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資料
患者,男,42歲?;颊哂?年前自覺腋窩、背部經常汗出且量多濕衣,每至冬天汗出更劇,天氣越冷汗越多,并伴有頭暈、耳鳴,頭部及手足麻痹;遇事緊張,常心慌心悸,響聲稍大則汗出,不能讀書看報,睡眠極差,每晚最多只能睡3~4 h,醒來便覺疲乏不堪,腰酸腿軟。經多家醫院檢查,確診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曾服用多種中西藥,均未奏效,故前來我院治療。檢查:形體消瘦,神情抑郁,面色不華,背部及腋窩汗出浸衣,舌紅苔薄白而干,脈細數無力。
2、 治療方法
2.1 初診治療 治療以滋水涵木,平肝潛陽為主。處方:自擬羚羊湯加減,羚羊骨18 g\\(先煎\\)、熟棗仁18 g、熟地30 g、珍珠母30 g、山萸肉12 g、淮山18 g、五味子12 g、云苓18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300 mL,分2次溫服。7 d為一療程。
2.2 復診 服藥7劑后汗出減半,觀其病勢初減,再進原方7劑,兼服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各服10 g\\)。
2.3 三診 汗出再減,但仍心煩不安,入睡困難,晨起咽干舌燥。此癥狀為陰虛陽浮,水火不濟。治宜滋陰潛陽,寧心安神。羚羊骨18 g\\(先煎\\)、丹皮15 g、熟棗仁18 g、珍珠母30 g\\(先煎\\)、云苓18 g、山萸肉12 g、龍骨30 g\\(先煎\\)、熟地18 g、麥冬15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300 mL,分2次溫服。7 d為一療程。繼服六味地黃丸。
2.4 四診 服藥7劑與六味地黃丸后汗出已愈,頭及手足麻痹消失,其余各癥亦解除,睡眠基本正常,飲食、二便俱調。僅覺微有頭暈,心悸神疲。治療改以滋陰養血為主,以鞏固療效。熟棗仁18 g、山萸肉12 g、五味子18 g、熟地18 g、云苓18 g、淮山18 g、女貞子18 g、首烏18 g。1劑/d,水煎2次,取湯液約150 mL,分2次溫服。7 d為一療程。服藥7劑后,患者前來告知,各種癥狀均消,身體恢復健康。
3、 討論
發汗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也是人體溫度調節的一項重要機制。在現代醫學中雖無以“汗”命名的病癥,但在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中均有伴隨異常汗出,如瘧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某些兒科、婦科、化學物質中毒、外傷等疾病。
中醫學對汗出的機制論述頗多,《素問·陰陽別論》中“陽加于陰謂之汗”,則是對“所以為汗”機制的高度概括。
其認為汗為陰液,因陽氣之宣發而為汗。異常汗出者,多為陽氣不固、或陰虛不守、或為陽盛迫津。
陽虛不固而汗出異常者,是指陽虛之人,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不但常自汗出,而且睡眠時衛氣入于陰分,陽氣更虛于表,亦可產生盜汗。無論自汗盜汗,陽虛者汗必冷,或身溫如常而汗冷,或身冷汗亦冷,并見脈微、惡寒、腹痛便溏,或足冷、陽痿等癥,治當補虛斂汗。
陰虛不守而汗出異常者,是指陰不能營守于內,則孤陽不時擾動,陰虛陽擾,腠理不固,或晝為自汗,夜為盜汗,均屬勢所必然。故陰虛之自汗、盜汗或心火中聚而多汗,多有五心煩熱、舌燥咽干、怔忡不寐、小便短黃等癥。
汗出時,多乍覺煩熱,無身冷汗冷等癥。以此為辨,治宜滋陰瀉陽固表。
陽津盛迫致汗出異常者,是因食滯、水濕痰飲、瘀血等有形實邪阻礙中焦某一臟腑經絡,致上下或內外陰陽之升降失常,造成津液旁出或上蒸形成局部出汗。這種出汗要與自汗或盜汗等相鑒別。
此外,還有內熱熏蒸而汗出者,是由于濕熱內郁,無汗、小便不利,熱不得越則可上蒸于頭而為頭汗,治宜清熱泄濕,切不可以無汗而妄用辛散之品。
祖國醫學認為,汗是由陽氣蒸化津液從毛竅達于體表而成。正常的汗出有調和營衛、滋潤皮膚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因此在臨床上中醫辨汗更需參合脈舌及病固綜合分析。如《傷寒論》太陽病桂枝湯證自汗出,陽明病白虎湯證有大汗出,大承氣湯證有日晡潮熱、手足汗出,少陽病有頭汗出,更有亡陰亡陽之汗出如珠如油,肝病黃汗等。又如溫病之汗出有衛、氣之分,內傷雜癥之汗出有虛實之分等。這些不同汗出的特征及伴隨癥狀都不同,其病性、病位、病機及疾病的預后亦各殊。如漢代華佗《中藏經》曰:“熱病汗出而脈未靜,往來轉大者死?!薄昂钩霾涣髡咚??!痹谥委熒蟿t要審因求治,不能盲目見汗治汗。本例患者是因陰虛不能內守而致病,陰不能守于內則孤陽不時擾動于外,陰虛陽擾,腠理不固,故汗出異常。肝臟體陰而用陽,喜條達,故肝陰不足者必見陽亢,出現頭暈耳鳴之癥;因陰虧無以養心,心虛而神不守舍,故驚悸怔忡、失眠;陰虛陽動則風生,故見頭部、手足麻痹;緊張則汗甚,亦為肝陽易動的外候。故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潛陽,并合六味地黃丸滋腎養肝,虛則補其母,使水升火降則諸癥息,不治而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