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多是由于腦出血、腦栓塞等一系列腦血管意外事件導致。該病的發病率較高,經臨床急性救治后,往往容易遺留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我院以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為指導,對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中醫藥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中醫中風后遺癥患者138例,均經CT檢查及MRI檢查確診。其中,男65例,女73例;年齡49~70歲,平均為\\(56.2±3.4\\)歲;病程3~26月,平均為\\(7.9±2.5\\)月?;颊唠S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69例,兩組一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中醫辨證 分型氣虛血瘀型:起病緩慢,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氣短乏力,面色蒼白,感覺減退或者消失,自出汗,舌苔薄白膩或者有齒痕,舌質有瘀斑或者暗淡,脈象細弦,細緩或沉細。
肝腎陰虛型:素有頭暈頭痛,少寐多夢,健忘,耳鳴目眩,咽干口燥,腰酸腿軟,突發單側手足沉重,舌強言謇或者不語,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苔少或無,舌質偏紅,脈象弦滑或者弦細而數。
風痰瘀血型:偏身手足麻木,突發口眼歪斜,肌膚不仁,頭暈目眩,口角流涎,語言不利,重則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舌質偏淡,脈象弦浮或者弦細。
1.3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包括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并予以擴張腦血管藥物、腦細胞營養藥物以及其他的對癥治療措施,連續治療30d。觀察組患者根據中醫中風后遺癥的三個證型予以口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中藥方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針灸每日1次,連續治療30d。具體方法如下。
1.3.1 。氣虛血瘀型 治以扶正祛邪、益氣活血,予以補陽還五湯加減進行治療,藥用黃芪30g,丹參、太子參各15g,歸尾12g,赤芍10g,紅花、川芎、桃仁各8g,地龍、甘草各6g。下肢癱軟無力加用桑寄生、地黃、牛膝、杜仲、山茱萸;嚴重半身不遂者加用水蛭、穿山甲等;對于肢體麻木者,加用伸筋草、木瓜以及防己;語言不利者,加用郁金、石菖蒲等。同時予以針灸治療,采用透穴接力刺法對手三里、足三里、合谷、太沖諸穴結合頭針頂前斜線實施針灸療法。
1.3.2 肝腎陰虛型 治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予以大補元煎加減進行治療,藥用丹參30g,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雞血藤、山藥各15g,山萸肉、熟地黃、枸杞子、杜仲、天冬、玄參、白芍以及當歸各10g,紅花5g。對于大便干結者,加用火麻仁、肉蓯蓉;對于心煩易怒、面紅目赤、眩暈頭痛者加用石決明、鉤藤、龍骨;對于失眠者,加用合歡皮、夜交藤、酸棗仁;對于肢體強痙拘急者,加用天麻、全蝎、僵蠶;同時聯合針灸治療,進針選擇體針或者頭針交替,主要針對太溪、足三里、陽陵泉、腎俞、合谷、復溜、內關諸穴行針刺療法。
1.3.3 風痰瘀血型 治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法,予以化痰通絡湯加減進行治療,藥用丹參15g,天竺黃、膽南星、茯苓、白術、半夏、天麻及香附各10g,大黃5g。
對于半身不遂嚴重者,加用伸筋草、天仙藤、雞血藤等;對于舌質有瘀斑或者紫暗者,加用赤芍、紅花、桃仁;對于煩躁不安、舌苔黃膩等有熱象者,加用山梔、黃芩等;對于頭暈頭痛者,可加用夏枯草和菊花。同時配合針灸治療,以瀉法對陽陵泉、太沖、內關、曲池及豐隆諸穴實施針刺治療。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 以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評價臨床治愈:患者的各項癥狀及體征均完全消失,患側肢體有力,且可徒步行走,日常生活完全自理;顯效:各項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患側肢體的功能顯著改善,并且能夠扶杖行走,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好轉:各項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患側肢體的功能有所恢復。無效:各項癥狀、體征、患肢功能等均無明顯變化。
2.2 療效觀察組69例患者中,36例臨床痊愈,17例顯效,10例好轉,6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1.3%\\(63/69\\);對照組22例痊愈,15例好轉,12例好轉,24例無效,總有效率為65.2%\\(45/69\\)。兩組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中風后遺癥常見腦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病等,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影響其生存質量。祖國醫學認為,飲食不節、積損正衰、情志所傷、氣血瘀滯乃其主要病因。治療應采用中藥方劑結合針灸進行治療,方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以中醫辨證論治為治療思想,根據其中醫病證表現分為氣虛血瘀、肝腎陰虛以及風痰瘀血三個類型,在方藥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針灸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對于氣虛血瘀型,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進行治療;對于肝腎陰虛型,應用大補元煎加減,配合頭針及體針交替治療,可疏通筋脈、活血化瘀。對于風痰瘀血型,采用化痰通絡湯加減,配合針灸瀉法,可化痰、理氣通絡。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痊愈率以及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提示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療效顯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謝俊鋒.中醫辨證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觀察[J].心理醫生\\(下半月版\\),2012,\\(4\\):174.
[2]楊趕梅,張莉,呂春波,等.中醫“三同步”法治療中風后遺癥74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9,15\\(12\\):19-20.
[3]包金.中醫針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1,2\\(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