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稱單純性便秘、習慣性便秘或特發性便秘,是由非器質性原因所引起。國內外調查均顯示,FC 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到現在為止,FC 的病因仍不明確,其發病機制十分復雜,涉及胃腸道動力紊亂,腸神經系統異常,平滑肌病變、間質細胞損害等方面。目前,西醫治療 FC 尚無特效藥物,主要采用瀉劑、促動力藥等,結合生物反饋及心理療法進行治療。而基于辨證論治理論指導的中醫學在長期實踐中對 FC 有獨特的認識,是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 FC 的作用機制、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為進一步融入國際功能性便秘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本文現就這方面的主要研究情況作一綜述
1 調控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
腸神經系統是存在于胃腸壁內一個獨立于大腦之外的完整神經網絡,由黏膜下神經叢和肌間神經叢組成。ENS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感知、啟動和調控胃腸運動,因此又被稱為“腸腦”。腸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與結腸動力直接相關。研究表明,很多治療 FC 的有效中醫藥療法都具有調控 ENS的作用。如丁曙晴等報道,針刺治療對便秘模型大鼠 ENS 神經元有影響,能增加神經元標志物(PGP9.5)的陽性表達,有助于改善神經節細胞的功能。李紅巖等通過觀察針刺對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腸肌間神經叢的調控,發現肌間神經叢超微結構改善,結腸傳輸功能得到恢復。
2 影響Cajal間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
ICC 是介于腸神經系統和平滑肌細胞之間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間質細胞,以網狀結構存在于胃腸道。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ICC 在胃腸道動力方面的作用日漸清晰。研究證實,ICC 在結腸的數量和形態異常是功能性便秘患者胃腸動力障礙的直接或間接原因,因而提高 ICC 的數量,恢復其正常形態功能是改善腸道動力的重要途徑。李國峰等以嗎啡誘導的功能性便秘小鼠為模型,觀察養血活血方(由當歸、黃芪、白術、白芍、赤芍、桃仁等組成)治療前后 ICC 的變化,發現模型組幾乎無 ICC 存在;治療組 ICC 呈帶狀或網狀分布,相鄰之間有突起相連,其作用呈劑量——效應正相關。ICC 表達 c-kit,并依靠其激活酪氨酸激酶,引發細胞內信號轉導,維持 ICC 表型,因此 c-kit 是 ICC 的特異性標志物。
張虹璽對慢傳輸型便秘小鼠的實驗結果顯示,養榮潤腸舒合劑(由黃精、桃仁、積殼、肉從蓉等 12 味中藥組成)能明顯增加結腸組織中 c-Kit 蛋白的陽性表達,同時陽性細胞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漿可見染成黃色或棕黃色的顆粒。孫建華等也發現針刺天樞穴后,ICC 細胞著色、形態及網絡結構的完整性均接近于正常,提示電針天樞穴有改善結腸ICC 病理改變的作用。
3 促進平滑肌形態和功能的恢復
平滑肌是胃腸道活動的最終效應器,它的形態和功能異常將直接導致結腸動力改變。近年來的研究已證明,功能性便秘患者普遍存在結腸平滑肌肌病,包括不同程度的纖維化、肌細胞空泡或脂肪變性、肌細胞內包涵體形成等。中醫藥可通過改善平滑肌的結構和形態發揮其調節胃腸動力的作用。張淼應用離體平滑肌張力測定技術觀察調腸理氣片(黨參 15g、木香 10g、檳榔 15g、臺烏12g、白術 30g、枳實 15g、虎杖 15g、黃連 10g)對豚鼠腸道平滑肌的影響,結果顯示:調腸理氣片高劑量組結腸平滑肌活動加強,作用持續時間延長,與澤馬可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平滑肌細胞內鈣動員有關。動物實驗發現,STC 模型組平滑肌厚度明顯變薄,尤其是內環肌,并且胞體萎縮,細胞之間出現分離,失去了緊密有序的正常排列;經電針天樞穴治療后的平滑肌細胞排列有序,形態趨于正常,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電針對 STC 的治療作用體現在對結腸平滑肌病理結構的改變。
4 調節各種腸神經遞質和胃腸激素
