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中醫將本病歸屬“泄瀉”、“痢疾”、“便血”等范疇,臨床上辨證施治,西醫治療采用類固醇激素、柳氮磺吡啶口服及應用抗生素營養支持治療、腸道休息等,因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具有易復發的特點,需長時間服用柳氮磺吡啶類及激素類藥物。隨著劑量加大,療程延長,不良反應增加,甚至出現粒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等[1],長期使用,患者不能耐受。近年來,我院采取中藥灌腸配合護理治療,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 2011 年 2 月~2013 年 5 月內科 40 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 20 例,患者年齡 33~58歲,治療組中男性 8 例,女性 12 例;年齡 40~50 歲為 15 例,50 歲以上 5 例;病程短者三個月,長者為六年。對照組中男性 10 例,女性10 例;年齡 40~50 歲為 12 例,50 歲以上 8 例;病程短者四個月,長者八年。分別采用白頭翁湯保留灌腸配合護理治療和只用以西藥5-ASA 保留灌腸治療進行觀察。
2 治療方法
2.1 方藥組成:錫類散 1g、白頭翁 15g、生黃柏 10g、苦參 15g、黃連5g、秦皮 10g、地錦草 15g、白芨 10g、地榆 10g。
煎法用法:錫類散除外其他中藥加水 1500ml 浸泡 40min,加熱煎至 150ml 藥液,過濾后加入錫類散搖勻冷卻備用。囑患者排空二便,將藥液保留灌腸,臨睡前一次。
療程:每月為 1 療程,連續灌腸 2~3 個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后,改隔天灌腸一次,維持灌腸 3 個月。
2.2 對照組采用 5-ASA 4g 加入 150ml 溫鹽水中,搖勻冷卻后保留灌腸,臨睡前一次,每月為 1 療程,連續灌腸 2~3 個月。癥狀緩解后改成 5-ASA 2g/100ml 隔晚一次保留灌腸,維持灌腸 3 個月。
3 療效評定
治愈:主要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基本正常。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內窺鏡檢查炎癥損傷程度及損傷面積明顯減輕。好轉:主要癥狀明顯減輕,內窺鏡檢查較前改善。無效:主要癥狀無明顯減輕或加重,內窺鏡檢查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4 治療結果。。
以西藥 5-ASA 保留灌腸為對照組,結果如下表?!?】
經統計學處理:X2=7.936,查表 X20.05=7.815,X2>X20.05,說明兩組治療效果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5 總結體會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炎癥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但與感染、精神因素、酶因素、保護物質缺乏、遺傳因素、免疫缺陷等多種因素有關。隨著免疫醫學的發展,認為本病主要是以細胞免疫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低下是本病的主要病因[3],中醫將本病歸屬“泄瀉”、“痢疾”、“便血”等范疇,辨證施治[4],西醫一般采用類固醇激素、柳氮磺吡啶口服及應用抗生素營養支持治療、腸道休息等治療,需長期使用,患者不能耐受[5]。
臨床上中藥保留灌腸能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通過黏膜吸收而作用于全身,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了藥物的副作用,并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有利于局部炎癥消退和病變修復,方法簡單,藥價低廉,利于患者長期治療,使疾病徹底根治,不易復發。
方藥組成中,錫類散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化腐生肌,為黏膜潰瘍之外用要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熱毒赤痢之主藥,兩者共為君。黃柏止泄痢、腸風下血,黃柏末外用可斂瘡生??;黃連治腸澼下??;苦參除伏熱腸癖;秦皮主熱痢下重;地錦草治血痢不止,五味藥性味均苦寒,一起輔助主藥清熱解毒、燥濕止痢,共為臣。白芨性味苦平,止血痢、腸風痔瘺,可生肌治瘡也;地榆止久痢、療金瘡,兩藥可收斂止血、解毒生肌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涼血止痢、生肌收斂之功效。熱毒清、濕熱除、血氣盛,肌肉得養,潰瘍則自能收斂愈合也。
本組病例中,中藥灌腸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主要因為 5-ASA 易產生耐藥性,且毒副作用大,有些病人產生過敏反應,難以持久用藥。治療組的中藥不易產生耐藥性,也沒有毒副作用,可長期連續用藥,所以,治愈率高而復發率低,適宜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瑞霞.中西藥結合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32 例[J].江蘇中醫藥,2003(9):29.
[2]陳治水.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4):239.
[3]謝勝.腸道水療中藥腸浴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31 例[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3):27-28.
[4]雷志鵬,李血宏.參苓白術散結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9):1261.
[5]耿昌海.中西藥聯用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100 例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