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人口流動治理困境探析
【第一章】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及治理研究導論
【第二章】小丁村空心化問題
【第三章】農村人口外流的好處
【第四章】小丁村人口外流的問題
【第五章】農村人口外流治理辦法、建議與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農村人口流動問題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良田變樹林
西奧多·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論證了傳統社會的農民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主體一樣,有著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動為動機。波普金認為農戶是一個權衡長短期利益及風險因素后追求生產利益而做出合理決策的人,是理性的①。進入小丁村的路兩旁都是昂首挺胸的白楊樹,白楊成材周期相對其它樹種都要短,在 10 年左右就可見經濟效益,村民在房屋后面也都會種上樹,不但可以賣錢,也可防水固基,所以在小丁村,眾多樹種里白楊樹是絕對的主角?,F在楊樹不僅占領了小丁村的房前屋后,還侵入村里的良田。
“兩口子在外面干一年活能掙 10 萬,在家種我們那兩畝地,撐死賺上個 5千塊錢,能中啥用。我們年輕的出去干活,家里老人年齡那么大也干不動了,所以很大塊的地就租給人家了,租家一年一畝地給我們二三百塊錢,小地塊沒人種,也不能拋荒,否則別人會說這一家如何不過日子,連地都不種。所以,看到有人在地里種上楊樹,我們也種上了楊樹。楊樹種在地里省心的很,一年到頭不用管事?!边@位村民講述的不僅是一個人或是少數人的想法,在小丁村及其鄰近村莊的村民很多都持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際行動。根據小丁村村委會統計,小丁村有 610 畝耕地,有近 260 畝被種上了楊樹,小林村的“楊樹經濟”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古訓被各朝歷代帝王所推崇。進入現代以來,我們所熟悉的是中國擁有全球 7%耕地,卻養活著 21%的人口,這告訴國人我國并非是想象中的地大物博。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1994 年在《世界觀察》發表了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引起了巨大反響,這給中國人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我們政府早就提出確保耕地“18 億畝紅線”的要求。小丁村處在全國糧食主產區內,如果有 1/3 的糧食主產區像小丁村這樣,國家提出“18 億畝紅線”肯定是守不住的。糧食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質,是必須要保障的,沒有糧食安全,國家安全則無從談起。市場經濟已經全方位的侵入到農村,像小丁村這樣傳統的村莊也敞開了自己的大門,村民的生產生活被各種商品所包圍,琳瑯滿目的商品早已不是城市的專屬。由于社會分工進一步加深,社會化服務代替農戶自我服務,農民生活貨幣化,打破了家庭自給性供給邊界。
調查可知,小丁村的村民,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即便是在家務農的一些人,也不像以前在自家的菜園子種上各種各樣的蔬菜。他們反倒認為:“買菜很方便,出了村子沒幾步就到了,而且還不貴?!笔袌鍪剐《〈宕迕窀淖兞诉^去的生產生活習慣。農戶家庭生產、生活、交往,農村吃、穿、住、行全方位社會化,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以現金購買服務和商品②。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沒錢寸步難行,成了小丁村村民的基本共識。村民會感到市場帶給他們貨幣的壓力,關于“楊樹經濟”對國家糧食的影響離他們太遠,又怎么給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
