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02 年調查數據,我國 18 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 18. 8%,估計目前我國約有 2 億高血壓患者,每 10 個成年人中就有 2 例患有高血壓,約占全球高血壓總人數的 1/5.中國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逐漸成為危害人們生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高血壓的知曉率低,很多高血壓并不為人所知,直到并發癥出現才被人所知.由于高血壓的危害極大,對血壓的控制是防治并發癥的指導原則.筆者通過近 5 年來對門診的患者進行血壓測量和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現將近年來治療的 120 例病例進行報道.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本研究 120 例觀察者均來自承德市農村、需同時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按照就診順序,采用統計軟件產生隨機數字,進而隨機分為四組,即降壓藥物組、耳穴配合降壓藥物組、耳尖放血配合降壓藥物組、耳尖放血及耳穴貼壓配合降壓藥物組.每組各30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0 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即在未使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 和/或舒張壓≥90mmHg,按血壓水平將高血壓分為 l、2、3 級.收縮壓≥140mmHg 和舒張壓 <90mmHg 單列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 140/90mmHg,也應該診斷為高血壓.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高血壓病的中醫診斷標準,即肝火亢盛證,主癥為眩暈、頭痛、急躁易怒;陰虛陽亢證,主癥為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痰濕壅盛證,主癥為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陰陽兩虛證,眩暈、頭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
1. 3 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 1、2 級診斷標準:②患者未曾系統服藥,或服用降壓藥物治療但未達到正常血壓范圍:③患者自愿受試、依從性好;④年齡在 18 -65 歲,性別不限;⑤中醫診斷標準屬于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濕壅盛證.
1. 4 排除標準:①年齡在 18 歲以上或者 65 歲以上;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③患者合并肝腎系統嚴重疾病;④患者合并心腦血管、造血及精神系統疾病;⑤血壓不穩定而未達到 1 級診斷標準或已達到 2 級診斷標準者.⑥中醫診斷屬于陰陽兩虛證.
1. 5 統計學處理:采用 SPSS18. 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x珋 ±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方 法
2. 1 治療方法
2. 1. 1 降壓藥物組:常規服用依那普利 5mg,2 次 /d.
2. 1. 2 耳穴配合降壓藥物組:根據《刺法灸法學》上耳穴的定位選取降壓溝.配穴:痰濁雍盛型配豐隆、足三里、中脘、風池;陰虛陽亢配腎俞、太溪、太沖、百會.
對有些癥狀,也可隨癥配穴,如頭痛加至陰,失眠加神門,心悸加內關,等等.采用王不留行籽用 0. 5cm ×0.5cm 膠布貼于降壓溝,1 周 3 次,10 次為一個療程,連續兩個療程.每次一側耳朵,交替使用.同時配合常規的依那普利 5mg,2 次/d.
2. 1. 3 耳尖放血配合降壓藥物組:主穴:耳尖;配穴:痰濁雍盛型配豐隆、足三里、中脘、風池;陰虛陽亢配腎俞、太溪、太沖、百會.對有些癥狀,也可隨癥配穴,如頭痛加至陰,失眠加神門,心悸加內關,等等.醫者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取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使用一次性采血針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刺入耳尖,深度 1 -2mm,擠捏耳尖周圍皮膚使之出血,每側耳尖放血 10 滴左右,放血后棉球按壓針孔,1 周 3 次,10 次為一個療程,連續兩個療程.每次選取一側耳朵,兩側耳朵交替使用.同時配合常規的降壓藥物依那普利5mg,2 次 / d.
2. 1. 4 耳尖放血及耳穴貼壓配合降壓藥物組:于同側耳朵分別采用耳尖放血及耳背降壓溝耳穴貼壓,1 周 3次,10 次為一個療程,連續兩個療程.同樣配合常規的降壓藥物依那普利 5mg,2 次/d 次.
2. 2 療效觀察
2. 2. 1 觀察指標與方法:①血壓:每日于固定時間測量 3 次并記錄后取平均值,由專人負責,儀器專用.治療前的血壓值取治療前 2d 的中間數,治療后血壓值取治療停止后 5d 內的最高值.②癥狀:治療前、后共 2次并由專人負責觀察和計分.
2. 2. 2 療效標準:采用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高血壓的療效判定標準.
2. 2. 2. 1 降壓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 a. 舒張壓下降10mmHg 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b. 舒張壓雖未下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mmHg 或以上,須具備其中1 項.有效:a. 舒張壓下降不及 10mmHg 以上,但已達到正常范圍;b. 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 10 - 19mmHg 但未達到正常范圍;c,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 30mmHg 以上,須具備其中 1 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2. 2. 2. 2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主要癥狀包括頭痛、眩暈、頭如裹、心悸、耳鳴、失眠、煩躁等.顯效:上述癥狀消失.有效:上述癥狀減輕.無效:上述癥狀無變化.
3 結 果
結果見表 1、表 2.
