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出于廣昌,流經撫州,西經南昌入贛江,北入鄱陽湖,進長江,匯大海,源遠而流長。旴江,聚合山澗涓涓細流,匯集成滔滔江水,流經16個縣市,澆灌方圓數百里的遼闊沃野,造就了一代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也哺養了數以百計聞名于世的杰出醫學人物。臨川王安石以“總把新桃換舊符”稱贊新生事物的誕生,以大無畏氣魄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绊旖壬崩钣M反對虛偽道德觀念,倡導思想革新,開創宋代哲學學派之先河。師古而不泥古,傳承加以創新,是旴江文化的精髓,也是旴江醫學最鮮明的特征。在宏富的旴江醫籍的字里行間,既全面繼承了四部經典和前人的寶貴醫學遺產,又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名說紛呈,名術璀璨,名方輝映,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中醫藥學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演進史,從岐黃問對剖析醫理,到仲景創立辨證論治;從神農嘗草辨識百藥,到時珍編撰本草巨著,代有賢人,屢創新論新法,使得中醫藥學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但是醫界也存在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陋習,如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所批評的:“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睍B江醫家反對墨守成規。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序》中說:“世之常用有效之方,雖曰通用,亦不可刻舟求劍,按圖索驥而膠柱者也?!?/p>
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說:“世之習醫者,不過誦一家之成見,守一定之方,以幸病之偶中,不復深為探索,上求圣賢之意,以明夫陰陽造化之會歸,又不能博極群書,采擇眾議,以資論治之權變?!敝x星煥《得心集醫案》也認為:“景因時變,情隨物遷,而不可膠柱鼓瑟,按圖索驥?!饼徯拧豆沤襻t鑒》也說:“妙法在心,活變不滯?!睍B江醫家反對拘泥守舊,倡導探索創新。他們精研經典,博覽群書,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創立新學說,發明新技術,不斷豐富中醫學理論體系和治療體系,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1、中醫理論的傳承創新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匯有大成者,莫不對《黃帝內經》探索精研,奉為寶典。龔廷賢《壽世保元》說:“《內經》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辯信而有征,實為醫家之祖?!睍B江醫家多先儒后醫,學養深厚,故能精研經典,如危亦林“凡《素問》諸書,靡不窮究”,喻嘉言“顧窮源千仞,進求《靈》《素》《難》《甲乙》諸書”,謝星煥“俎豆《內經》,鼓吹仲景”。他們在精研經典和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勇于探索,標新立異,創立自己的新學說、新理論,不斷地充實中醫學理論。
1.1藏象學說發揮明代南豐醫家李梴對《內經》藏象理論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諸多的新學說?!夺t學入門》將心分為血肉之心與神明之心,使心的兩大生理功能清晰明確。血肉之心即現代解剖之心,主持血液運行;神明之心即現代解剖之腦,主宰精神意識,使人們對“心主神明”的認識有了一次新的飛躍。對于《內經》“凡十一臟取決于膽”的理解,李梴從“膽主火之游行”、“主榮衛之運行”立論,以闡發膽對其他十一臟腑的調節作用,具有獨到的見解。李梴在《內經》臟腑表里相合的基礎上提出“臟腑別通”新觀點,即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肺與膀胱相通,腎與三焦相通,拓展了對臟與腑之間聯系的認識,對臨床治療具有指導作用?!秲冉洝肥侵嗅t體質學說的淵源。對于小兒體質的認識,唐《顱囟經》稱之為“純陽之體”,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總結為“臟腑柔弱”,“脾臟多弱”。明代南昌籍兒科大家萬全通過長期的小兒醫療實踐觀察,深入地探索小兒臟腑的特點,在前人認識基礎上對小兒體質作了更高度的概括:“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虧虛,心火有余,肺臟嬌嫩?!