一棵棵樹苗種在田里,像剛生下的娃娃,一天一個樣。然長勢雖好,破壞也驚人。一位在家務農的村民說:“現在還有人管嗎,這么好的地不種糧食卻要種樹,人怎么能這樣,你們不靠地吃飯,我們還指望他們過活呢?,F在還是小樹苗,等上兩年樹根就扎的很深了,葉子也會遮住我們地里的莊稼。這樣下去一畝地能收一千斤的,到時候 800 斤糧食都收不到。我已經給村委會說了,村委會也沒給我個說法,我再等等。如果到時候還不給我個說法,我就會直接把樹給砍了,到時候也不能怪我沒給他們說?!痹谛《〈逡驗樵谔锢锓N樹鬧矛盾的就發生了好幾起,有的人感覺都是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礙于面子,不好意思說這事,但是心里是不舒服的。
小丁村村民把楊樹種到了良田里,村支書也有自己的看法:“這么多人都出去了,為了省事,村里很多小塊的地基本上都種上了楊樹。只要有一家種樹,就會有人跟風,如果不跟風也沒辦法,不然臨近的地收成就會受影響,所以有的人很反對這樣做,這也是田里這么多楊樹被毀的原因。反對栽樹的,樹被人家砍的都有人來找過我。老實講,我也沒什么好的點子,因為種樹的人數那么多,也不是一家。反過來,在地里種楊樹確實會影響到別人種糧,但砍別人的樹也有點過了。我也是陷入兩難,這不一直拖著嗎。最近,村委會計劃把村里的地收到村里,以集體的形式流傳出去,這樣把每畝的收入可以提高點。再者,留在村里的人也不用種地了,可以干點其他事,多賺錢,也不用為了種點地傷了村民的感情,看情況怎么樣吧?!?/p>
二。消失的鄰居
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的。③”在這樣的一個“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彼此是熟悉的,只要聽對方的聲音就可以知道是誰。他們世代擁有共同的生活空間,互動頻繁,互幫互助,所以傳統鄉村居民對共同生活家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要比城市社區更加強烈,小丁村村民無論走到哪里,都說我來自小丁村。在小丁村其他地區一樣,無論是隔壁鄰居的吵架、村民的紅白喜事,還是農忙時的忙碌,亦或是土地承包的問題,只要發生于鄰里中的事情,都會牽引著許多人的關系與幫助①。我們從小就知道“遠親不如近鄰”的俗語,聽過“六尺巷”的故事,還讀過“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流傳后世的詩句。進入鄉村就有說不盡的故事,講不完的家常,他們共同編織成了鄉村的社區記憶。
走在小丁村的大街小巷會發現,村里很多房子雖然修葺一新,但都是大門緊鎖,少了很多生活的氣息。昔日的歡聲笑語,消失在各家的院落里,沉淀到小丁村人的心房中?,F在經常聚在一塊的是幾個老年人,在家門口,在馬路邊說今道往。這些留守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兒女關愛,身體健康,需要有個好鄰居,現實狀況卻離他們的期望越來越遠。老人 H,女,75 周歲,2 年前沒了老伴,現在一人獨居,生有一兒一女。老人講:“我兒子和閨女都很孝順,兒子在外面做生意,在城里也買了房子,成年不在家,一年在家也呆不了幾天。
我一個人在家,他們都不放心我,閨女要我去她那里住,我很不習慣,呆不了幾天就回來。閨女說,連個鄰居都沒有,怎么放心。以前,前后左右都有人住,現在只剩下前面這一家鄰居了。左邊的鄰居在城里做商品批發,全家都搬進城里了,好幾年就不住人了。我們對門的這個鄰居,兒子在省城上班,孫子在上幼兒園,兒子和媳婦都要上班,兩個老人給兒子看孩子去了,因為家里還有老人,到過年的時候還是要回來。我們這幾十年的老鄰居,要一年才能見一回面。你也看見了,我們村里平時哪還有年輕的,都剩下我們這樣的老人。這些鄰居門出去了,特別是年輕人不在村里,我們就很不方便,像井壞了,電要修,我們也不會修。哎,過一天,算一天吧!”在小丁村,像老人 H 的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難以一一道盡,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因為鄉村人口流動,“遠親不如近鄰”,像過去鄰里之間互幫互助的功能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農村人口的外流使得鄰里空間逐步縮小。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當這個熟人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外出,那么這個社會空間自然也就縮小,成為一盤散沙。
