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病。我國是慢性乙型肝炎高發病率國家,約有10%的人口攜帶乙肝病毒[1].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多變,對社會和個人都具有較大影響,其發展為肝硬化之前會先出現肝纖維化,這一時期是肝臟可逆的早期病理改變期,抓住治療的關鍵期和選擇合適的藥物是改善患者預后及減輕社會經濟負擔的首要任務。目前臨床上西醫學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和抗纖維化治療,而中醫藥因其切合病因病機和癥狀體征在臨床上具有更大優勢[2].本研究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觀察小柴胡湯聯合五靈肝復膠囊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入選標準[3]: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中相應臨床資料要求及癥狀體征;②年齡18~65歲;③HBsAg陽性持續6個月及以上;④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陽性;⑤丙氨轉氨酶(ALT)水平高出正常上限值2倍以上⑥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嚴重全身性疾??;⑦依從性好,配合治療,回訪率高者。
排除標準[4]:①合并有HIV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②年齡小于18歲或者大于65歲者;③既往有失代償期肝硬化或肝細胞癌病史者;④有精神病史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嚴重全身性疾??;⑦依從性差,易失訪或中途放棄治療者。
根據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情況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18~61歲,平均41.2±8.3歲;病程0.7~13.4年,平均5.1±3.4年。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18~62歲,平均41.6±9.1歲;病程0.9~14.2年,平均5.6±3.6年。經統計學檢驗,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5]:參照201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6]:參照最新版的中藥新藥治療病毒性肝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所有入選病例在觀察期間給予必要的常規治療及支持治療,但不合用具有保肝降酶功效的藥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口服五靈肝復膠囊(國藥準字Z20025602,上海方大藥業股份有限公司),0.4g/粒,2粒/次,早中晚3次/日,療程為6個月;觀察組給予小柴胡湯聯合五靈肝復膠囊進行治療,小柴胡湯方藥組成(柴胡24g、黃芩9g、人參6g、半夏9g、甘草炙5g、生姜9g、大棗4枚、白僵蠶6g、蟬蛻3g、姜黃9g、大黃(生)6g),2劑/日,早晚飯前1h空腹內服150mL/次,療程為6個月。
1.4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血2mL,用ELISA法和PCR法定量檢測乙肝標志物HBeAg和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谷丙轉氨酶(ALT)采用酶聯法檢測;采集患者外周血,觀察肺纖維化水平(Ⅲ型前膠原PIIINP、IV型膠原ⅣC、層粘連蛋白LN、透明質酸酶HA),于6個月后復查以上項目并注意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購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療效標準:參照2000年9月份西安全國肝病會議指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有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療效標準[7]:完全應答:ATL復常,HBV-DNA及HBeAg均轉陰;部分應答:ATL復常,HBV-DNA或HBeAg陰轉;無應答:ALT無復常,血清HBeAg及HBV-DNA2項指標無1項轉陰者。應答率=(完全應答例數+部分應答例數)/總數例數×100%.
1.6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干口苦、腹脹噯氣的例數,情況不嚴重,未停藥中斷治療;治療期間患者血、尿、糞常規、心電圖、腎功能未發現與治療相關的異常反應。
1.7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運用SPSS17.0軟件,其中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兩組治療前肝纖維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t=3.6,2.8,4.2,6.9;t=12.2,6.6,7.6,16.7,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9.8,5.7,5.3,10.2,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ALT復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轉陰率及應答率分別為55.0%、42.5%、47.5%及57.5%;觀察組為77.5%、65.0%、72.5%及82.5%,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528,4.073,5.208,5.952,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干口苦、腹脹噯氣等不良情況,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50,P>0.05),見表3.
3討論
3.1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學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以肝細胞變性、壞死,肝臟組織纖維化及肝功能損害為主的傳染性疾病,呈全球性流行[8].據WHO報道,全球感染過HBV的病人約20億,其中慢性HBV感染者約有3.5億人,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和原發性肝細胞癌(HCC)的病。根據我國2006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國內1~59歲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并存在繼續上升的趨勢,是HBV感染中度流行的國家,因此合理治療并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生發展是當務之急[9].
3.2中醫理論對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機的認識:中醫藥治療慢性肝病歷史久遠,臨床經驗豐富。CHB在中醫學中屬于“疫毒”“脅痛”“黃疸”及“虛勞”等范疇[10].縱觀古籍對于本病病因的認識,其外因主要是“毒”及“濕熱”,內因主要是“正氣不足,體質虛弱”,且本病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病機是“正氣虧虛”[11].基于CHB患者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等病機,確立本病的治法治則主要在于清熱解毒、疏肝解郁及益氣健脾;CHB的治療目標是盡最大可能持續抑制HBV復制,減輕肝細胞炎癥反應及肝纖維化進展,減少肝臟失代償、肝細胞癌(HCC)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12].
3.3小柴胡聯合五靈肝復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立論依據:漢代張仲景已確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法,創下小柴胡湯疏肝理脾之方,小柴胡湯方藥組成(柴胡24g、黃芩9g、人參6g、半夏9g、甘草炙5g、生姜9g、大棗4枚、白僵蠶6g、蟬蛻3g、姜黃9g、大黃(生)6g),小柴胡湯性辛苦,辛能祛濕,苦能燥濕,主要功效為和解少陽,補氣健脾,脾能化濕,阻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進展。其療效良好,受世人推崇。五靈肝復膠囊主治養陰生津、舒肝解郁、清熱解毒,具有行氣破氣,活血祛瘀,暢通臟腑和經絡的作用,從而保護肝臟、消除肝內瘀積、阻止肝纖維化形成和發展[13].
3.4療效及安全性分析評價: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形成肝纖維化,這一基本病理過程貫穿慢性乙型肝炎的各臨床階段,屬于可逆性的病變,可見抗肝纖維化治療是CHB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血清HA、LN、ⅣC、PⅢNP水平是反映細胞外基質(EMC)代謝的指標,與肝纖維化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其血清水平的高低能較好地反映出肝纖維化改變的程度,是目前臨床上判斷肝纖維化程度和評價肝纖維化治療效果的一種非創傷性指標[14].本實驗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其HA、LN、ⅣC、PⅢNP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HA、LN、ⅣC、PⅢN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9.8,5.7,5.3,10.2,P<0.05),說明小柴胡湯聯合五靈肝復膠囊治療能明顯降低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提高抗纖維化的效果,是治療CHB較理想的用藥組合。
HBV-DNA水平是病毒復制活躍程度的直接指標,可直接反應患者體內HBV病毒的量,HBV-DNA定量水平越高,說明患者體內HBV復制越活躍,其傳染性也越強,直接反應患者病情變化和預后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HBV-DNA載量水平均下降,在治療6個月時,對照組ALT復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轉陰率及應答率分別為55.0%、42.5%、47.5%及57.5%,觀察組為77.5%、65.0%、72.5%及8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藥聯合使用臨床療效更明顯。
參考文獻:
[1]李云云,許衛國,朱立國,等。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1):1574~1576.
[2]扈曉宇,鐘森,陳婧,等。小柴胡湯聯合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11(3):308~313.
[3]崔翔,王振東,華鵬。阿德福韋酯膠囊聯合肝復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6):394~396.
[4]王全洪,陳宇,王玉和。拉米夫定與阿德福韋酯單用及聯用治療慢性乙肝療效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8(1):71~73.
[5]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27(1):16.
[6]王小剛,李志鋒。中藥新藥臨床研究[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40~144.
[7]鄒俐,鄭萍。比較恩替卡韋和替比夫定對慢性乙肝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33(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