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主要發生在腸道黏膜層,以潰瘍糜爛為主要病理表現,主要累及直腸、乙狀結腸,亦可向上擴展至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甚至全結腸的一種炎性病變。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UC常用的一種技術操作。目前傳統保留灌腸法患者便意感強,藥物保留時間短,療效差?,F將我科應用中藥直腸滴注式灌腸法治療UC30例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我科2013年1~11月住院治療的60例UC患者,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19~67歲,平均32歲;病程6月~7年;均經結腸鏡確診。隨機分為2組,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本科協定用方\\(苦參30g,薏苡仁30g,白頭翁30g,烏梅20g,秦皮20g,木賊30g,青黛20g,扁豆30g,三七5g\\)。應用本院引進的韓國自動煎藥機濃縮煎汁,一次性無菌袋裝,每袋200ml,早晚9時左右,讓患者解盡大便。對照組采用傳統保留灌腸法\\(采用威高的一次性灌腸器,嚴格按照《基礎護理學》保留灌腸護理操作規范進行操作,插入深度15~20cm\\);觀察組采用直腸滴注式保留灌腸,具體操作:中藥復溫后裝入輸液瓶,接上輸液管,拔去頭皮針;接上一次性吸痰管\\(紅色橡皮管\\),石蠟油潤滑吸痰管前端20~25cm,插入深度20~25cm,速度10~20min滴注完畢。2組患者均保持左側體位休息片刻后,取合適臥位。15d為一個療效。
觀察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長短、中藥藥液是否外溢、患者滿意程度、臨床療效?;颊邼M意程度判斷:灌腸插管時患者不緊張、無痛苦、無腹痛及便意感為滿意;灌腸時緊張、感覺疼痛、便意感增強、深呼吸不能減輕為不滿意。自擬療效判斷: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臨床癥狀減輕為好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治愈加好轉為總有效。
2 結果
2種保留灌腸法療效比較見表1。
3 討論
中藥直腸滴注療法是中醫內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據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理論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臨床給藥技術。它主要有以下優點:治療過程方便快捷,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減輕患者負擔,依從性良好。目前保留灌腸傳統插入深度是15~20cm。
根據人體解剖結構,人的直腸長度為12~15cm,乙狀結腸為40~45cm。在插管深度為15~20cm的情況下,插管只能達到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藥物會很快進入直腸并流出體外,但直腸沒有吸收功能。本科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直腸滴注式灌腸時采取插管深度增加至20~25cm,一次性吸痰管前端可達到乙狀結腸中段,另外一次性吸痰管\\(紅色橡皮管\\)管徑細,管面光滑,可減少對直腸、肛門的刺激,使腸蠕動、藥液流入直腸的速度減慢,患者不適感消失或者減輕,無便意感,延長藥液在腸內的保留時間,增加藥物的吸收率。用一次性輸液器加一次性吸痰管灌腸,一次性吸痰管光滑柔軟,富有彈性,代替肛管,在插管時對肛門刺激小,有利于減輕對直腸壁的機械刺激,藥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腸以上的結腸內,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腸壁,有利于藥液與結腸黏膜充分接觸[1]。從而延長藥液在結腸內保留的時間,提高治療效果。且舒適的給藥方法,患者容易接受,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熊云飛.點滴式保留灌腸法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