共同生活、彼此互動是社區的核心內容之一。鄰里之間的互動交往對社區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口的流動則讓互動與交往失去了“人”這一基本要素。盡管許多農民出身在鄉村,在鄉村成長,但他們都不再附著于土地。青年作為流動的主力軍,他們很多人中學畢業就走向了離鄉務工的道路,對這些人家鄉成了一個模糊的名詞。對于那些經常在家務農的人來講,長期離開家鄉在外務工的過程中,他們也很難在每天交往的過程中保持與家鄉的緊密聯系,家鄉已經成為記憶中“陌生人社會”①。老人 H 講:“現在很多人咱就不敢認,可能是老了?,F在的很多年輕人不是在外面打工就是在外面上學,沒怎么說過話,他們給我打招呼,要半天才認出來,他們要是說出他們父母的名字,我才能一下子反應過來。像我們對門的鄰居,他們家孫子只有過年才回老家住幾天,他認識不了幾個村里人,就是周圍這幾家有的也沒見過他,這孩子在村里走上一遭也沒人知道他是我們村里人,除非把他爺爺的”大號“②講出來?!?/p>
因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使農村人口流動規模不斷壯大,而且這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過程。務工者長期在外,如果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及與其收入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這會使村里的外出務工人員,進一步加深對打工目的地的認同,對家鄉情感的淡化。像上世紀 90 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就離開了家鄉,在城市生活,雖然戶籍還在村子里,是所謂的村里人,但是他們相對于他們的父母,“家鄉”離他們更加遙遠。隨著城市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等因素對農村的沖擊,村民關系日漸生疏,轉型期的中國鄉村人際互動關系已經逐步從傳統的熟人社會演變為半熟人社會。③每個家庭是鄉村的細胞,鄰里之間則是鄉村關鍵連接點。這個連接點就是鄰里之間的互動,是彼此的交流連接了村民之間的情感,構建共同的社區記憶,正是這種共同的家鄉記憶,才能變成建設鄉村的動力。小丁村的現實是,鄰里因為距離,沒有了交流,新的社區記憶不但沒有逐漸建立,過去的鄉村情感也在淡化,人們從相知相熟,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老人 H 說:
“年齡大的人還是離不開這個家,跟這個村有感情,我們這些老鄰居見面很是親,但他們的孫子是在城里長大的,來了老家像個客,給這里是斷了,像我和對面的鄰居以后肯定是做不了鄰居嘍!”
三。春節祭拜
在小丁村,一年最熱鬧的節日里,除了辦年貨、吃餃子,最重要的就是磕頭拜年了。有關一個宗族內的祭拜情況,筆者在前文已經有提到。除了自己宗族的祭拜,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宗族之間的走動情況。在大年初一,小丁村的村民都在五點多就起來了,洗涑完畢,給玉皇大帝、灶王等各路神仙上好香。向家里的老人磕頭,然后吃飯向族內其他老人拜年。筆者問村里的一個學生對村里磕頭這一風俗有什么看法。他說:“在小的時候,大人在那磕頭,我們小孩就在后面看,輪到我們的磕頭的時候很是不好意思?,F在年齡大了,我感覺沒有什么好笑的,反而感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從高中開始每年春節都會第一個給爸媽磕頭,我爸媽是真心的說,不用了。但我的態度還是很堅決,必須要按照規矩來,感謝他們一年到頭為了我付出的操勞。當我把頭低下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跪在父母面前,我也在慢慢對禮、孝與尊敬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能夠感覺到,爸媽的高興與欣慰,感覺到孩子長大了,懂事了?!?/p>
