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體質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黃帝內經》體質思想的精華所在。重視體質、辨識體質的思想也貫穿于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張介賓是最早提出“體質”一詞的醫家?!毒霸廊珪るs證謨》曰:“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1].現代自以匡調元、王琦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建立“中醫體質學”這一新的學科分支并搭建起理論框架,體質與證候的關系才引起關注。亞健康的概念進入中醫學的視野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其隨著近代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興起而逐漸滲透到醫學領域。由于亞健康狀態的防治與《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具體手段也是通過辨證論治來實現,所以近年來亞健康與體質及證候的關系也成了中醫學研究領域關注的問題之一。
1證候、體質與亞健康概念辨析
中醫學對體質和亞健康的把握都是以證候為媒介實現的,因此,體質與證候,亞健康與證候、體質之間存在著既交叉重疊又互相獨立的復雜關系,需要從理論上梳理清楚進而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
1. 1證候
對于證候概念,《中醫基礎理論》定義為:“證,即證候,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原因、部位、性質、病勢、邪正關系,以及機體的抗病反應能力等,亦標示著機體對病因作用的整體反應狀態”[2]9.通過對該定義進行分析即可以判斷證候的內涵和外延包含以下3點:1) 證候是機體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出的整體水平的反應狀態;2) 證候范疇涉及到的病因、病機、病位、病勢和邪正關系等內容,是對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與機體內環境中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作用的始動、發展、變化和結果的判斷和概括;3) 證候的最終表達形式是一組有特異性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
1. 2體質
《中醫基礎理論》將體質的概念表述為:“體質是指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的個體,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2]129.通過對此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體質”的內涵包括人體的組織結構及其生理功能和整體水平上的心理狀態,包括智力、情感、情緒、人格、意志行為等?!绑w質”的外延則包括了與“體”相關的先天稟賦,包括種族、家族遺傳以及養胎、胎教等以及與“質”相關的后天際遇,如飲食營養、生活起居以及自然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季節、氣候、地理條件及生活方式等。
1. 3亞健康
亞健康是中國學者在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提出的“第三狀態”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3],簡單地說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又是一個獨立的階段。 “亞健康”和“健康”“疾病”兩個概念對舉見意,因此,通過對“健康”和“疾病”內涵及其外延的分析,可以明確亞健康的內涵與外延。健康的內涵涉及身體、精神、社會三方面內容,疾病的內涵主要涉及身體內容,因此,亞健康的內涵應當是指個體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反應性和適應性低于正常水平但又優于疾病水平的程度,其外延則包括個體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相關因素。
2證候、體質與亞健康關系探析
通過對上述概念的解讀,可以看出三者重疊的部分主要有以下3點:1) 三者都是機體的反應狀態。證候是機體對病因作用的整體反應狀態; 體質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綜合因素作用下結構和功能表現于外的具有個性特征的穩定狀態; 亞健康是機體在內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下表現出的一種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整體狀態。2) 三者都是機體內外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3) 對體質和亞健康的把握也是通過癥狀、體征而實現的,病理性體質和有癥狀亞健康的表達形式與證候的名稱和內容完全一致。
綜上,證候、體質與亞健康三者之間的確存在交叉,但是他們之間也有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