贝死碚搶π号K腑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代南昌中醫學家姚荷生在《內經》《難經》三焦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膲膜學說”。他認為三焦又稱膲膜,是人體軀廓之內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網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所有的臟腑都被膲膜所包裹與保護。膲膜內與心包絡互為表里,外與皮膚肌肉之間的腠理相應。最主要的功能是運行水液而為水火升降之道路。其病證的主要病機是火失氣化,水飲內停。水飲病變總以膲膜為其基本病灶部位,進而根據飲邪流注停聚的地帶不同,可以產生痰飲、懸飲、支飲與溢飲,治療當以“溫藥和之”,采用溫化兼以補虛之法。
1.2氣血理論出新清初名醫喻嘉言通曉諸子百家,才辯縱橫,屢創新說。他在《醫門法律》中發揮《內經》精氣理論,“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深刻地揭示了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他創立“大氣論”,認為大氣充斥于周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環流不息,由于大氣的作用,營衛之氣得以統攝,五臟六腑、大小經絡的功能得以發揮,生命活力旺盛。反之,“大氣一衰,則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矣?!庇魇嫌痔岢觥爸螝忭毞秩础闭f,即治肺氣宜清,治胃氣宜和,治膀胱氣宜旺,立論獨特,影響深遠。宋代陳自明對氣血理論有獨特的學術見解,在《婦人大全良方》中指出“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強調氣血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此書“婦人賊風偏枯方論”中提出“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的新論點,認為治療風邪致病時,都應配伍理血\\(養血、活血、涼血等\\)之品,對后世治療風證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當今學者仍推崇這一學術觀點,臨床應用已大大超過了陳氏所論的治療范圍。
1.3病機學說發明燥為秋季之主令。然秋季主病自古有誤,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素問·生氣通天論》亦云“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金代劉完素補充了燥邪為病的病機,即“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
喻昌深入研究《內經》后,在《醫門法律·秋燥論》中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認為春傷于風,夏傷于暑,冬傷于寒,均傷于主時之氣,而秋傷于濕,乃非其主時之氣,這是違背常規的。他指出:“奈何《內經》病機十九條,獨遺燥氣,他凡秋傷于燥,皆謂秋傷于濕?!边@種遺誤必須得以糾正,“春傷于風,夏傷于暑,長夏傷于濕,秋傷于燥,冬傷于寒,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決也”。
喻氏成功糾正了《內經》之誤,創立“秋燥論”,為后世溫病學有關秋燥的論治奠定了基礎。喻嘉言深入學習研究《傷寒論》,探討王叔和、林億、方有執等學術思想,將經典條文與其他醫家的見解有機地匯集、融合在一起,相互印證、互為補充,在繼承批判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學術見解。他認為《傷寒論》有綱有目,四時外感,尤其是冬傷于寒是《傷寒論》的大綱,三陰、三陽是分辨傷寒病的大綱,太陽篇里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又是分析太陽病的大綱。
喻氏將《傷寒論》按照三綱鼎立、以法統綱的原則進行重新編次,創立“三綱鼎立”之說。雖然他的《傷寒論》錯簡重訂思想頗受爭議,后世對此褒貶不一,但他所提出的《傷寒論》重新編次、歸類的方法,從傷寒學史來看實屬創舉,由此而引發的尊經派與錯簡派之爭,促進了《傷寒論》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喻昌對伏氣溫病的病因病機、分型辨治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將《傷寒論》中有關溫病的條文按照三綱鼎立的方法歸類,將溫病也分為三大類。他注重護陰治法,對后世溫病學家的學術思想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陰火”之說肇始于李東垣《脾胃論》。李氏雖然明確了脾胃元氣虛弱是陰火證的產生根源,但對陰火理論的闡述不夠明晰,以致后世爭論紛紜。當代南昌新建著名中醫學家萬友生,在深入研究前人學術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和發展了陰火學說。