在小丁村,春節跪拜的范圍逐漸從父母,到同族宗親,然后是同村外姓。這種次序很像費孝通先生講的,“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退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雹僭谠诔跻辉绯科唿c開始,同族的男性會自動聚集在一起,祭拜完先祖,則開始去村里外姓家譜前祭拜。
年齡大的、輩分高的老人在族譜前候著,外姓人來祭拜,老人們則一同起立,低頭,手指緊貼,兩手相接,以示謝禮,然后把早就準備好的煙趕緊遞上。外面出去的祭拜的,則有隊里的老大哥帶領,后面依次排開,三拜九叩之后,與守家譜的老人小敘幾句,祭拜的人群會趕緊離開,因為小丁村姓氏比較多,后面還有很多人在外等著。有的姓氏沒有族譜,族里的老大哥也會領著族人,給這個姓氏輩分與年齡比較大的人磕頭問好。一群人圍著村里跑一圈,要一個多小時,祭拜村里的外姓家譜要到八點多。儀式結束之后,膝蓋開始有點受不了,很多人都會感到這一是個漫長的早晨。
作為世代留下的傳統,在最近幾年對外姓的祭拜隊伍中發生著改變。一位趙姓村民,今年 45 周歲,他的姓氏在村里也是大姓,每年初一不管有什么事情,他都會堅持跟著同姓的隊伍祭拜完。他說:“我每年都跟著隊伍磕頭,再過幾年我都成了隊里的”哥哥“了,年齡大點的就不跑了?,F在很難領導了,我們同姓的有很多人在城里住,從城里到村開車要半個小時,他們要起很早才能趕上我們,如果父母不在村里住,他們也不回來了。還有年輕的孩子,常年在外打工,為了過年這幾天多賺點錢,很多人過年都不回來,回來的則在家睡覺,也不愿意跟著你磕頭。你說他們一句,他們也是很有理由,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同宗的聚在一起好不壯觀,現在稀稀拉拉幾個人,讓領頭的哥哥也沒辦法。一大家子這么多人,只有幾個人去人家祖上祭拜,這讓別人感到很沒有面子,更讓我們感到很沒臉,不同姓的人在街上一起走過,你和人家的人數差那么多,外姓人會說我們趙家人不團結,這以后怎么在村里混。今年我們隊的”哥哥“開會說,如果大家再不積極參加,他也不管了,不知道今年大家是否能自覺?!?/p>
通過對不同區域農村的田野調查,賀雪峰等發現核心家庭、聯合家庭、小親族、戶族、宗族以及地緣共同體等構成了不同區域的農民的行動單位,并試圖通過農民行動單位與鄉村治理的關聯來把握和理解非均衡的當下中國農村。
小丁村所在區域的行動單位是典型的小宗族的類型。在小丁村,紅白喜事不是一個家庭的事情,是整個小親族共同面對的任務。誰家有紅白喜事這種事情,如果一門的人不去幫忙,其他小親族的人不但笑話主家,而且整個小親族的人也沒面子,其詬病必將為外姓人所談論。外姓人一般也不會主動上去幫忙,除非這個主家所依靠的小親族能人多、勢力大。一場紅白喜事絕對可能看出這一家的地位,這一姓氏在村里的勢力。在小丁村,一般的矛盾很少人去找村委會。如果是小宗族內部兄弟鬧矛盾或分家這種事情,一般是找族內的長輩來解決,兄弟有矛盾,一般都會把舅舅喊到場,作為“家務事”,這時外族的人一般是不會攙和進來,只會在一旁看笑話。如果是事情鬧得很大,族內的長輩無法處理,矛盾的一方或雙方會請村里的能人,俗稱“問事的”來處理?!安豢瓷婵捶鹈妗?雙方會給問事的一個面子,重新回歸理性,把矛盾在桌面上得以化解。在小丁村的矛盾基本上都是這樣處理,走上司法的情況還很少出現,打官司真的太沒有面子,在村里都沒臉面。最后如果真的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以武力解決了,那時候只有都是弱者吃虧的份了。
在小丁村,小宗族的行動也會影響到選舉。馬姓村民 I,男,今年 48 周歲,中共黨員,在外做生意,見識多,有想法。在縣政府有親戚,和鄉里的關系也不錯,上一屆投入村委會選舉,為了選舉到上面政府跑了很多路,還請了村里很多人吃飯,但是最后還是落選了。探尋其落選原因,一位村民私下說:“他沒有認清問題的實質,和自己一家子關系都不好,外面的人誰真心支持他,請吃飯也白搭。你看我們隔壁村的余書記,為什么能干到現在,還不是靠他三個弟兄,誰找他大哥的茬,其他三個一起上,我們村還不是一樣?!彼栽谛《〈?,個人的文憑、素質、品質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個人是代表小親族的,個人的背后是整個小親族的聯合,若沒有強大的小親族力量的支持,即使一個村民很有能力,他參加了競選并且順利當選,或者鎮政府直接指派的村干部也不會干長久。②村民通過跪拜大禮,以示對長輩的尊敬,但同族的老大哥領著同姓宗族的后生去祭拜外姓先祖,為了顯示這一姓氏后人懂得禮數,加強彼此的來往,這也是為了提高本姓在村里的地位,讓別人看看我們這個大家族是有力量的。