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患病人數多,常進行性發展、反復急性加重,病死率高。中醫藥對本病認識由來已久,臨床有較多的治療方法。筆者運用全國名老中醫陳紹宏教授的經驗方三拗湯和六君子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急診留觀 2011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收治、經過中醫辨證后診斷為肺脾兩虛、痰濁阻肺證的 AECOPD 患者 60 例。采用隨機對照單盲分組方法,對符合以上標準的入選病例按1∶1 的比例分為 2 組各 30 例。治療組男 13 例,女17例;年齡\\(60.1±9.7\\)歲,病程\\(8.2±3.5\\)年;臨床癥狀體征評分\\(17.3±6.1\\)分,呼吸衰竭 7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 13 例;年齡 \\(63.0 ±10.4\\) 歲,病程\\(7.7±4.0\\)年;臨床癥狀體征評分\\(17.0±6.9\\)分,呼吸衰竭9 例。2 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 年修訂版\\)》。
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現超越日常狀況的持續惡化,短期內咳嗽、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可伴發熱等炎癥明顯加重的表現。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 肺脹及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慢性支氣管炎病癥相關標準擬定。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年齡 40~80 歲;在 3 月內未參加其他臨床治療;有自主行為能力,知情同意本次觀察。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合并呼吸衰竭需要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被研究者無自主行為能力。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常用吸氧以及常規解痙、化痰、補液營養支持等治療;如有感染征象,配合使用抗生素。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三拗湯和六君子湯、瓜蔞薤白半夏湯,處方:炙麻黃、茯苓、白術、瓜蔞、薤白各10g,甘草5g,陳皮、苦杏仁各8g,法半夏12g,黨參15g。每天1劑,每天2次口服。療程均為1周。
3 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觀察\\(包括咳嗽、咯痰、喘息、胃納、肺部喘鳴音,按量表計分統計\\)、血氣分析、藥物治療安全性檢查\\(肝腎功能、心電圖\\)。
3.2 統計學方法 將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用 SPSS18.0 軟件統計數據,2 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 t 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相關標準擬定: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癥狀積分減少<90%。有效:
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5% ≤癥狀積分減少<70% 。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改善甚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35%。
4.2 2組臨床癥狀體征評分 、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表 2。2 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對臨床癥狀體征評分的改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控顯率為53.3%, 總 有 效 率 80.0% ; 對 照 組 控 顯 率 為36.7% ,總有效率為 76.7% ,2 組控顯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4.3 不良反應 2 組均未見明顯的毒副反應,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檢查均未發現異常影響。
5 體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中醫學肺脹范疇,肺脹多久病體虛,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
全國名老中醫陳紹宏教授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長期反復發作,病程纏綿,均存在正氣虛衰,主要以肺脾兩臟之虛為主。肺主氣,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為人身之藩籬,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多首犯肺,以致肺失宣降,久則肺虛,肺氣脹滿,不能斂降,常??却?。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痰濁內生,常見脘痞納差。本病每因復感外邪誘發疾病發作為 AECOPD,內外和邪,多以痰濁為標,常見咳嗽痰多,甚則痰濁蒙竅,神志恍惚。三拗湯、六君子湯、瓜蔞薤白半夏湯三方合用,具有宣肺健脾、化痰平喘之功效,為全國名老中醫陳紹宏教授反復臨床實踐總結的經驗方劑,臨床療效確切。三拗湯中用麻黃宣肺平喘,發中有收,用苦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散中有澀,使不過于宣;六君子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合用陳皮、半夏,起到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更加瓜蔞、薤白,起到祛痰寬胸之效。從本臨床觀察可看出,此方能明顯改善AECOPD 患者的咳嗽、咯痰、氣促、納差等臨床癥狀,且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