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肛腸科經常接收直腸下端超低位腫瘤患者,此類患者實施外科治療時配合度較低,對于實施直腸內腫瘤手術存在較大恐懼,對于術后恢復質量和生活情況也存在較大疑慮,使用傳統常規直腸手術治療的患者抵觸情緒嚴重,效果不佳,所以,當前針對這些直腸下段超低位腫瘤患者實施括約肌部分切除術能夠顯著改善這種狀況,治療效果好,患者術后康復快,并發癥少,有助于改善治療中的尷尬狀況[1].為觀察直腸下端內括約肌部分切除術在肛腸疾病治療中的效果,本研究選取 2010 年 3 月-2013 年 2 月本院直腸外科治療的 80例直腸下段肛腸疾病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80 例患者均經過內鏡活組織檢查和直腸指檢確診為下段直腸疾病,且同意參與研究.患者肛腸疾病主要以直腸癌、直腸尿道瘺、絨瘤癌變、直腸類癌為主.腫瘤分布: 前壁23 例,后壁22 例,左壁20 例,右壁15 例; 病變距離與肛門邊緣距離為 2 ~5cm,平均 \\( 2. 2 ±0. 7\\) cm.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 40 例.對照組中男 22 例,女 18 例; 年齡 22 ~74 歲,平均 \\( 47. 3 ±5. 3\\) 歲.研究組中男 20 例,女 20 例; 年齡 22 ~ 72 歲,平均 \\( 47. 1 ± 5. 6\\) 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 >0. 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直腸手術治療,研究組采取直腸下段內括約肌部分切除術治療.患者采取截石位,氣管插管麻醉,逐層入腹,游離松解乙狀結腸并直腸系膜,采取螺旋式游離直腸細膜并完成切除,充分裸化肛管部位和直腸遠端,結扎切斷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做淋巴結清掃,根據血供情況做下端游離,在擴肛完成后,使直腸遠端外翻,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做內括約肌部分切除,移除病變腸段,止血后縫合肛管部位,做好近端修整,確保端端吻合,并加固、清理盆腔[2].在中線切開固有筋膜和盆底肌后暴露直腸后壁,在切開直腸后壁后尋找病灶部位,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范圍和累及腸壁的程度來決定手術方案,采取不同治療方法,在完成手術后,解剖性修復肛門外括約肌,做好切口等縫合包扎工作,然后送入病房.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均進行抗感染治療和相關護理.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治療后復發情況,并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 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 χ2檢驗; 以 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痊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見表 1\\) .研究組治療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 < 0. 05,見表 2\\) .
3 討論直腸的解剖位置特殊,所以在治療中存在一定難度,內括約肌部分切除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直腸下段腫瘤病變中適應性最好的一種術式[3].針對直腸超低位腫瘤的治療經常會發生吻合口漏和狹窄等情況,影響手術效果和患者術后肛門括約肌正常功能的恢復,但是內括約肌部分切除手術這種術式的眾多臨床實踐結果都顯示,其發生概率相對較低,從效果和安全性上來說還是有保障的,尤其是針對直腸下段腫瘤或病變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明顯[4].本研究中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手術治療痊愈率高,復發率低,并發癥發生率低,研究組患者對于治療的認可度較高、滿意度較高,說明其與傳統常規直腸手術相比有著顯著優越性.
綜上所述,直腸下端內括約肌部分切除術在肛腸疾病治療中效果優越,術后復發率低,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振軍,魏廣輝 . 經肛門切除內外括約肌的低位直腸癌保肛術 40例臨床經驗 [J]. 中華外科雜志,2010,45 \\( 17\\) : 1173 -1175.
2 王振軍 . 經肛管內外括約肌間行直腸癌切除術的方法和應用 [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26 \\( 6\\) : 456 -457.
3 鄭民華,馬君俊 . 腹腔鏡直腸傘系膜切除術在中低位直腸癌手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9 \\( 2\\) : 99- 101.
4 程小玉,羅虎,吳武松 . 肛裂切除加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慢性肛裂 102 例體會 [J]. 海南醫學,2010 \\( 22\\) :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