這個新年族外祭拜過程,是為了慎終追遠,交流村民情感,但也可以認為是一場隱性的“肌肉秀”.因人口的外流或外來思想對鄉村外出人員的影響,沖擊著小丁村千百年的傳統?,F在很多村民逐漸退出了村里春節祭拜的行列。雖然村里各族的人數都在減少,但有的姓依然保持原來的水平,有的宗族在春節祭拜時則形單影只,盡顯凄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親族在小丁村沒有隨之瓦解,反而以祭拜先祖為紐帶使宗族內部力量有加強的趨勢。生活在小丁村就要按照村里的規矩辦事,在小丁村任何人都是如此。很多遷出小丁村的村民們情況則發生了改變,他們的生產、生活脫離了原有的宗族圈,完全要依靠外面世界的規則行事。反之,他們也深深影響到原有村莊生態,有的宗族在村里變強或變弱。隨著人口大量流出,村民選舉會影響到村里的那個小親族,宗族內部或整個村莊的矛盾解決機制是否發生改變,是把更多地壓力向村委會靠攏,還是奔向令小丁村村民感到很沒面子的司法訴訟,這都是不可而知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小丁村春節時磕頭還會持續下去,一族的“哥哥”到明年還會繼續領著自己的隊伍,在初一的早晨祭拜完自己祖先,再走上一個多小時祭拜外姓的先祖,每個小丁村人都懂得,只要領隊的“哥哥”在,隊伍就不會倒下。
四。能人誰能留
農村人口流動使城市獲得了廉價勞動力,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同時也緩解了農村的人口壓力。農村外出人口,在城市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或技術,他們中的一些人自然成為村里的精英。由于農村與城市發展的巨大落差,不但因外出而新晉的精英不愿回到農村,原有的鄉村精英也被吸引到城市中去。深入小丁村的內部,才知道外部世界猶如巨大磁鐵,展現其無窮盡的魔力。這種吸引力,給小丁村帶來的傷感勝于喜悅。小丁村人均不到一畝耕地,人口對資源的壓力呈飽和狀態。
由于外出打工的出現,年輕勞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外出經歷打開了他們的視野,積累了大量財富,近 1/4 戶數遷出村莊。村委會只有三個人,村長為生計常年不在村莊,書記也忙自己的事情,只剩婦聯主任還在崗位上堅守。村里唯一還在任教的鄉村老師也考進縣城教書,這股勢頭像是開了閘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常住人口減少,村里房屋、土地閑置嚴重,只剩下婦女、兒童和老人,即所謂的“386199”部隊駐守村莊。
鄉村的精英可以分為三類:經濟精英、政治精英與文化精英。在這些精英中,經濟精英作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占有絕對多數。經濟發展與鄉村穩定作為鄉村發展的目標,經濟精英在鄉村治理中占有更多的資源。
經濟精英在獲得足夠經濟資源的情況下,他們不像政治或文化精英對財富有那么大的渴望,而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了政治與后代教育。我們從上文(圖三)可知,在小丁村外遷的經濟精英群體中,有 67%的人遷出小丁村的原因是為了讓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經濟精英是擁有了充足的資本以后離開了鄉村,而政治與文化精英一般是為了更多財富而遷入城市。重視教育是小丁村的傳統,誰家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學,會變成全村的驕傲,并且會樹立為典型。在這種氛圍下,村里的孩子都很努力,誰家的孩子考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是這么多年來,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生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便是大學生村官也不是在村里,而是坐在鄉政府的辦公室里面。
