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ERD)與腸易激綜合征(IBS)均是消化系統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且常重疊發病,給治療增加了難度。目前西醫對這類重疊癥并無特效的藥物,只是采用一些對癥處理的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采用自擬解郁運脾方治療本病,療效顯著?,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 選擇GERD的診斷標準按照中國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協作組制定的RDQ量表制定。IBS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羅馬Ⅲ標準制定。即根據患者腹部不適、腹痛和排便異常等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評分。0級:無癥狀,記0分。1級:癥狀輕微或頻度較低,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記2分。2級:有較明顯的癥狀,部分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記4分。3級:癥狀明顯,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記6分。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內容修訂中肝胃不和證及肝郁脾虛證標準確診。
1.2 臨床資料 本組GERD與IBS重疊癥患者78例,均為鎮江市中醫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依照進入研究的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9例和對照組39例。治療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3.77±15.21)歲;平均癥狀積分(19.28±4.30)分。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42.18±12.41)歲;平均癥狀積分(18.49±4.40)分。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 方法兩組均同時予心理疏導、飲食調整及生活習慣調整等,且治療期間停服一切對食管胃腸動力有影響的藥物。療程均為8周,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分別進行各量表評分以及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和心電圖檢查等,記錄患者的癥狀和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治療組予自擬解郁運脾方:醋柴胡6g,蘇梗10g,陳皮6g,制香附9g,白術10g,杭白芍12g,廣郁金10g,當歸10g,枳殼10g,玉桔梗6g,合歡花6g,炙甘草3g。每日1劑,分2次服。對照組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20mg,每日1次,早餐前30min口服。
1.4 療效 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主要癥狀總積分-治療后主要癥狀總積分)/治療前主要癥狀總積分。治愈:主要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的減少不低于90%。顯效:主要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67%~90%。有效:主要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3%~67%。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或反而惡化者。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及秩和檢驗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39例中,治愈14例,顯效16例,有效5例,無效4例,痊愈率為35.90%,顯效率為41.03%,總有效率89.74%;對照組39例中,治愈5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12例,痊愈率為12.82%,顯效率為30.77%,總有效率69.23%。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對GERD與IBS重疊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其重疊發病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如左秀麗等監測IBS患者24h食管腔內膽紅素水平,并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結果是IBS患者膽汁反流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IBS合并GERD的可能性。朱傳會等發現GERD與IBS的重疊率較高。平靜娜等通過比較GERD與IBS的異同,認為這種重疊現象的發生可能與其有共同的危險因素、相同的病理生理學和遺傳易感性等有關。目前有關中醫藥對本病的研究屈指可數。
中醫學并無GERD與IBS重疊癥名稱記載,但根據其癥狀可歸屬于“泛酸”、“胃脘痛”、“便秘”、“泄瀉”等范疇。筆者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脾、胃等臟器相關。治療上當遵從疏肝和胃健脾法。筆者結合臨床觀察,自擬解郁運脾方,方中柴胡、廣郁金疏肝解郁;白芍、當歸養血柔肝;蘇梗、制香附、陳皮、白術理氣和胃運脾;枳殼、桔梗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諸藥合用既能改善GERD的臨床癥狀,又能對IBS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故適合本病的治療。
本研究顯示,解郁運脾方治療GERD與IBS重疊癥臨床療效較好,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