表 1 表明,耳穴貼壓及耳尖放血聯合西藥療效高于其他各組,且不論是從等級資料的非參數檢驗還是從有效率的秩和檢驗都是相同的結果;而耳穴貼壓及放血組有有效率高于單純藥物組的趨勢.
表 2 表明耳穴貼壓及耳尖放血聯合西藥降壓數值高于其他各組,而耳穴貼壓及放血組有降壓值有高于單純藥物組的趨勢.
4 討 論
4. 1 高血壓治療中耳穴的應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于目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按照全息理論,耳部是一個身體的縮影,耳部出現的病理反應點可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且耳廓部神經分布豐富,可以通過神經的傳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到血壓,達到降壓的療效[1].本研究采用耳穴為施術部位,同時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觀察對血壓的影響,經濟有效,患者容易接受.
4. 2 當前研究現狀:目前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眾多,大體上為五類.目前降壓藥聯合治療的原則:藥動力學和藥效學互補,避免聯合應用降壓原理相近的藥物\\(ACEI 和 β2 受體阻滯劑、ARB 和 β2 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長效藥物,合理選用長效和短效藥物,簡化治療方法[2].多數專家認為高血壓的治療應該簡化,不適宜選用過多藥物.隨著藥物副作用的顯現及長期應用對于重要臟器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降壓藥的選擇也日益受到關注,并逐漸向個體化發展[3].因此,安全無副作用的針灸療法越來越受到青睞,而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在地方及基層單位越來越受到重視.
目前大多數耳尖放血治療高血壓的研究集中于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治療,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不僅能夠即時降壓,還能治療高血壓,單純使用耳尖放血治療高壓病的總有效率 73. 30% -92. 10%,且部分研究表明,此法對降低收縮壓更有效[4].耳穴貼壓能夠對高血壓即時降壓,效果明顯優于耳穴按摩[5].研究顯示,耳背降壓溝點刺放血治療高血壓,有效率可達到92. 7%,對于無效者配合降壓藥物,則能夠很好的控制血壓[6].較少涉及到耳穴貼壓與耳尖放血同時應用.
臨床使用耳穴,簡單方便,不受場地及醫生手法的限制,對于基層控制高血壓可以作為一種輔助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西藥物為基線治療,同時配合耳穴,耳尖放血或者二者同時使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而研究表明,同時采用耳穴貼壓及耳尖放血,對于血壓的控制療效更好.
4. 3 高血壓辨證治療:由于高血壓在中醫學中屬于眩暈、頭痛的范圍,具有不同的證型,辨證論治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用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多因憂思惱怒過度,使肝陰耗傷,肝火偏亢,風陽升動,上擾清空而發生眩暈;或素體腎虧,病后傷及腎陰,水不涵木,陰虛則陽亢,亦令風陽上擾,發為本病.治療上多采用平肝潛陽配合心理疏導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7].痰濁雍盛型高血壓多因脾胃虛弱或者他病影響到脾胃的健運,運化水濕功能受損而至痰濁內阻,治療多采用化痰通絡的方法[8].本研究采用耳穴、耳尖放血或者耳穴配合耳尖放血的方法對高血壓患者辨證論治,主要對于實證高血壓采取上述療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以藥物治療為基線療法,在此基礎上觀察耳穴貼壓、耳尖放血及二者綜合療法對于高血壓的療效.研究發現,穴二者綜合療法均優于其他方法,但耳穴貼壓及耳尖放血療法有由于單純藥物治療的趨勢.本次研究采取兩個療程治療,觀察時間較長,得出的結果也可部分反映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的療效顯著.但是,沒有進行與遠期療效的觀察,且沒有治療后的隨訪,尚不能說明聯合療法對于高血壓血壓的控制遠期療效佳,且不僅僅只是即時效應.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 馮軍業. 耳尖放血療法改善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21\\):89.
[2] 劉植蕊,姚淑紅,尹雪梅. 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與合并癥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7\\):8 -10.
[3] 馮國湘,吳清明. 針刺開"四關"加百會穴溫針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研究[J]. 中國針灸,2003,23\\(4\\):193- 195.
[4] 郭鵬. 耳尖放血療法治療高血壓病的研究進展[J]. 中醫外治雜志,2011,20\\(6\\):44 -45.
[5] 李成成,于慧娟,李承家,等. 耳穴貼壓與按摩對高血壓即時降壓效應的對比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2,31\\(8\\) :553 - 555.
[6] 楊選頻,鄭華. 點刺降壓溝為主治療高血壓病 69 例[J].江西中醫藥,2003,34\\(241\\):37.
[7] 張喜軍,付燕,李建偉,等. 情志調護配合耳穴壓豆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 :1385 - 1386.
[8] 郭世平,何鮮平,林秀美,et al. 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原發性痰濁中阻型高血壓 60 例[J]. 陜西中醫,2006,27\\(7\\) :797 - 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