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在行經前后或在行經期間出現周期性腹痛、腰酸、下腹墜脹甚至出現病痛暈厥或其他不適并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稱為痛經[1].痛經是青春期的常見疾病,也是女性的多發病。在當下由于痛經發病率較高,引起人們的謹慎關注和重視,然而對于痛經的病因當代醫學尚未完全闡明,并且治療方法多元,但尚未有滿意的療效[2-3].隨著中醫在生活中被大家廣泛認可,中醫治療痛經也是醫學者多采用的方法,并且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因此中醫治療痛經在臨床上憑借著顯著的療效,引起世界醫學對中醫治療痛經的廣泛關注和研究[4].
在醫學上痛經被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繼發性痛經是指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痛經。原發性痛經較常見[5].
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增加有關,同時也受精神、神經因素影響,思想焦慮、恐懼及生化代謝物質均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疼痛纖維[6-7].繼發性痛經多數伴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宮頸狹窄、子宮肌瘤(特別是黏膜下子宮肌瘤)或安放宮內節育器等?,F報道如下。
1 方法
此病的診斷主要是尋找原因,應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患者的發病年齡、疼痛開始及持續時間、疼痛的性質及程度、有無逐漸加重史,月經血流出情況,注意有無精神過度緊張、過度勞累和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并做婦科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8].
痛經的疼痛感多從月經來潮后開始,也有出現在來潮前12 h;痛經疼痛最劇烈出現在行經的第1天,一般持續2~3天后痛經的癥狀會有所緩解;疼痛的輕重程度也有所不同,嚴重患者呈痙攣性;疼痛的部位位于恥骨上,會向腰骶部和大腿內側放射。嚴重疼痛時伴有惡心、嘔吐、頭暈、乏力、腹瀉等癥狀出現,情況嚴重時面色發白、出冷汗,甚至導致昏厥或虛脫。婦科檢查無異常情況[9-11].
2 臨床特點
①原發性痛經在青少年期常見,多在初潮后6~12個月發病,無排卵性月經一般不發生痛經;②痛經多于月經第1~2天出現,常為下腹部陣發性絞痛,有時也放射至肛門、腰部及陰道,疼痛程度也多變異,可表現為輕微痙攣性疼痛,嚴重時患者不能忍受,在疼痛感劇烈時會有頭昏出現、低血壓、面色蒼白及出冷汗,嚴重者甚至會昏厥[12].
也有患者在經前l~2天即開始下腹部疼痛。月經來潮時加??;膜樣月經患者疼痛劇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減輕;③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
2.1 鑒別診斷
由于月經期盆腔充血,盆腔及其周圍臟器原有的病變(如膀胱炎、結腸炎、闌尾炎等)癥狀加劇,易與痛經混淆,應注意鑒別。
2.3 病因治療
加強營養、增強體質、保持身心適當休息;宮頸狹窄者可行宮頸擴張術。
2.4 中藥治療
以活血行氣、散瘀止痛為原則,宜用少腹逐瘀湯加減。
3 結 果
古方記載,痛經的基本病機為淤結胞宮,經血流通受阻礙,以致"不通則痛",故治療應以通為主要治療目的。
對于本病而言,中醫療法眾多,臨床具有較好的療效,本病的病因繁多,病機較為復雜,有虛有實,虛有肝虛、胃虛、脾虛之分,亦有氣虛血弱之分,實有寒凝、血瘀、氣滯、濕阻之別,且常因實致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相互為患。在臨床上應詳查患者的病情,謹守病機,辯證論治,進一步提高療效,緩解患者的疾病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3].
4 結 論
原發性痛經有虛實之分,實者多由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溫熱蘊結,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虛者多為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致使精虧血少。沖任失養,不榮則通。痛經是以腹痛為主癥,本病治療主要以調理氣血為主,具體實施時應標本兼治,通過緩急止痛以治標,平時辯證求因以治本。經前、經期沖任二脈氣實血虛,易生阻滯,制宜理氣活血、活血以行滯,經后血海暫虛,治宜益氣養血以補虛。
痛經在當下生活中已經成為很多女性所面臨的問題,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平時生活及飲食習慣,為身體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 芳。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痛經療效觀察?,F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15(11):1502.
[2] 曹惠英。綜合治療原發性痛經58例臨床觀察。光明中醫,2012,(21):16-17.
[3] 武步濤。自擬溫經活血止痛方治療痛經46例。中醫研究,2011,19(1):4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藥學報,2012,4(2):70-72.
[5] 樂 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380.
[6] 歐陽惠卿。中醫婦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6.
[7] 齊津麗。辨證治療原發性痛經60例。遼寧中醫雜志,2012,33(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