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西藥治療存在副作用及依從性差的問題。中醫藥防治支氣管哮喘臨床療效確切,但中醫藥治療支氣管哮喘往往割裂疾病,缺乏從全病程角度認識疾病。哮喘具有獨特的生理病理改變,如何從一個疾病的角度,從多個維度認識支氣管哮喘中醫證候特點及證候的動態變化過程,對開展中醫藥全病程治療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1],開展了天津市成人支氣管哮喘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并分析不同年齡階段患者中醫證候要素的分布情況,對支氣管哮喘患者中醫證候年齡演變特點進行探討。通過對支氣管哮喘病例的中醫證候調查,旨在了解該病種的證型分布和四診信息,為支氣管哮喘中醫辨證現場調查和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收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市胸科醫院、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市武清中醫院、天津市靜??h醫院支氣管哮喘發作期患者 894 例,其中具有完整年齡記錄者 886 例,未記錄年齡 8 例; 14 ~20歲 38 例,21 ~ 30 歲 102 例,31 ~ 40 歲 122 例,41 ~ 50 歲 191 例,51 ~ 60 歲 226 例,61 ~ 70 歲141 例,70 以上 66 例。
1. 2 中醫證型診斷標準
參考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1. 3 證候要素提取方法
證候要素的分析提取方法按照 《中醫診斷學》[3],并參考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以及文獻 [4 -5],將復合證候分解為基本證候即證候要素。如寒熱錯雜的證候要素分解為寒、熱; 寒飲伏肺分解為寒、飲、肺; 痰熱蘊肺分解為痰、熱、肺; 風邪觸動痰濁、氣道攣急分解為風、痰、肺;痰飲郁結、肺氣上逆分解為痰、飲、氣郁、氣逆、肺; 痰氣交結、氣滯血瘀分解為痰、氣滯、血瘀;肺脾氣虛分解為氣虛、肺、脾; 脾肺腎氣\\(陽\\) 虛分解為氣虛、陽虛、肺、脾、腎。
在前期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經驗,將哮喘證候在傳統分型方法的基礎上把各個證型分為病位證素和病性證素,其病位有肺、脾、肝、腎、胃、腸、表,病性有寒、熱、風、痰、氣郁、血瘀、氣虛、陰虛、陽虛、喘脫。其判定標準參照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6]和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有關辨證標準,并參考劉保延等[4]、朱文鋒等[8]證候要素判別方法。
1. 4 調查表內容
包括一般資料 \\(姓名、性別、年齡\\) 和中醫臨床癥狀調查 \\(肺系、脾系、腎系、肝系、心系癥狀及舌脈\\) 等。
1. 5 質量控制
包括培訓調查員、調查質量控制、制定證候判定標準,證候判定由專職主任醫師判定,雙機雙人錄入 Epidata 軟件,一致性檢驗良好。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3. 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 \\(珋x ± s\\) 表示,兩組比較采用 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檢驗,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及確切概率法。
2 結果
2. 1 各中醫證型年齡比較
冷哮共 136 例,平均年齡 \\(50. 76 ± 13. 76\\)歲; 熱哮 396 例,平均年齡 \\(48. 42 ± 15. 26\\) 歲;風哮 225 例,平均年齡 \\(42. 16 ± 16. 11\\) 歲; 虛哮 129 例,平均年齡 \\(56. 43 ± 13. 75\\) 歲。各證型之間年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
總體上,風哮年齡偏小,虛哮年齡偏大,冷哮、熱哮年齡相當。
2. 2 各年齡段證型分布情況
表 1 示,各年齡段證型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85. 695,P = 0. 000\\) 。年齡 14 ~ 20 歲、21 ~30 歲 患 者 中 均 以 風 哮 為 主, 分 別 占 52. 6% 、45. 1% ; 其他年齡段患者中均以熱哮為主。年齡21 ~ 30 歲、31 ~ 40 歲、41 ~ 50 歲患者中冷哮比例最低,分別占 1. 0%、11. 5%、10. 5%。
2. 3 各年齡段發作期病位要素分布情況
表 2 示,除肺以外,脾是位居第二的病位要素,肝是位居第三的病位要素,在各個年齡段,肝所占比例平穩。
2. 4 各年齡段發作期患者病性要素分布情況
表 3 示,氣郁、痰、風、熱為主要的實性病性要素,在各個年齡段均占較高比例 \\(P < 0. 01 或P < 0. 05 \\) ; 氣虛在各個年齡段所占比例均較高\\(P <0. 05\\) ; 陰虛、陽虛、血瘀在各年齡段所占比例均不高。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當代天津市成人支氣管哮喘發作期中醫證候以熱哮為主,肺熱同時伴有正氣虧虛、風邪致病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加,哮喘患者病機逐漸復雜,臟腑病位及病性要素增加; 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陽氣虧虛,這與人體隨著年齡增加及哮喘患者隨著病程的增加,正氣虧虛、邪氣漸盛的生理過程相一致。
當代天津市成人支氣管哮喘發作期主要病位為肺、脾、腎、肝、胃、腸,多伴有正氣虧虛表現,在肺多虛實夾雜,在脾腎以氣虛為主,在肝以氣機不利為要; 隨年齡增長病機日漸復雜,疾病早期風哮為主,正虛較淺,病位多在肺,疾病后期虛哮為多,病位及腎。
各年齡段病位要素分布情況顯示,除肺以外,脾是位居第二的病位要素,同時胃腸道癥狀也歸屬于脾系癥狀,可見脾虛在哮喘的發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毒霸廊珪吩? “痰之發生,雖與諸多原因、諸臟腑有關,但根源在于脾胃?!敝嗅t自古有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虛不運或脾虛不能升清,則胃氣不降,宿食停滯,積久則痰濁內生,氣逆于上,則可致痰氣阻于肺絡,肺之肅降失職,肺氣上逆引發哮喘。脾虛中焦不利,氣血津液不得行,或從寒化,或郁而化火,又加重氣機的阻塞,如此反復,相互膠結,使得哮喘病情變化多端。
因此,在哮喘治療上除了化痰祛風治療外,當重視健脾祛濕,治脾不在 “補”而在于 “健”,健脾則濕化,中焦氣機條暢,氣、津、痰、血不得郁。
肺、肝是人體氣機升降的重要樞機, 《類證治裁》曰: “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端貑柎探摗吩?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左主升而右主降”\\(《類經附翼》\\) 。肝之正常升發,肺之正常肅降,關系到人身氣機的升降運動。肝具有調理氣機,調暢情志,通利氣血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哮喘患者氣道痙攣、肺氣不降與肝氣升發太過有重要關系,所以在各個年齡段,肝作為一個重要的臟腑病位,所占比例平穩; 腎氣是全身臟腑之根本,隨著年齡的增加,腎所占比例明顯增高,這與人體正常的生理變化及疾病的轉歸相一致。
參考文獻:
[1]李立明 . 流行病學[M]. 5 版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4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12.
[3]朱文鋒 . 中醫診斷學[M]. 7 版 .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82-85.
[4]劉保延,王永炎 . 證候、證、癥的概念及其關系的研究[J]. 中醫雜志,2007,48\\(4\\) : 293-298.
[5]張志斌,王永炎 . 證候名稱及分類研究的回顧與假設的提出[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2\\) : 1-4.
[6]國家技術監督局 .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 證候部分[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 28-30.
[7]鄭筱萸 .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6.
[8]朱文鋒,張華敏 .“證素”的基本特征[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 :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