K,28 歲,畢業于成都大學。K 說道:“畢業后沒能馬上找到工作,在家呆了半年。那時候情緒很低落,很少出門,感覺太沒有面子了,上了幾年大學連工作也沒找到??忌洗髮W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在家干活或出去打工,花了錢還浪費時間,我們村里都持有這種看法,包括我的父母在內都是這樣想。村里很多人還是原來的思想,認為考上大學就像鯉魚躍龍門,未來就有了保障,以后可以飛黃騰達。還好沒過多長時間,就找到一份教職工作。說實話,即便當時村里人沒有異樣的眼光看我,我也不會呆在我們村里面,打心里就沒想過?!毙《〈宓暮芏啻蚬ぷ?,都不想過農村的生活,更何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他們唯一的目標和歸屬很明確,就是城市。
在過去,無論是村里修路和蓋房子,還是平時鄰居之間糾紛的調解,亦或是村委會選舉的進行,乃至紅白喜事等村里的各種活動,都不難見到鄉村精英的身影,因為他們往往是這些活動的謀劃、操辦主體,他們的威望和見解是村里佩服與尊重的①。在小丁村很多精英都有外出的經歷,有能力的人都會選擇不再回來。
通過走訪知道,不但 K 是老師,他爸爸也是教了一輩子書,有文化。原來村里分地都要請他爸爸幫助,離開他連地都分不了。爸爸退休了,兒子進了縣城小學,現在他們一家都搬到城里去了,不知道以后誰給大家伙分地,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小丁村的村民講:“村里老人要會選擇去世的日子,快到春節的時候去世,那時大家都在家,什么事情都好辦,平時連個問事的人都沒有,真讓孩子們為難??!”鄉村精英的流走不但對村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鄉村的政治生態也發生變化。
賀雪峰教授認為,現代村級治理的問題在于,革命運動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沖擊,造成了村莊傳統的解體,那些傳統型村莊精英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失去了影響力。競爭于村莊的大多是些希望從村莊好處的經濟精英。國家目前明顯偏向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方略,使得村莊越來越衰敗,在村莊競爭的經濟精英越來越感到無利可圖,從而開始退出村莊競爭。②小丁村村民 L,40 周歲,年收入 8 萬,他講:“我才不選村干部,沒事吃飽撐的嗎。一年就那么點錢,這事那事,咱又不想貪污,出去就能掙錢,又省事,這錢自己花的多踏實?!庇纱丝闯?,除個別人為撈取油水而追逐職權外,大部分鄉村精英都竭盡全力逃避擔任鄉村公職,鄉村精英逃離村中公職的原因在于,他在這一公職的精神和物質報酬越來越少,反而麻煩越來越多。小丁村作為資源匱乏型村莊,本來鄉村精英對鄉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就不高,精英的外流致使精英參與鄉村政治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精英不參加鄉村政治活動,則由相對村里精英威望更低、素養更差的村里其他村民補上。村莊競爭缺乏精英,村莊治理就容易陷入無序,在無序的狀態下,任何良好的制度設計都沒有意義①。
通過對小丁村的調研了解到,小丁村村民都解決了溫飽,很多人真正的富裕起來了,很多村民在村子里蓋起了氣派的小樓,各式家具、電器、交通工具一應俱全,有的人還在城里開起超市,興辦了公司,生意做得好不紅火,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與小丁村村民的勤勞。在村民發展富裕、一派欣欣向榮的背景下,小丁村卻沒有什么改變。村委會抱怨村里沒有資源,沒有運作資金,無法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村里的主干道路越來越窄,越來越不平坦,澆水的溝渠年久失修已經廢棄,所以灌溉的時候只能用水袋。村里面的種糧大戶反映,村干部缺乏服務意識,只為自己,特別是農業這一塊。他說:“現在水渠年久失修,已經兩年都不能用了,現在沒人管?,F在很多村都把電架到田里了,這樣進行滴灌,不但省錢還能夠節約水,村里干部卻沒動靜?!睂τ谶@一問題,村干部這樣回應:“我們也想把線架到地里,這樣土地灌溉也能節省不少錢。如果架線、修建溝渠向每一戶都收錢的話,搬進城里的村民雖然在村里有地,但是他們都不種地了,讓他們交錢他們可能有人不會拿,他們不拿,其他村民可能也會有意見,這個錢難收起來。再說,很多人外出做生意,常年不在家,錢也不好要。
哎!所以我說,我們的事都卡在錢上了?!?/p>
