60 例臨床觀察[C].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2012:3.
[4]胡結林,趙瑞珍,尤敏。等。食管反流病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1,03(7):118,120.
[5]涂蕾,侯曉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1,16(1):37-41.
[6]王鐵霖。淺談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現[J].山西醫藥雜志,2014,(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