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GU\\) 和十二指腸潰瘍\\(DU\\) ,在中醫學中屬于“胃脘痛”、“肝胃氣痛”和“心痛”等范疇。消化性潰瘍的常見病因主要是胃酸和胃蛋白酶過度分泌,導致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的保護作用下降,此外幽門螺桿菌長期大量存在也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病因。其臨床表現主要出現節律性和周期性的潰瘍部位疼痛,以及唾液分泌增多、燒心反胃、惡心、嘔吐等癥狀。西醫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使用 H2受體拮抗劑和胃黏膜保護劑以及質子泵抑制劑,但這些藥物長期使用副作用大,而且價格昂貴,很難被患者接受。近些年來我院使用針灸聯合柴胡疏肝散加味的中醫治療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在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0 年 3 月 ~ 2012 年 12月門診診斷的 37 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其中男 22 例,女15 例,年齡為 35 ~ 70 歲,平均年齡為\\(49 + 3. 5\\) 歲; 潰瘍病程為 3 月 ~15 年,平均為 5. 5 年; 37 例潰瘍患者中胃潰瘍 16 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9 例,復合潰瘍患者 12 例。消化性潰瘍按中醫分型: 肝胃不和型 14 例,脾胃虛弱型 12 例,濕熱中阻型 11 例。將 37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20 例和對照組 17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P >0. 05\\) 。
1. 2 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
1. 2. 1 診斷標準 根據第 10 版《實用內科學》中的消化性潰瘍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①癥狀和體征: 長期反復發作的周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服用抗酸劑后癥狀緩解,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壓痛; ②影像學檢查:使用胃鏡見到活動期潰瘍,X 線鋇餐檢查可發現龕影。
1. 2. 2 排除標準 排除胃部惡性腫瘤、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以及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對照組每天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 20mg,枸櫞酸鉍鉀 240mg 和阿莫西林 1000mg,每天早晨定時服用,以 7 天為一個療程,6 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
1. 3. 2 觀察組 觀察組根據中醫消化性潰瘍分型每天使用針灸療法和內服柴胡疏肝散加味進行治療。以7 天為一個療程,6 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
\\(1\\) 肝胃不和型: 主要癥狀為胸脅胃脘脹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數。針灸治療: 針灸取胃俞、中脘、足三里、肝俞、其門、太沖。進針時患者取平臥位,使用毫針對肝俞、足三里、太沖實施瀉法,其余穴位進行補法,每次留針時間為半小時,每日 1 次。內服中藥為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 15g,枳殼 15g,川芎 10g,郁金 10g,陳皮 6g,香附 5g,芍藥 6g,炙甘草 5g,白術 10g。水煎服,每日 1 劑。
\\(2\\) 脾胃虛弱型: 主要癥狀為胃痛隱隱,空腹疼痛加重,疲倦乏力,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苔發白、脈細弱。針灸治療: 針灸取胃俞、脾俞、中脘、章門、陽陵泉。針刺時所有穴位均用補法,必要時使用艾灸配合治療,患者每次留針 30 ~ 40min,每天針灸 1 次。內服中藥為柴胡疏肝散加理中湯: 柴胡 10g,陳皮 10g,川芎 5g,香附5g,枳殼5g,芍藥5g,甘草10g,人參5g,白術10g,干姜 5g。水煎服,每日 1 劑,分 2 次服用。
\\(3\\) 濕熱中阻型: 主要癥狀為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舌燥,頭重如裹,身重肢倦,小便黃赤,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數。針灸治療: 取胃俞、肝俞、中脘、膈腧、足三里、合谷、內庭。針刺時肝俞、足三里、合谷、內庭用瀉法,每次留針 30min,每天針灸 1 次。內服中藥為柴胡疏肝散加清中湯加減: 柴胡 10g,陳皮 10g,川芎6g,香附 10g,枳殼 6g,芍藥 6g,黃連 10g,梔子 6g,茯苓6g,白豆蔻 6g,半夏 10g,甘草 6g。水煎服,每天一劑,分兩次服用。
1. 4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治療 6 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根據《實用內科學》中消化性潰瘍相關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定。治愈: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下潰瘍病灶愈合,病變黏膜恢復正常狀態; 顯效: 臨床癥狀全部消除,潰瘍病灶基本愈合,黏膜組織仍有輕度炎癥; 有效: 臨床癥狀部分消除,或明顯減輕,病灶愈合面 > 50%; 無效: 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病灶愈合≤50%,或臨床癥狀較以前加重,病灶面擴大。
1. 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 SPSS13. 0 軟件進行處理,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兩組間療效比較進行 χ2檢驗,以 P <0. 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過 6 個療程的治療后,觀察組治愈 12 例,顯效 4 例,有效 3 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為 95. 0%。對照組治愈 6 例,顯效 3 例,有效 2 例,無效 6 例,總有效率為 64. 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4. 63,P < 0. 05\\) 。提示針灸聯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優于使用西藥治療的療效。
2. 2 兩組患者復發情況的比較 6 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組復發 3 例,復發率為 15%; 對照組復發 6 例,復發率為 35. 3%,觀察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 5. 53,P <0. 05\\) 。提示針灸聯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優于使用西藥治療的療效。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七情不調,外受寒冷,飲食不節、勞倦內傷所引起,特別是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導致肝胃不和,氣滯血瘀,以及長期的飲食不節,勞倦內傷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調所致。肝主疏泄,具有促進脾胃運化的功能,若肝的功能失調則出現肝氣郁結,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失常而出現胃脘脹痛、泛酸和惡心嘔吐等癥狀。所以治療消化性潰瘍宜疏肝健脾,行氣止痛,中藥方劑擬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
方劑中柴胡疏肝解郁,增強肝的疏泄功能; 陳皮理氣和中,利水通便,治療脾胃氣滯; 川芎活血行氣,治療胃脘脹痛; 香附理氣解郁,與枳殼、川芎搭配行氣消痞,治療胃脘脹痛; 芍藥養血滋陰,護肝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
柴胡疏肝散在治療肝胃不和證型中加用郁金行氣化瘀,白術健脾益氣,達到了更好的治療效果。脾胃虛弱證型中理中湯與柴胡疏肝散合用不但能夠治療胃脘疼痛,還使脾胃的功能大大增強。濕熱瘀阻證加用黃連、梔子清熱利濕,白豆蔻行氣化濕,半夏降逆止嘔,與柴胡疏肝散合用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病位主要在胃,而與肝、脾密切相關,所以針灸治療消化性潰瘍所選的穴位主要有胃俞、脾俞、肝俞、中脘和足三里等。針刺胃俞、脾俞使用補法可以健脾益胃,溫胃散寒止痛; 針刺肝俞使用瀉法能夠疏肝解郁,在配合針刺陽陵泉、行間等穴位能夠增強行氣散結的功效; 針刺足三里能夠調理脾胃,增強胃腸的運動功能; 針刺中脘使用瀉法能夠治療痞滿和胃脘脹痛。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較西藥治療的臨床療效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明海,鞏昭勇,侯一軒. 淺談中醫藥辨證治療消化性潰瘍[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8\\) : 241-242.
[2] 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 10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569-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