在對小丁村外流人口,特別是鄉村精英交談時,他們很關注村里的發展,對小丁村有著割舍不掉的感情。為此,他們愿意為小丁村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但這不包括進入村委會,參與村干部的選舉。在問道外遷精英,他們是否愿意遷回小丁村時,他們的回答卻是大致相同的。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幾乎所有遷出小丁村的精英當中都不愿意再遷回小丁村。這其中的原因還是小丁村與城市發展狀況存有差距,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他們都要面對市場,面對貨幣帶給他們的壓力,只要有掙錢的機會,他們每個人都愿意走出去,勇敢的接受市場這個龐然大物的挑戰,除非真的是被市場徹底打敗,無法生存,才會退回農村,重新收拾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小丁村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現在出現的狀況很像徐勇教授所講的,因人口流動出現的“治理性困境”,即所謂農村社會“有流動無發展”,農村結構“有流動無突破”的狀況。面對人口外流,精英大量流失的狀況下,很多人就思考如何留住精英,利用精英的財富、知識、威望等資源服務鄉村社會?,F在黨和國家大力城鎮化建設,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涌向城市,鄉村精英更是城鎮化重要推進力量。
鄉村面對這種趨勢,不能僅僅想著外出人力資源“回流”,特別是精英“回流”來解決鄉村的問題?!盎亓鳌敝荒茏鳛槠渲械囊粭l途徑,最重要的還是鄉村培養新的人才,發展自己的硬環境與軟環境,來吸引鄉村精英。特別是小丁村,盡管精英流失嚴重,但村干部沒有把鄉村精英對小丁村的情感與外流精英的財富等資源利用起來?!皹尨虺鲱^鳥”的觀念深入人心,像小丁村的很多經濟精英,怕村里說閑話,有錢也不肯拿,這需要村干部去游說,需要村干部打破這種不利于鄉村建設的風氣。如果村干部一直認為小丁村沒有資源的思想根深蒂固,去籌集資源的思想又微乎其微,小丁村只會衰老下去,慢慢走向滅亡。
五?!肮偻彪y覓,村路何時修
詢問小丁村村民,現在村里急需辦理的事情是什么,村民都異口同聲地說:
“修路”.在十多年前,村莊的道路還是四平八穩,村里交通相比其它村莊還通暢。隨著各家各戶外出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家都蓋新房子。因小丁村處在黃河灘區,后面就是滾滾東流的黃河水,黃河一發大水,小丁村是首當其沖。五十年前黃河突然改道,就把村子給沖毀了,98 年發大水時,小丁村四周一片汪洋,變成了孤島。所以為了防水,村民在蓋新房子的時候,都會不自覺的抬高房屋地基,造成一家的地基比一家墊的高。在墊地基時,也把門前的路給一起抬高。
有的村民為了增加自己院子的面積,甚至侵吞公路。造成路變得越來越窄,路也越來越高低不平。曾經的寬敞的道路變成了現在的羊腸小道,大點的車輛都無法通過。村里的一位老人說,現在村里的路還沒我小時候好走。隨著地基的抬高,原來要抬頭仰望的電線桿上的電線就在頭頂,不用伸手就能夠到,這些都是村民憂患意識帶來的“負產品”.
小丁村是現在為數不多還沒有實現“村村通”的村莊,不能說小丁村完全沒有修路,應該是修了一半的路。村子里面的主干道修好了,主干道一直修到黃河堤,但是村里往外出的主干路卻沒有修,大小的胡同更不用說了。村里有人說,你看人家村里的路都是修的四通八達,誰像我們村,出門的路不修,反而修了一條“跳河”路。中央實行村村通計劃,周圍的村莊都已經修好了路。在五年前,村里的人也商計著修路。修路的資金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政府給一半,另一半由村里自己的籌集。村干部的籌資計劃是:村里的面的人按人頭算,每一個人兩百;搬進城市做生意的人和村里按人頭算一樣以外,每戶再多拿三千。根據村委會統計,搬出去的人都按照村里的建議把錢交上來了,因為路沒有修成又退回來了。
為什么會出現出村的路不修反而修里面的,很多村民對此很不理解。對于這一問題,村支書說:“村里修路是根據片區來劃分,修到那一塊就由這幾戶出錢,如果籌的錢不夠就沒辦法修,東面出村的主干道沒有修是因為東面的錢資金不夠,所以只修了西面的主干道?!睂τ谶@樣的說法,東面的村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認為村里面的決策人的決策是有問題的,欺負東面的村民。各有各的說法,但并沒有引起很大震蕩,這件事也就在村里這樣慢慢淡化掉了。
