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脂血癥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但研究表明,中國高脂血癥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偏低。而目前有效降脂西藥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停藥后血脂回升快,難以達到長期治療和預防的目的。因此,根據我國國情,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采取綜合措施,降低其導致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危險性是我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中醫學根據高脂血癥的臨床表現及發病特點,一般將其歸為 “痰濁”、“血瘀”、“眩暈”等范疇。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病因多為飲食不節、勞逸過度、素體虛弱、情志不暢等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滯痰濁瘀血,阻塞經脈,屬本虛標實。本虛指脾、腎兩臟虛損,肝失調達; 標實為痰濁、瘀血、氣滯。也有醫家根據病因病機特點,將其命名為 “血濁”,并且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飲食、遺傳關系密切,并與肥胖、年齡、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疾病有關。
南京中醫藥大學吳承玉教授認為,該病屬于脂代謝紊亂性疾病,與先天稟賦和后天過食肥甘關系密切,并提出了病位結合病性的辨治原則進行診治,現介紹如下。
1 辨病位,脾胃為本,兼辨肝腎
1. 1 脾病是高脂血癥的直接原由,健脾消脂為根本
脾乃后天之本,主運化精微,吳老師認為,高脂血癥病位重在脾。 《靈樞·衛氣失?!吩? “人有脂、有膏、有肉?!?《靈樞·五癃津液別》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敝嗅t認為,“脂”、 “膏”與血脂同類,來源于飲食水谷,化生于脾胃。又《素問·經脈別論》云: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梢娧纳?、轉運、分布都依賴于脾的生理功能。所以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清濁不分,水谷不能化為精微濡養全身,長期滯留反易成為痰濁之邪,痰濁之邪滯于體內,使得血液黏稠,是造成高脂血癥的主要原因。又脾氣虛弱,運化無力,造成痰濁之邪久滯成瘀,而瘀血的產生是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臨床吳老師多以茯苓、薏苡仁等健脾滲濕,用白術、蒼術、陳皮等健脾燥濕,輔以山楂、神曲、谷芽、麥芽、雞內金健脾消滯。
1. 2 肝腎不足是高脂血癥的誘發因素,益腎疏肝為關鍵
吳老師認為,腎虛是高脂血癥的誘發以及繼發因素,主要以腎陽的溫煦失職為主,腎之溫煦失職,水液不得運化輸布而成濁液,其聚而為痰飲,久則成瘀; 且腎陽虛者,易導致脾陽不足,水谷精微失于化生,難以化為 “清血”,反而滯留成濁停于體內,最終導致痰瘀阻滯,血脈不暢發為此病。
臨床針對此類癥狀的患者,吳老師施以淫羊藿、肉蓯蓉、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沙苑子等補益腎陽,旨在溫腎助陽,蒸化濁液,奏溫化痰瘀之效。
又腎主一身之氣,腎氣虛弱,諸氣則虛,脾氣不足,脾運失健,導致清濁不分,久則生成痰濁乃至痰瘀。故對腎氣虛弱為主的患者,常用桑寄生、山萸肉、杜仲、續斷等補益腎元,再配以白術、山藥、薏苡仁等健脾益氣,旨在補益脾腎之氣,奏泌別清濁、清化痰瘀之功。
吳老師認為,肝失疏泄也是誘發及加重高脂血癥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證論》曰: “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為血海。凡周身之血,總視血海為治亂,血海不擾,則周身之血無不隨之而安。肝經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睔鉃檠畮?,氣能行血、攝血、生血。
肝之疏泄如常,氣機調暢,肝血得藏,故能疏調全身血液; 若肝失疏泄,則影響血液運行,血不能輸布濡養諸臟,脾失血養,其功漸衰,終而導致脾虛失健,清濁不分,致使痰濁之邪久滯脈道。再者,肝主疏泄三焦氣機,津液運行有賴氣之推動,隨氣機升降輸布,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三焦水道不利,可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久聚成痰,加重高血脂癥的癥狀。臨床中吳老師主張以舒暢肝氣為宗旨,惟肝疏泄通暢,方能全身氣機通而不滯,所以常在柴胡疏肝散和逍遙散基礎上加減對癥治療,常用柴胡、佛手、青皮、香附等理氣疏肝,若見因肝郁化火出現的目赤腫痛、脅肋脹痛、口苦咽干等癥狀,則根據程度配用夏枯草、野菊花、赤芍、決明子、谷精草等清泄肝熱。
2 辨病性,痰瘀為主要病理因素
吳老師認為,痰瘀是高脂血癥的主要病理因素,多由痰濁和瘀血膠黏混發而成。多由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常等直接或間接影響臟腑,使其功能失調,脂肪代謝紊亂,形成痰瘀等病理產物。
痰濁其性膠固難化,吳老師臨床在使用薏苡仁、澤瀉、豬苓、茯苓等利水滲濕藥的基礎上,常添加燥濕化痰藥如制天南星、清半夏、蒼術、厚樸等; 又痰濁性滯,高血脂患者后期常因痰郁化火出現心煩氣躁、口苦咽干、舌質紅等癥狀,多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黃、玄參等清熱涼血藥以化郁熱,再視情況配用瓜蔞皮、浙貝母、瓦楞子等清化熱痰。
血瘀的形成有諸多因素,一般兩種類型較多見,其一,諸多患者素體為瘀血體質,脈道不暢引發高脂血癥; 其二,多由痰濁類型的患者久病成瘀而成。針對前者,吳老師主張活血化瘀藥物為治療主線,多用炮山甲、紅花、土鱉蟲、莪術、丹參、三七等,旨在活血化瘀、疏通脈道; 治療后者,則以化痰為主祛瘀為輔的思路進行診治,常用清半夏、制天南星、蒼術、芥子、全瓜蔞等清化痰濁,再加用紅花、王不留行、炮山甲等活血通絡,諸多效驗。
3 同辨病位病性,綜合治理
吳老師認為,高脂血癥患者晚期常多病位多病性錯雜,常并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糖等疾病,患者多痰瘀、火熱壅滯體內,致使五臟虧損,津液耗損,也是加快高脂血癥并發癥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療高脂血癥晚期患者時,吳老師經常用利水滲濕、清利痰濁、活血化瘀等藥進行綜合治理。常用茯苓、薏苡仁、豬苓等利水滲濕; 清半夏、蒼術、芥子、制天南星、厚樸等清利痰濁; 炮山甲、桃仁、紅花、莪術、丹參、三七等活血化瘀。
綜上,運用病位結合病性的辨治原則診治高脂血癥,在診療效果、延緩病程進展等方面都有較明顯的作用,對高血脂癥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He J,Gu D,Reynolds K,et al. Serum total and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awareness, treatment, andcontrol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China[J]. Circulation,2004,110\\( 4\\) : 405-411.
[2]陳灝珠. 我國人群血脂水平現狀和高脂血癥的治療[J]. 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 2\\) : 81-82.
[3]王中琳.“血濁”病因病機淺談[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 8\\)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