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其引發的并發癥更是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嚴格的血糖控制可明顯減少及延緩慢性大血管、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及進展,降低風險[1],但現實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很難得到良好的控制[2],血糖時常還會發生異常的漂移。傳統的血糖監測方法,雖能準確地檢測血糖值,但只能反映每天的幾個時間點,不能完整呈現血糖的全貌。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 統(real time glucose monitoringsystem,RGMS)[3]彌補了傳統監測血糖值的不足,可以實時全天候監測血糖的變化,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呈現血糖變化規律,提供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的依據,特別是發現無癥狀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避免因低血糖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引起的不可逆損傷。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和分組研究對象均來自我院老年病房內分泌科2014年2月-2016年2月住院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RGMS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儀(實驗組),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 齡61-82歲,平均年齡(72.0±10.5)歲,病程12-35年,平均(19.5±8.7)年,連續佩戴72h.同時另選取60例(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9.4±9.8)歲,病程11-32年,平均(18.6±9.5)年,不愿佩戴RGMS者,行指端末梢血測定血糖患者,糖尿病均符合WHO 1995年 糖 尿 病 診 斷 標 準,排 除 嚴 重心、肺、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以及糖尿病酮癥或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影響糖代謝的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血糖監測實驗組,采用浙江湖州美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RGMS-1,監測皮下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反映血糖水平,每5 min儲存一個平均值。研究對象均在置入監測探頭72h后拔出,同期進行常規4時段(早餐前6∶00,午餐前11∶00,晚餐前17∶00,睡前22∶00)末梢血糖作為參比血糖來進行血糖儀的校正,同時填寫動態血糖監測活動事件記錄單,記錄飲食、運動、用藥等。監測期間運動、飲食和藥物治療不變。為統計方便,從0∶00點開始,將一天平均分成12個時間段,統計RGMS顯示的低血糖(血糖≤3.9 mmol/L,低血糖兩次間隔時間超過30min)分布率,低血糖的分布率=某時段 低 血 糖 持 續 時 間/全 天 低 血 糖 持 續 總 時 間×100%.
對照組,采集5時間點指端末梢血測血糖值,5時間點分別為早餐前空腹6∶00,早餐后2h,午餐后2h,晚餐后2h,睡前22∶00.
1.2.2其他指標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由 全 自 動 生 化 分 析 儀 測 定,糖 化 血 紅 蛋 白(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
1.2.3治療目標兩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同種口服降糖藥聯合胰島素治療,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及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16指南,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10mmol/L,HbA1C<7%較為合理。實驗組根據每個時段、每個時間點的血糖值,特別是發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無癥狀性低血糖,首先指導患者制定每餐的食物結構和運動強度,對非空腹血糖值<6 mmol/L時,提前進行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生活方式的干預,主要采用睡前補充少許餅干或其它容易消化的食物。藥物的干預采用減少胰島素1-2IU/d或減少降糖藥的劑量,最終確定合理的口服降糖藥聯合胰島素治療方案。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軟件,計量資料以(珔x±s)表示,主要 采 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入院時,實驗組和對照 組 的 一 般 資 料 比 較:收 縮 壓(SBP)、舒 張 壓(DBP)、TG、TC及 體 質 指 數(BMI)均 無 顯 著 差 異(見表1)。佩戴RGMS患者在監測期間沒有影響日常生活,無明顯不適,僅3例皮膚置入處出現瘙癢,經及時處理消失,均未出現皮下出血和置入部位感染的情況。
2.2入院初兩組患者血糖監測結果對照組60例患者,在5個時間點測指端末梢血血糖,沒有發現低血糖。佩戴RGMS實驗組,96例研究對象中,監測到23例(24.0%)低血糖,23例發生低血糖的患者,共發 生41次 低 血 糖,有 自 主 癥 狀 低 血 糖 僅4次(9.8%),其余均無低血糖癥狀(90.2%),而且低血糖出現主要集中在23∶00點到5∶00點之間。除發現低血糖外,同時還明確血糖的峰谷值和飲食的關系,10例因食欲欠佳,出現夜間低血糖,以及1例過量運動后血糖出現峰值。
低血 糖 的 時 間 分 布 率 最 高 在0∶00-1∶59(34.1%),其次在2∶00-3∶59(22.1%)(圖1)。
2.3治療2周兩組血糖控制情況除早餐前空腹的血糖值外,其它幾個時間點的血糖值,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2)。
2.4治療3月后隨訪和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HbA1C有顯著性下降,實驗組BMI有明顯降低。治療后兩組之間HbA1C和BMI也有顯著差異(見表3)。
