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有散瘀生新 , 消癰定痛 , 通經活血的效果。近時期以來 , 作者在對三七調查及出診觀察下應用中藥三七粉診治上消化道血證 , 收獲到很好的結果。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上消化道出血癥患者 112 例 ,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 55 例 , 男 32 例 , 女 23 例 ;年齡19~86歲。治療組患者57例, 男31例, 女26例;年齡18~85歲;十二指腸幽門潰瘍患者 26 例 , 胃慢性發病患者 9 例 , 表淺胃病患者 9 例 , 食道靜脈迂曲合并滲血患者 7 例 , 幽門不通暢患者 1 例 , 動脈硬化心臟病患者 1 例 , 頭腦碰傷 1 例 , 胃部黏膜撥脫 2 例 , 小腸梗阻 1 例。所有患者都沒有血液系統患病史 , 凝血四項和血小板數量正常 , 并除外凝血機功能異常導致的出血。除冠心病、頭損傷、高血壓未作纖維胃鏡外 ,另外患者都做了檢查。根據文獻[1], 以血壓 \\(SBP\\)、脈搏 \\(P\\)、血紅蛋白 \\(Hb\\) 數值以及患者表現把出血情況分為 1 度、2 度、3 度出血 :1 度 \\(SBP 及 P 正常 , Hb>100 g/L, 表現眩暈、可能出血量 <501 ml\\) 治療組 22 例 , 對照組 20 例;2 度 \\(SBP 下降 ,P 101 次 /min 左右 , Hb 75~101 g/L, 可再現為眩暈、煩渴、煩躁、尿量減少 , 考慮出血量 501~1001 ml\\) 治療組 24 例 , 對照組 25 例 ;3 度[SBP<85 mm Hg\\(1 mm Hg=0.133 kPa\\),P>110次 /min, Hb<75g/L, 心悸、手足涼、多汗、皮膚涼、尿量減少、神志不清、有嚴重休克表現 , 大約出血量 >1501 ml]治療組11 例 , 對照組 10 例。經統計分析 , 兩組出血情況相似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可以進行比較觀察。
1. 2治療方法 ①藥品加工 :取得三七原藥 , 清理雜質 , 清理后用 95% 乙醇浸泡 24 h, 淋干出乙醇陰干后于 110℃烤箱中烘烤 4 h, 粉碎 , 過 110 目篩 , 裝袋包裝。②用藥方式 :為方便治療和觀察 , 所以患者資料都在出血時停止吃飯 , 下硅膠管子 , 發現休克的情況馬上進行急診治療 , 補液 , 補血等。
間斷 4.5 h, 保留胃黏液 1 次 , 觀察出血表現 , 適當留意大便狀況。出血平穩后 24 h 拔除胃引流管 , 進食清淡飲食。治療組用三七粉劑 , 6 g/ 次 , 用無菌水 60 ml 制造成黏液狀態 , 從胃管打進去藥液 , 每 3.5 小時 1 次 ;血不出后 20 h 后改為自己吞服, 藥量適當減少, 間隔12小時1次。對照組應用凝血酶,1100 U/次, 用氯化鈉溶解, 從胃腸道給藥, 每3小時給藥1次;不出血后應進行吞服 , 1000 U/ 次 , 3 次 /d。
1. 3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胃內容物液體潛血化驗變為陰性或大便變淡黃顏色定性為出血停止標準。查看兩組止血效果出血停止的時間長短。臨床應用藥物 22 h 內止血為顯效 ;22~70 h 流血停止表示為有效 ;長于 71 h 還沒有停止出血 ,認為是無效??傆行?=\\( 顯效 + 有效 \\)/ 總例數 ×100%。
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治療出血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兩組輕度和中度流血的止血時間比較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說明三七粉劑止血時間效果比凝血酶要好 , 但對重度出血兩組停止血時間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治療組給藥前和止血后化驗血小板數量\\(PLT\\)、流血時間 \\(BT\\)、不出血時間 \\(CT\\) 及凝血酶 \\(PT\\), 用藥前后以上指標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3。給藥過程中沒有發現副作用。
3小結
上消化道出血是中醫門診及病房多發病 , 常見率及死亡指數都不低。臨床上除對原有疾病進行有效治療外 , 關鍵是更快的不再出血 , 有不少專家研究有類似表述[3-7]。作者也說明了中藥治療出血證有著獨特效果 , 能與目前西藥止血藥優越性高。
參考文獻:
[1] 潘元海 . 內鏡下局部噴灑大黃三七散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 .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 , 1997, 15\\(10\\):1452.
[2] 毛秉環 , 錢朝余 . 大黃三七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 安徽醫學 ,1998, 19\\(3\\):59.
[3] 李兆申 , 許國銘 , 葉萍 , 等 . 生長抑素治療非靜脈曲張性消化道大出血 . 新藥與臨床 , 1997, 16\\(3\\):168.
[4] 劉宣然 , 耿洪業 , 劉運清 . 上消化道出血研究 . 青島 :青島出版社 , 1993:110-113.
[5] 悅隨士 , 田河林 , 張延震 , 等 . 中藥三七的現代研究及臨床應用 . 河北醫藥 , 1993\\(15\\):206.
[6] 宋善俊 , 王辯明 , 沈迪 , 等 .17 種止血中草藥的實驗研究 . 新醫學 , 1978, 9\\(2\\):55.
[7] 朱榮 . 對中藥炮制的幾點思考 . 時珍國醫國藥 , 2000, 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