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擇 2013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 , 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 , 根據冠脈造影"金標準"診斷為冠心病病例確診為單支血管病變 , 狹窄程度達到 50%~70% 臨界病變患者共 50 例 , 其中男 36 例 , 女 14 例 ;年齡 42~79 歲 ,平均年齡 (51.8±9.6) 歲。不穩定型心絞痛 (UA) 患者 35 例 ,穩定型心絞痛 (SA) 患者 15 例。根據 IVUS 靶病變血管腔狹窄面積是否≥ 50%, 分為介入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均常規應用抗血小板聚集 , 抗凝、穩定斑塊 , 改善血管內皮等治療。
行冠脈介入治療組, 同時加用氯吡咯雷片75 mg, 口服, 1次/d,共 1 年。
1. 2方法
1. 2. 1行 CAG 術 通過 Gensini 評分標準 , 確診為冠心病患者。計算出靶血管參考段血管直徑、最小官腔直徑 , 狹窄程度。
1. 2. 2血管內超聲 血管內超聲儀為 Boston Scientific 公司生產的 iLAB 型超聲儀 , 血管超聲探頭為 3.2F, 頻率為 40 MHz,從狹窄病變遠端至血管近段 , 以 1 mm/s 的速度自動回撤 , 標記血管內斑塊的部位 , 狹窄程度 , 斑塊成分等記錄下來 , 對冠狀動脈病變行綜合性診斷。定量分析 :包括血管外彈力膜面積 (EEMA), 斑塊下面積 (PA), 斑塊負荷 (PB), 正性和負性重構。定性分析 :脂質性斑塊 , 纖維性斑塊 , 鈣化性斑塊 , 混合型斑塊等。
1. 3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CAG 及 IVUS 病變特點比較 CAG 不能準確判斷斑塊性質 , 對纖維性及軟斑塊的診斷率 , CAG 明顯低于 IVU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 1.
2. 2標準操作 IVUS 檢查證實 介入治療組患者血管病變 ,以纖維性斑塊及脂質性斑塊為主 , 兩組病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2. 3介入治療組術后植入支架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無并發癥發生 , 隨訪 1 年 , 介入治療組再次發生心絞痛 3 例 ,對照組發生心臟不良事件 7 例 , 兩組患者心臟不良發生事件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小結
對于冠脈臨界病變的患者 , 只依靠 CAG 指導介入治療 ,會有一定的偏差[1-5].對斑塊的性質不能準確的判斷 , 影響患者的預后[6], IVUS 可準確顯示血管內腔的情況[7, 8], 本研究顯示 :CAG 與 IVUS 在判定病變的狹窄程度方面確有一定差異。冠脈造影低估了血管病變情況 , IVUS 能更準確地判定冠狀動脈血管腔大小 , 斑塊負荷 , 有效管腔面積 , 形態。
IVUS 相對于 CAG 是一種更加縝密、直觀的"偵探".兩者相結合更有利于指導臨床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文強 , 張運 , 張梅 , 等 . 血管內超聲和病理學分析對比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兔不穩定斑塊的破裂和血栓形成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 2004, 13(10):777-780.
[2] 李俊峽 , 鷹津良樹 , 宮本忠司 , 等 .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與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血管內超聲比較研究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 2004, 13(4):256-258.