3討論
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發癥最多的一種疾病,并發癥一旦產生,藥物很難逆轉,血糖的有效控制為治療糖尿病的根本。在血糖控制過程中,由于 老 年2型糖 尿 病 患 者,機 體 功 能 減 退,往 往 伴 有 復 雜 用藥[4],降糖藥物在體內代謝緩慢易蓄積,容易導致低血糖的 發 生,特 別 是 夜 間 無 癥 狀 性 低 血 糖 發 生 率較高。
本研究中,96例患者入院后通過RGMS監測血糖,全面地反映了患者在各個時間段的血糖水平,直觀地顯示血糖漂移的幅度和頻率,發現23例患者出現低血糖,特別是發現無癥狀的低血糖(90.2%),出現低血糖的時間段絕大多數分布在夜間23∶00到凌晨5∶00間。這是傳統靜脈抽血、指端血快速檢測所無法比擬。傳統方法雖較準確反映血糖值,但只是全天一個時間點的瞬時血糖,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變化,而治療期間出現夜間低血糖的時間點正好是監測的盲點,當然也就不能發現血糖峰值和谷值的時間點,更不可能明確血糖波動的原因,無法判定 黎 明 現 象 和 蘇 木 杰 反 應[5].基 于 實 時 血 糖值,實驗組根據出現低血糖的時間點和患者事件記載表,明確 低 血 糖 的 原 因,提 前 進 行 了 生 活 方 式 干預,這和生活方式的干預貫穿2型糖尿病治療始終的原則相一致。而且,在生活方式干預后,實驗組發現繼續存在 無 癥狀低血 糖,及時 減 少 胰 島 素 的1-2IU/d或減少降糖藥的用量,避免血糖的波動帶來的負效應[6].通過2周的治療,實驗組的血糖整體控制要好于對照組。除血糖值外,HbA1C作為血糖控制的金標準,因具有一定的延遲效應,所以是反映既往2-3月血糖整體的變化,但因不受運動、飲食等影響,也作為判定控制血糖的重要指標。在治療3月后的 隨 訪,實 驗 組 的HbA1C也 明 顯 低 于 對 照 組。HbA1C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疾病發生的風險減少21%[7].而體質指數可簡單實用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BMI的降低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
一次醫源性低血糖或由血糖波動誘發的心腦血管意外,其結果可能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帶來的益處。防止血糖的異常漂移,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對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總體預后,提高生存質量至關重要[8].
參考文獻
[1]OngWM,Chua SS,NgCJ.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self-monitoringof blood glucose in people with type 2diabetes usinginsulin:aqualitative study[J].PatientPrefer Adherence,2014,8237-246.
[2] 潘琦,郭立新,肖琛嫦,等。湖北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現狀與 影 響 因 素 的 調 查 分 析[J].中 國 糖 尿 病 雜 志,2016,24(6):481-485.Pan Q,Guo LX,Xiao CC,et al.Glycemic control andinfluencing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Hubei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6,24(6):481-485.
[3]Castle JR,Jacobs PG.Nonadjunctive use of continuousglucose monitoringfor diabetes treatment decisions[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10(5):1169-1 173.
[4]Mathur S,Zammitt NN,Frier BM.Optimal glycaemiccontrol in elderlypeople with type 2diabetes:whatdoes the edivence say[J].DrugSafety,2015,38(1):17-32.
[5] 鄒立娜,郭艷宏,李悅,等。3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監測的護理[J].牡 丹 江 醫 學 院 學 報,2013,34(3):125-127.Zou LN,Guo YH,Li Y,et al.The nursingof 32ca-ses with type 2diabetes byusingcontinuous glucosemonitoringsystem[J].Journal of MudanjiangMedicalCollege,2013,34(3):125-127.
[6]Tran NK,Godwin ZR,Steele AN,et al.Clinical Im-pact of Accurate Point-of-Care Glucose?Monitoringfor Tight Glycemic Control in SeverelyBurned Children[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6,17(9):406-412.
[7]TangXX,Li SS,WangY,et al.Glycemic variabilityevaluated by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system isassociated with the 10-ycardiovascular risk of diabeticpatients with well-controlled HbA1c[J].Clinica Chim-ica Acta,2016,461:146-150.
[8] 廖淑金,黃萍,傅明捷,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征 的 臨 床 研 究[J].中 國 糖 尿 病 雜 志,2016,24(3):205-209.Liao SJ,HuangP,Fu MJ,et al.Characteristics of hy-poglycemia in aged patients with types 2diabetes[J].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6,24(3):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