今年村里又提出要修路,出資金額規劃是:村里每人五百,遷出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每人和村里一樣,然后每戶再多拿三千。搬進城里的小丁村村民對于拿錢本身沒有什么意見,但對于村干部的工作方法與態度很有意見。很多人多認為,這么大的事情你應該有個詳細的計劃和賬目細則,要買什么,成本是多少,告訴村民錢怎么花,但是村里面關于用錢的問題什么也沒有交代,只是講要交多少錢。
另外,很多人交錢,不知道交給誰,看不到村干部積極籌款的影子,基本上是村民主動交給村干部。經過兩個月的運轉,錢是每戶都交齊了,但是最后的結果還是和上次一樣,路沒修成,然后把錢退了回來。對此村民盡管很有情緒的說:“村里辦事的人就這樣,這次把錢又退回來了,以后再想修路就更難了。那么這次的癥結又出現在哪了。村支書說:”5 年前修路時國家對路的寬度沒有要求,只要修上了,即便不是很寬,也會出一半的錢作為補貼。但現在的政策要求,現在修的路必須要達到 4 米,小于 4 米的政府不予以補貼。但在東面的主干道上,靠路的一戶村民 M,在修建新房的時候,自己的宅基地侵占到了馬路。致使該戶前面的馬路有 30 米長達不到 4 米寬度,只有 3 米寬。馬路這邊又是 4 米深的水坑,如果是填滿水坑要增加 5 萬元的成本,所以按照原計劃收上來的錢無法完成任務?!按謇锩鎸@種侵占公路的行為感到很不齒,但又沒人敢當面說出來,都知道這戶人家不好惹。M 兄弟兩個,雖然掙錢不是很多,但這人脾氣暴躁,經常和人家鬧個事。村里很多能人都搬出去了,沒人能治他了。問題的癥結就卡在 M身上。書記說:”什么事情都需要我出頭,其他兩個都當“老好人”.真正遇到一些難題,我是能不得罪人的就不得罪他們,你說我最多再干兩年就不干了,得罪“靶子頭”①不值得??!現在社會變了,不像以前在生產隊上,隊長說什么,沒人敢不聽的?,F在的工作不好做,人難管理了,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吧?!敖衲曷酚中薏怀闪?,小丁村的村民 N 講:”今年路又修不起來的原因是:
有“靶子頭”在做怪;村干部不敢得罪人,其中村干部沒有擔當、缺少威信是最主要的。村里沒什么發展機會,我們只能外出拼命掙錢?,F在村干部只管自己的事情,哪有心情管村民的事情。以前在計劃經濟時期,村干部有很大權威,不聽話沒飯吃,這個很現實。但現在我憑什么聽他的,我給他說再多的好話,他能給我帶來什么。能人在村里辦事有很大優勢,他們有錢有勢,懂道理,我們一般的老百姓聽他的,那些混混“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敢怎么樣,都得給他們個臉,所以我們真是需要有個能人出來管事,這個路才有可能修好?!皞鹘y的鄉村權威來源于,鄉村精英在財富、知識以及道德品行等方面的相對優勢,而建國后鄉村精英的權力與權威主要來源于國家權力對村莊的外部領導人,來源于國家賦予村干部對村莊資源與村民全能式的控制。①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村莊流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往基于資源控制而擁有的村莊權力與權威也不斷地發生著裂變。在當今的農村社會中,如果以一種現代性的視角看待其中的權力因素,那么有兩種力量是存在的,即國家權力與市場經濟。但在稅費改革后,鄉鎮政府和農村的利益相關點越來越少,鄉鎮政府從農村那里得到的好處越來越少,這樣鄉鎮政府離農村就越來越遠,稅費改革后”服務型“政府的提法越來越多,但鄉鎮政府實質服務的項目越來越少,鄉鎮政府越來越”懸置“于村莊之上。②國家權力的逐漸撤離,使得村干部缺少了國家原有合法性語系、暴力手段的支持,村干部只能依靠自己的威望說服別人,來進行自己的治村大業,但現實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資源匱乏型的村莊。村民”不怕“村干部,但是對市場是敬畏的,是渴望的。每個人為獲得財富最大化,分析研究市場,并付諸于實踐,全身心的投入市場懷抱。融進市場大潮里的小丁村,尤其是稅費改革后,村干部既沒有國家權力的強力支持,也沒有分析市場的能力,何來的權威應用于鄉村治理。村路何時修,是小丁村村民最想知道的答案,現在只能慢慢等待。修路、建渠是村莊治理的基本任務,也是村干部展現能力,建立權威的重要途徑,這一切對于小丁村村民與村干部來說都是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