結腸壁內腸神經遞質的異常表達,可能是STC 的主要神經病理機制。已知的腸神經遞質有幾十種之多,包括 P 物質(substance P,SP)、5-羥 色 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乙 酰 膽 堿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等。腸神經遞質的多樣性決定了其運動功能的復雜性。同一神經元內多種遞質共存的提出表明腸神經的調控是一個相互制約的復雜網絡系統。
調節腸神經遞質的釋放,無疑是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有效途徑。很多中藥都具有這一作用,如益氣養血溫陽方(主要由白術、黃芪、當歸、肉灰蓉等組成)能顯著增加結腸 P 物質的表達,增強平滑肌收縮,促進胃腸運動,改善便秘癥狀。加味枳術湯(主要由生白術、黃芪、枳實、杏仁等組成)可以使便秘患者乙狀結腸黏膜組織中 SP 含量升高,VIP水平降低。陳飛波等選用能降低 NO 合成的中藥黃芪、白術、枳殼等組成方劑對便秘大鼠進行灌胃治療,發現大鼠遠端結腸黏膜 NO 含量明顯下降,而神經元型 NO 合酶 mRNA 水平和內皮型 NO 合酶陽性細胞分布治療前后無統計學差異,其降低 NO含量的機制尚不清楚。便塞通合劑(主要由生白術、枳實、荷葉等藥物組成)可通過上調結腸黏膜VIP 和 AQP3 的表達水平,改善便秘癥狀。
消化道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多種胃腸激素亦參與結腸運動的調節,如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胃動素(motilin,MTL)等對腸運動呈興奮性效應,而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則具有抑制腸運動的作用。鄭學寶等的研究表明,枳術湯可能通過下調 SS 基因的表達來達到治療便秘的目的。
5 緩解精神心理障礙
“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敝嗅t學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即認識到精神情志因素與機體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內外研究均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反過來心理障礙又影響腦 - 腸軸的調控,進一步損害排便機制。重視對患者心理障礙的疏導,有利于提高療效。劉紹能等采用健康調查(SF-36)量表對便秘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對比調查,發現采用益氣潤腸法整體調節后患者的情感職能、心理健康評分較前明顯改善,提示該法對于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大有裨益。彭蓓等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心理干預方法治療功能性便秘,可增加患者自發排便次數、減輕排便費力程度、減少瀉劑使用,總有效率達86.77%。
6 綜合作用
功能性便秘的形成和發展是極其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觀念,許多中藥方劑具有多靶點、多途徑、多層次的藥理作用,能順應功能性便秘的發病機制和防治原則。養血潤腸方可以降低便秘模型小鼠結腸勻漿及血清中 NO 的含量,增加肌間神經叢 5-HT、AhcE、VIP 及 SP 等遞質的陽性表達,從而恢復腸神經系統正常功能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孟康將麻子仁丸的作用機制進行總結歸納,得出其能增加結腸平滑肌的收縮強度和頻率,促進 SP 的釋放、降低NO 合成,提高血清 SOD 活性,有利于清除脂質過氧化物,保護腸黏膜。
7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治療功能性便秘的基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些作用機制的揭示為指導臨床用藥提供了可靠的藥理學依據,有助于篩選出更為安全、有效的方藥。然而,在取得進展的同時,尚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諸如,所選動物模型與被研究方藥之間關聯性較小,缺乏病證結合的有效動物模型。目前的許多研究仍停留在對某一個或幾個指標進行觀察的層面上,缺乏系統的、動態的中醫藥治療功能性便秘作用機制及物質基礎的研究。相信隨著我們對功能性便秘研究的不斷深入,必將逐步揭示中醫藥治療的現代病理機制,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與藥品研發,為患者帶來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