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為臨床多發病之一,患者以眩暈,視物昏花,惡心胸悶,眠差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近年來,筆者應用自擬平眩湯加味治療,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2例患者均為本診室門診患者,男35例,女47例;年齡23~85歲,平均年齡62.30±3.14歲;平均療程1.1±3.5年。隨機分治療組41例和對照組41例,診斷均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之眩暈。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診斷要求,均經頭顱彩色多普勒\\(TCD\\)檢查,確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每日3次。
治療組則以平眩湯加味,藥物組成:法半夏15g,白術15g,天麻10g,茯苓15g,川芎15g,懷牛膝15g,丹參15g,紅花10g,葛根20g,石菖蒲1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0~20天。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治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經顱多普勒檢查,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正常。好轉:
癥狀減輕,發作次數減少,眩暈時間縮短,經顱多普勒檢查,腦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經顱多普勒檢查,腦動脈血流速度與治療前比較無改變。
3.2 結果
見表1、表2。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性,46歲鐵路職工,因經常眩暈,視物昏花2年就診。發作時伴見惡心胸悶,口干納差,眠差身困,長期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質紅有瘀斑,苔白微膩,脈沉細。查體:形體偏胖,精神欠佳,血壓110/65mmHg,心肺未見異常體征。經顱多普勒提示:腦動脈緊張度增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辨證:痰瘀內阻,脈絡不通。治當化痰行滯,活血行瘀。選方平眩湯加味:法半夏15g,白術15g,天麻10g,茯苓15g,川芎、丹參15g,紅花10g,葛根20g,懷牛膝15g,砂仁15g,竹茹15g,石菖蒲10g。服藥5劑后,頭暈目眩癥狀明顯減輕,視物漸清,無惡心胸悶。再服上方5劑,癥狀基本消失,僅感長時間看書學習后稍感頭昏眼花,大便偏干,小便黃。上方去砂仁、竹茹、石菖浦,加黃芪30g,火麻仁20g,金錢草30g,再進6劑,便干、尿黃諸癥消失。復查經顱多普勒提示,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正常。
5 討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血液循環不暢,導致腦干、小腦及大腦半球后半部等灌流區的機能障礙,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眩暈為中醫病名,眩是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同時出現,稱為眩暈。輕者可自行緩解,重者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嘔吐冷汗,甚則昏倒等癥狀。病因多與風、火、痰、虛相關。本病多發于中老年,痰瘀內阻,脈絡不通以致眩暈。方中法半夏、白術、茯苓化痰運濕,天麻、石菖浦平肝開竅,丹參、紅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絡,葛根、懷牛膝補腎益腦。劇現代醫學研究,天麻能改善血管內壁阻力,增加腦部血供;丹參、川芎、紅花、葛根擴張微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器官供血。石菖蒲提取物具有中樞鎮靜、催眠等作用,能有效增加腦部血液灌流,緩解腦動脈痙攣。平眩湯無論從中醫或現代醫學角度,都能達到減輕癥狀改善體征之作用,具有較好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2]張伯臾,董建華,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204~207
[3]盧曉東,張召平,崔靜.清腦開竅法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8,26\\(12\\):68~69
[4]方永奇,魏剛,柯雪.GC-MS分析石菖蒲揮發油透大鼠血腦屏障的成分研究[J].中醫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13\\(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