他對陰火作出了較明確的界定,“陰火病性屬寒而治法宜溫忌清”,“陰火病性為寒而部分病癥為熱,屬標熱本寒”。他認為陽火有實火虛火之別,陰火也有陰火虛證和陰火實證之分。陰證虛火證包括脾虛陰火證和腎虛陰火證;而陰火實證常是由內傷飲食生冷所致的陽郁里證,此觀點豐富了中醫脾胃學說的內容。
1.4治則治法創新宋代陳自明根據“女子以血為本”的生理特點,提出“男子調其氣,女子調其血,論治女子之病,注重治血為主”的婦科病治療法則?!秼D人大全良方》設有“加減四物湯”專篇,“此方治婦人百疾”,臨證通用四物湯化裁補血養血活血,以調治婦產科多種疾病。陳自明《外科精要》對癰疽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論述,開創了瘡瘍辨證論治之先河。他善從內臟論治癰疽,尤其重視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來增強癰疽的治療效果,提出“大凡瘡疽,當調脾胃”的治療新思路。該書“調節飲食當平胃氣論”曰:“《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凡瘡疽,當調脾胃,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主養四旁,促進飲食,以生氣血?!边@種“調脾胃、促飲食、生氣血、愈瘡疽”的學術觀點,是《傷寒論》“胃氣和則愈”思想在外科病治療中的應用。喻嘉言《寓意草》提出先議病后用藥的原則,“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議病精詳,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強調醫生治病必須先明確診斷何病何證,病因何起,病勢緩急,病程長短及病性如何等,只要辨證明確,用藥準確,自然藥到病除。喻氏創立“秋燥論”,首創清燥救肺法,其研制的清燥救肺湯被后人廣泛使用。喻氏臨證善用取象比類,發前人所未發,創立的“逆流挽舟法”、“急開支流法”、“畜魚置介法”、“決水轉石法”等治法至今仍有臨床指導意義。
張海峰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脾胃學家,所著《脾胃病臨證心得》廣為流傳于海內外。他認為脾胃生理功能不外納與運、升與降、燥與濕的平衡協調,脾胃病理變化不外寒、熱、虛、實四大綱,脾胃病治療不外溫、清、補、攻四大法。脾病多虛,胃病多實,胃納方可脾運,故特別重視胃納的變化,提出了“補脾必先開胃”的觀點。張氏認為胃納障礙多由胃氣不降或胃氣閉塞所致,大致可分為寒濕、陰虛兩類。寒濕阻脾者應用芳香開胃法,胃陰不足者應用滋陰開胃法。當代南昌名醫姚奇蔚,擅長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他在深入分析該病病因病機的基礎上,認為其發生與肺、肝、胃三者關系密切。肺主一身之氣,肝調暢氣機,胃氣宜通宜降,氣有余便是火,津不足氣亦滯,津、氣、火息息相關。故欲開肺氣,必先補肺;欲補肺氣,必先養胃;欲和胃氣,必先達肝;欲達肝氣,必先舒肺。若肺舒肝達,胃氣和調,胃絡痹而復通,損傷的胃黏膜和組織可以再生修復。據此創立了“舒肺、達肝、益胃”法,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效果突出。
1.5養生機理發微明代龔廷賢精于養生之道,在《壽世保元》中,繼承《內經》腎精和脾土理論,以先后天立論衰老機制和保元養生思想。如“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薄皟赡I之間,白膜之內,一點動氣,大如筋頭,鼓舞變化,開闔遍身,熏蒸三焦,腐化水谷,外御六淫,內當萬應?!薄爸猎绽ぴ?,萬物資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氣,五臟六腑之脈,統宗于胃,故人以胃氣為本?!闭J為人體衰老的機理是元陽虧損,陽損及陰,因此提倡節育保精,養護脾胃,怡情養性的養生之道。治療老年病多從脾腎入手,創立多種針對老年病的治法及方藥,至今仍具實用價值。
2、臨床學科的傳承創新
