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廣泛運用其來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皬年幰?,從陽引陰”的理論源于陰陽學說,筆者從這一理論出發,對該理論在診治中醫內科疾病中的應用闡述如下。
1 歷史源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睆堉韭敗饵S帝內經素問集注》載:“此言用針者,當取法乎陰陽也。夫陰陽氣血,外內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證,知里之病,觀邪正虛實之理而補瀉之,見病之微萌,而得其過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致于危殆矣”。從這段釋文中可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陰陽不僅指相表里的經脈腧穴,還包括氣血、經絡、臟腑、上下、左右、經脈流注時間等方面。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多次提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這一理論。如論陰火時強調“陰火有余,陽氣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榮也,當從陰引陽,先于地中升舉陽氣,次瀉陰火乃導氣同精之法”。論及傷寒外感時認為,“夫陰病在陽者,是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外入,中于陽則流于經,此病始于外感,終歸外熱”。外感傷寒傷于肌表,阻遏衛陽,首先侵犯太陽經,開始時常先惡寒發熱,病始于陰,而發在陽。而在論及上熱下寒的內傷疾病時,認為下焦陰火旺盛,升逆于上焦,導致六陽火邪充盛臟腑,治療應從上焦陽位引導陰火下行,切不可用苦寒大瀉六陽的腑氣。進一步發揮并完善這一理論,擴大其在脾胃內科疾病中的臨床應用。致明清時期,對于“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這一理論認識多從下焦腎臟出發,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張景岳論上熱下寒病癥時指出治法應為“引火歸元,納氣歸腎,從陰引陽”。王孟英認為,格陽、戴陽皆是虛陽外越,所謂內真寒而外假熱,故可以用桂、附引之內潛。上熱下寒證的治法,無論其病機是腎陰虛、腎陽虛,治療方法都要同氣相求,引火歸元,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清·汪昂《醫方集解》中說得更為明確“火從腎出,是水中之火也?;鹂梢运?,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附桂與火同氣而味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矣?!睂τ谔摶鸬闹委?,陰虛火旺者,多在六味地黃湯、龜版、天冬、麥冬等滋陰方藥中酌加肉桂、附片從陽引陰即可。
縱觀“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這一理論的發展,都是在基礎上不斷補充和發揮,使之日臻完善的。
2 理論認識
2.1 “從陰引陽”的理論認識《素問·至真要大論》載: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強調治病必求于本。陽病在陰者,病從陰引陽,因陽分受邪,如脾胃陽氣不振,脾胃氣虛,導致上焦的清氣、中焦的谷氣下陷于陰分,治療之法,應用少量陰分之藥,引振陽補氣之藥入于陰分,從而升發陷于陰分的邪氣,先引后升,恢復陰陽升降之氣機。如心火侵侮脾土,脾受火侵,不能升發下陷的陽氣復于脾胃,需用當歸入脾滋血,并以升麻、柴胡等藥,升發下陷的陽氣。李東垣云: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發陽氣復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當歸和血,少用黃柏益真陰”。對于陽病在陰,治療當從陰引陽,先引后升。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發熱”,桂枝與白芍配伍,白芍善人血分,可引桂枝入血入脾,振奮中陽,陽病而用陰治,用芍藥引桂枝而入陰分,溫補陽氣,有助于陰血的生長,達到陽生陰長的目的。李時珍在論及陽火與陰火的治療時提到,“諸陽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益熾,以水折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光焰自滅”。后世醫家對這一段話解釋多為陽火宜用濕伏水滅,宜清宜寒。
由內傷虛勞產生的陰火,則認為忌清忌濕,宜溫。內傷虛勞產生的陰火,用簡單的溫法并不全面,陰火再用溫法,火逐之二陽相爭,何以去火?如內傷虛勞,導致陰火熾盛,入于脾土之中,熱伏營氣,不得宣散,此時用人參、甘草、白芍益氣健脾,升麻、柴胡、葛根升舉陽氣的同時,又伍羌活、獨活、防風諸風藥宣散上達,引陰中郁火外出,則虛勞得補,陰火得散。
2.2 “從陽引陰”的理論認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病在陽,當從陽引陰”。如陰虛導致痰濕水泛,虛火上炎,應用陽藥引陰邪歸于陰位。清代尤在涇云“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麥門冬飲子源于劉完素《宣明論方》,主要由麥冬、瓜蔞子、知母、甘草、五味子、生地黃、人參、葛根、茯神等藥物組成。主要用于因肺陰虛引起的膈消,全方清滋并施,人參、甘草、葛根合用助脾氣散精于肺;麥冬、知母、茯苓共奏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功;用辛甘淡寒之竹葉作引,上清心火而解熱,下通小便而利尿,從而引火邪下行,從小便而清。因陰虛,導致肺熱,虛火上炎,在滋陰并補的同時,用淡竹葉以辛引滋陰藥入虛火而補陰,從陽引火下行而解。另如因焦慮、精神緊張等思慮太過,五志過極可導致心陰耗傷,陰虛陽亢,致心火獨亢而不能下交于腎水??夯馂楹?,循經上炎發為口瘡,甚則熱擾神明,致心煩不寐。因心腎關系密切,唯有交通心腎,才能恢復陰陽氣機。交泰丸只有兩味藥,黃連、肉桂,大劑量黃連苦寒,入少陰心經,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因心火獨亢,故用少量陽藥肉桂引黃連入心陰,從陽引陰,則心陰得補,虛火自消。
3 臨床應用
對于“從陰引陽”理論的發揮和臨床應用,目前多集中于內傷發熱、虛勞發熱等方面。如用小建中湯加減治療由中焦氣虛引起的各種病變,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發熱等。
黃慧利用小建中湯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本方能夠促進潰瘍愈合,減少潰瘍復發率。劉利華在介紹補中益氣湯時,通過臨床醫案,認為其方加減能夠治療內傷發熱和內傷所致的腰痛?!皬年栆帯爆F大多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和口舌生瘡。如宋揚對于心陰耗傷,陰虛陽亢,心腎不交引起的復發性潰瘍,以交通心腎法為原則,方用交泰丸加減,能夠促進潰瘍的愈合。
4 討論
綜上所述,“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是中醫學陰陽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這一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歷代很多醫家都應用這一理論組方用藥治療疾病,臨床上已被證明有確切的療效。但是目前對于“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的研究多集中針灸領域,而忽視在中醫內科疾病臨床上的研究。本文從中醫內科疾病的角度,淺要地論述了這一理論在臨床上的作用及確切療效,但仍存在許多困惑和不足,認為“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也亟待運用現代醫學手段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以揭示其科學內涵。
參考文獻
[1]楊志新.“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及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03,23\\(10\\):613-614.
[2]萬友全.論陰火[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0\\(5\\):24-25.
[3]黃慧.加味小建中湯治療消化性潰瘍25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7,13\\(6\\):38-40.
[4]劉利華.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發熱的機理及治療腰痛的臨床應用[J].中醫衛生產業,2012,9\\(16\\):164.
[5]宋揚.應用交泰丸治療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的體會[J].吉林中醫藥,2011,31\\(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