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在我國出現很早,上古時期就有苗黎巫醫苗父用祝由的方法治病的記載,曰“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而來者,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祝由術可能來源于我國南方楚地,并和火神關系密切[1].目前我國古代保留比較完整的早期祝由文獻主要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竹簡《五十二病方》 《雜禁方》等,《五十二病方》中有32條介紹祝由術的醫方,占該書存方量的11. 3%[2],反映了上古祝由術的面貌。夏商至漢代,祝由術空前發展,曾因治愈漢武帝的急病而轟動全國。魏晉以后,祝由術融入了道家方術和釋家的咒禁法,如葛洪在其道家經典《抱樸子內篇·登涉》中記載了禹步的具體步驟,當時行世的還有佛家的《龍樹咒法》等。而后隋唐時期流行于民間的祝由術逐漸得到官方承認,成為歷代醫事制度規定的醫學???,巢元方錄入《諸病源候論》中的“養生方” “養生方導引法”和孫思邈《千金翼方》中的“禁經”等,反映了經過發展、達到高峰時期的祝由術面貌[3].宋代設有金鏃兼咒禁科,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官版醫藥巨著《圣濟總錄》中收錄有“符禁門”,不僅論述祝由術,還載錄了300多道符錄,足見當時祝由術的繁盛。金元時期出現了正式命名的祝由科,在瘡腫丹毒、金瘡、乳癰、瘧疾等病癥的治療中均有祝由的應用。明代時祝由在官方醫療機構中有提及,而在民間發展較為繁盛。至清代末期漸從醫術演變為法術[4 - 5],《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成為了修行學道者尋求的書籍,能夠“驅邪縛魅”,而祝由也漸漸成為迷信巫術藏身障目之所倚了。祝由在我國醫學史上曾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如今已被斥之為迷信,乏人問津。那么祝由真的能治病嗎?
1中醫眼中的祝由
“?!彼膬热菔菑V泛的,上至軍事、政事,下至祭祀、療疾都有所應用,而歷代醫家對祝由的看法也褒貶不一。扁鵲曰:“信巫不信醫不治,巫豈可列之醫科中哉?”朱丹溪在《格致余論·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中提到某些病癥用祝由術有益,某些反而有害。張介賓在《類經·祝由》中講到:“使祝由家能因岐伯之言而推廣其妙,則功無不奏,術無不神,無怪其列于十三科之一,又豈近代惑世誣民者流,所可同日語哉?!眳蔷贤ㄕJ為,“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詳告以病之所由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而后可以奏效如神”[5].由此可知,祝由是可以用來治療疾病的,甚至一些醫家對祝由的治療效果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 1中醫著作中祝由對病因的解析
《靈樞·賊風》提到了祝由治療的病因,曰“黃帝曰: 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故也? 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黃帝曰: 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 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從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遠古時代先哲們就已經認識到某些疾病的成因與精神情志刺激導致的氣血運行逆亂有關,久而久之,可能這些無意識的心理波動會引起軀體癥狀,狀如鬼神所做。 “心病還需心藥醫”,且當時處于“毒藥未興,針石未起”之時,通過“知百病之勝”及“病所從生”的祝由可以轉移患者精神,調整患者的氣機,使精神內守,達到卻病愈疾的治療目的[6 - 7].《黃帝內經》中的“祝由”療法體現出了醫學心理學上的暗示治療手段,完全可以與巫術迷信相區別,應提煉出傳統祝由中的精華部分加以發揚,而拋棄傳統祝由中巫所具有的溝通鬼神、通天達地的迷信成分。
1. 2中醫著作中祝由對病機的解說
《素問·移精變氣論》可謂是目前世界上較早記載精神療法理論的文獻,曰“黃帝問曰: 余聞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在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王冰注釋曰:“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通強而內守也?!眳菎嬜⒔鉃椋骸耙埔拙?,變化臟氣,導引營衛,歸之平調而已?!?“移精變氣”的內涵就是指轉移患者的注意力,調理病者紊亂的臟腑氣機,最后使人體之陰陽恢復平衡。張介賓解釋為:“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而后以勝法勝之,則可移精變氣,祛其邪矣。病有藥石不及,非此不可者”.
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對使用祝由治療“未病”和“已病”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疾病在初期,可以通過祝由調暢氣機,使疾病消弭于無形; 若不然,任其發展,縱使加之于毒藥和針石,其預后也將是“愈或不愈”.對于現代內科雜病而言,很多在疾病初起深受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患病日久也極易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兩者相互交雜,形成惡性循環。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糖尿病的發病率為15% ~18%,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為普通人群的2 ~4倍[8],而糖尿病患者也較易引發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例如焦慮、抑郁等[9].
1. 3祝由在中醫治療中的體現[10]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即有應用祝由以養生的記載;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禁經”,包括“禁瘧病”“禁瘡腫”等內容; 張子和《儒門事親》中記載了祝由治療瘡腫丹毒、金瘡等病證的方法;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闡述了祝由法的具體應用情況,并分析了何時有助于治療、何時無益療效; 張景岳在《類經》中認為,祝由包括“情志相勝”療法,“不可包治萬病,必有輕淺小疾,乃可用之”,并有生動詳細的案例記載; 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探討了祝由起效的原因,并提出了“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的觀點; 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作“祝由驗錄”,以備“不能備藥石”時使用。
2祝由的心理學內涵
祝由產生于生產力極為落后的歷史條件下,在那個時代人們對很多疾病的病因不了解,而對藥物的認識還處于原始的萌芽狀態,所以才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但是可以看到,在藥物治療極不發達的時代,卻出現了心理治療的萌芽,這種心理治療是原始的、樸素的、蒙昧的,但卻是心理暗示、催眠術、意示療法的萌芽,在溝通意識與無意識、象征與感應、歸因替代方面做出了初步嘗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