中醫基礎理論的進步促進了臨床學科的發展,臨床各科理論體系和診療手段的完善促進了治療效果的不斷提高。旴江醫家在中醫婦科、中醫骨傷科、中醫外科、中醫喉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1中醫婦科中醫婦科作為一門???,《史記》有“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醫書對婦人病癥多有涉及,至唐已有《產寶》等產科專著問世。但在陳自明之前,婦產科還沒有系統化、專門化的著作,已有的一些論著只是一些零散的治療經驗,不成系統,婦產分離,陳自明評之為“綱領散漫而無統,節目諄略而未備。醫者盡于簡易,不能深求遍覽”。有鑒于此,他“采摭諸家之善,附以家傳經驗方”,寫成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婦產科專著《婦人大全良方》,該書“采摭諸家,提高挈領”,從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產后八門全面總結南宋以前婦產科學術經驗與成就,系統介紹了婦女各個環節的生理、病理、疾病及治療特點,為授胎、養胎、胎教、生產及產后護理等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措施與方法?!秼D人大全良方》承前啟后,奠定了中醫婦產科學發展的堅實基礎,陳自明成為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奠基人。
2.2中醫骨傷科元代醫家危亦林“依按古方、參與家傳,刻苦十稔”,著成《世醫得效方》,專辟“正骨兼金鏃科”,系統地整理了元代以前中醫骨傷科學的成就,詳細記敘了四肢骨折、脫位、跌打損傷的手術和整復手法,骨傷手術麻醉方法,骨傷外科手術器械及骨傷內服、外用方藥等,使正骨科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特別對骨折脫位的診斷分類、整復固定以及手術麻醉等方面有諸多的創新發明,達到了當時的世界領先水平?!妒泪t得效方》記載了骨傷內服藥方35首,外用藥方40首,劑型有汁劑、水劑、散劑、糊劑、藥膏、膏藥等數種,對后世骨傷用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危亦林為中國骨傷科學的學科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無愧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骨科學家。
2.3中醫外科陳自明的另一部著作《外科精要》,是國內最早明確“外科”名稱的醫籍。該書倡導內外合用治療癰疽,開創了外科辨證論治之先河,對中醫外科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明代薛己校注此書時說:“雖以瘍科名其書,而其治法固多合外內之道如作渴、泄瀉、灸法等論,誠有以發《內經》之微旨,殆亙古今所未嘗道及者,可傳之萬世而無弊也?!?/p>
2.4中醫喉科元代臨川人范叔清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臨床喉科專業醫生,曾收南豐危亦林為徒,傳授喉科學術及醫技。危亦林在繼承老師的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揚創新,在《世醫得效方》中首設“口齒兼咽喉科”專卷,對前人有關咽喉口齒病的理論和經驗作了一次刪蕪存精的大整理,綱目整然,辨證詳明,立法嚴謹,內外兼治,針藥并用。卷中有“秘傳咽喉科一十八種喉風癥”新論,創立了針灸及咽喉口腔的局部針剌\\(喉針\\)、用藥\\(喉藥\\)或小竹管吹藥\\(喉槍\\)等特色治療方法,實為中醫喉科喉針、喉藥、喉槍之肇始,受到后世的推崇和沿用,對明、清、民國時期喉科的發展、興盛、創新有著重大的影響,范叔清、危亦林是我國咽喉病學科的主要創始人。
參考文獻:
[1]楊卓寅.地靈人杰的“旴江醫學”[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1988,1\\(1\\):53-55.
[2]何曉暉,傅淑清.“旴江醫學”形成因素的探討[J].中華醫史雜志,1998,28\\(2\\):100-103.
[3]謝強,周思平,黃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醫學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24\\(6\\):11-14.
[4]劉曉莊.旴江醫學的精氣神[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1\\):1-6.
[5]翟雙慶.論李梴《醫學入門》“臟腑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3\\):6-10.
[6]劉英鋒,鄧必?。缮鷱娜拐撍嫞跩].江西中醫藥,2000,31\\(5\\):1-3.
[7]萬蘭清.萬友生對陰火理論的繼承與發展[J].江西中醫藥,1995,26\\(2\\):2-4.
[8]張小萍,張經生.張海峰學術思想與經驗[J].江西中醫藥,1997,28\\(2\\):1-5.
[9]姚正球.姚奇蔚治療萎縮性胃炎經驗簡介[J].江西中醫藥,1993,24\\(1\\):3.
[10]謝強,魏小明.我國最早的喉科醫生———旴江醫家范淑清、危亦林考[J].江西中醫藥,2012,43\\(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